钢厂
CN202111328487.2超低铁损无取向硅钢及其生产方法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超低铁损无取向硅钢及其生产方法,生产方法包括:依次采用铁水脱硫、转炉冶炼、RH炉精炼进行冶钢,最终所得钢水化学成分以质量百分比计为:C≤0.003%、Si:2.8~3.4%、Mn:0.1~0.5%、Al:0.6~1.3%、S≤0.0015%、N≤0.0020%、P≤0.03%、Ti≤0.003%、V≤0.003%、Nb≤0.003%,且同时满足3.80%≤Si+Al≤4.15%,其余为Fe以及不可避免的杂质;将冶炼所得钢水连铸成连铸坯;对连铸坯加热后经过多道次轧制得到热轧卷板;对热轧卷板的两侧边部进行剪切;常化酸洗,常化温度为900~930℃,常化时间为30~60s;经多道次冷轧成厚度为0.35~0.5mm的无取向硅钢,其中,第一道次冷轧时的压下率≥37%,轧制速率为70~180m/min。本发明制备的无取向硅钢具有超低铁损,而且冷轧时不易断带。
CN202111563567.6新能源驱动电机用无取向硅钢及其生产方法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新能源驱动电机用无取向硅钢及其生产方法。所述硅钢通过依序进行的炼钢、连铸、热轧、常化、酸洗、无预热单机架冷轧、退火、冷却、涂层和精整制备而成,炼钢时不添加Cu、Cr、Ni、Nb、V、Ti,硅钢的化学成分:Si:2.95%~3.15%,Al:0.75%~0.95%,Si+2Al:4.6%~4.9%,Mn:0.5%~0.7%,Sn:0.03%~0.04%,C≤0.0025%,余量铁;Mn/S≥380,Al/N≥200。本发明在保证磁性能的同时,提高了强度,解决了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磁性能和强度的兼顾问题,能够满足新能源汽车的驱动电机上的应用要求。
CN202110083086.9一种无铝低合金无取向硅钢氧含量控制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铝低合金无取向硅钢氧含量控制方法,属于钢铁冶炼技术领域。该无取向硅钢化学成分按质量百分比为C≤0.005%,Si:0.2%‑0.6%,Mn:0.20%‑0.50%,P:0.03%‑0.08%,S≤0.005%,Als≤0.005%,余量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其工艺流程为:KR铁水预处理→转炉冶炼→RH真空精炼→连铸。转炉出钢严格控制下渣量,加石灰、萤石、高铝渣面脱氧剂控氧调渣;RH真空精炼脱碳结束后,加低碳低硫硅铁、金属锰、磷铁等脱氧合金化,循环5min后,再加入金属铝终脱氧,同时向钢包渣面加入高铝渣面脱氧剂对炉渣进行脱氧,成分全部达标后净循环时间≥8min,破空、出钢;连铸进行全程保护浇注。使用本发明提供的操作方法,可以得到自由氧含量≤15ppm,总氧含量≤35ppm的钢水,提高钢水洁净度。
CN202111172985.2一种无取向硅钢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无取向硅钢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无取向硅钢的制备方法,对再结晶率为70‑90%、平均晶粒尺寸为10‑15μm、硬度HV为140‑170的硅钢半成品在温度为T=(772~777)+2900×W(Si)的条件下进行去应力退火,制得无取向硅钢,晶粒在去应力退火过程中均匀长大,平均晶粒尺寸80μm以上,有效降低铁损,使磁性能大幅度提高,铁损P1.5/50≤3.5W/kg,磁感B5000≥1.72T,电磁性能优异,满足客户使用要求,此外,本发明采用的硬度HV为140‑170的硅钢半成品在冲压过程中不易变形,机械加工性能优良。
CN202111195012.0高硅无取向电工钢及其生产方法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高硅无取向电工钢及其生产方法。该方法包括:1)钢水冶炼并连铸成坯;2)加热并保温,之后热轧得到热轧卷板,其中粗轧出口温度940±20℃,精轧终轧温度840±20℃,卷取温度650±20℃;3)常化,常化温度((732~742)+3000[Si])℃,常化时长4min~5min;4)常化后直接进行冷轧,而后连续退火和涂层,退火温度940℃~990℃且退火时长1.5min~3min;5)涂层处理后的钢板加工成型,而后进行去应力退火,退火温度为((761~766)+3000[Si])℃。如此,在保证磁性能的同时,解决了冷轧难度大的问题。
CN202110458845.5一种提高硅锰镇静硅钢浇注性的生产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硅锰镇静硅钢浇注性的生产方法,属于钢铁冶炼技术领域。其生产流程包括:转炉冶炼→RH真空精炼→连铸。转炉出钢严格控制下渣量,加石灰、渣面脱氧剂调渣;RH真空精炼脱碳结束后,先加入低碳低硫硅铁脱氧,再加入金属锰、磷铁等进行合金化,同时向钢包渣面加入低碳钢渣面脱氧剂对炉渣进行改质,待钢水成分全部命中后加入钙镁铁合金,循环3‑5min后净循环处理6‑10min,破空出钢;连铸采取保护浇注,浇注过程选用塞棒头中Al2O3≥80%、C≤10%、SiC含量8‑15%、气孔率≤12%,质量密度≥2.9g/cm3的塞棒进行控流,连浇炉数≥15炉/中包。本发明可以显著改善浇注过程塞棒头侵蚀问题,提高连浇炉数,降低生产成本。
CN202111123737.9硅钢连退硅钢钢卷表面质量等级智能判定系统
本发明属于钢材领域,具体的说是硅钢连退硅钢钢卷表面质量等级智能判定系统,包括支撑固定罩、竖直支撑柱、万向轮和智能判断单元;所述支撑固定罩的下端固接有多个竖直支撑柱;所述竖直支撑柱的下端固接有万向轮;所述支撑固定罩内设有智能判断单元;通过表面自动检测仪和针孔检测仪检查钢卷的表面质量,对于检测到质量缺陷的位置,输出信号给工控机,工控机控制喷标机工作,对质量缺陷的位置进行标记,通过控制摄像单元工作拍照记录,并记录钢卷的长度位置,通过在工控机内运行标记控制系统和自动判定模型,即可对钢卷的缺陷位置进行判断,实现精确的检测到钢卷的缺陷位置,并记录每卷钢卷的质量,并输出质量报告,记录留存。
CN202111616384.6一种降低无取向硅钢W800头部窄尺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降低无取向硅钢W800头部窄尺的控制方法,步骤1、筛选板坯长度,并使板坯进入加热炉后头部均朝向轧机方向;步骤2、控制板坯头部温差小于10℃;步骤3、固定粗轧到精轧区间内的轧机机架轧制速度;步骤4、固定相变机架,使板坯的奥氏体‑铁素体相变发生在F2和F3机架中;步骤5、调整精轧机架间的负荷分配,降低F2和F3机架的压下量;步骤6、调整活套张力,降低F2和F3机架的活套单位张力补偿;步骤7、降低模型AGC增益,降低F2和F3机架的AGC补偿的辊缝波动量。本发明通过控制固定相变机架、优化相变机架的负荷分配、AGC补偿系数、活套张力等,使秒流量保持平衡,减少无取向硅钢W800头部窄尺。
CN202011486898.X高牌号无取向硅钢及其生产方法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高牌号无取向硅钢及其生产方法。所述无取向硅钢的化学成分以质量百分比计包含:C:0.002~0.004%,S≤0.003%,Si:1.4~1.7%,Mn:0.7~0.95%,P≤0.03%,Sn:0.015~0.035%,11×([Si]‑1.4%)=14×([Mn]‑0.7%)。所述无取向硅钢的生产方法中,连铸坯加热温度1120~1150℃,精轧终轧温度为890±15℃,最后一道次精轧的压下量≥30%且最后两道次精轧的总压下量≥50%,卷取温度650±20℃;在酸连轧之前不需要进行常化处理,且所得无取向硅钢的磁性能佳,表面无瓦楞缺陷,满足低成本高牌号无取向硅钢的需求。
微量Sn对0.4%Si无取向硅钢组织和磁性能的影响
结合实际生产0.4%Si无取向硅钢,统计了不含Sn和0.025%Sn无取向硅钢的磁性能变化,利用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观察分析不同成分下试样的显微组织和微观织构。试验结果表明:Sn元素可以显著降低无取向硅钢的晶粒尺寸,0.025%Sn试样的平均晶粒尺寸比不含Sn减小28.4%;加入Sn元素后抑制了无取向硅钢中不利于磁性能的{111}面织构组分强度,提高了对磁性能有利的{100}面织构组分强度,0.025%Sn与不含Sn相比磁感均值从1.756 T提升至1.768 T,铁损均值从5.476 W/kg降低至5.204 W/kg,明显改善了无取向硅钢磁性能。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production of 0.4% Si non oriented silicon steel, the magnetic properties of non oriented silicon steel without Sn and 0.025% Sn were counted. The microstructure and microtexture of samples with different compositions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 by metallographic microscope and X-ray diffrac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Sn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grain size of non oriented silicon steel, and the average grain size of 0.025% Sn sample is 28.4% smaller tha...
CN202111121416.5一种低铝无取向硅钢结晶器液面波动的控制方法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低铝无取向硅钢结晶器液面波动的控制方法,包括:步骤1:KR脱硫,脱硫后铁水硫含量≤0.0015%;步骤2:转炉吹炼,转炉出钢后钢包顶渣厚度≤30mm;步骤3:RH真空处理,RH脱碳结束后,加入铝粒脱氧后钢液循环3‑5min,提升气体流量至0.8‑1.0m3/(h·t);随后加入合金进行脱氧合金化,提升气体流量至0.5‑0.7m3/(h·t);步骤4:连续浇注,长水口氩气流量150‑200L/min,连铸塞棒氩气流量5‑10L/min,背压≥0.05bar。本申请的控制方法控制结晶器液面波动≤±1.5mm的比例稳定在90%以上。
CN202110192619.7用于控制硅钢毛刺状厚度波动的工艺及硅钢片产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控制硅钢毛刺状厚度波动的工艺,包括如下步骤;将连铸坯送入加热炉中进行加热,连铸坯入炉温度为400‑680℃,连铸坯在炉时间为185‑220min;将加热后的连铸坯进行热轧,轧辊偏心量为0‑0.025mm,将热轧后的带钢进行卷取;将卷取后的带钢酸洗后进行冷轧,冷轧操作模式由多次阶段升降速模式调整为一次性升降速模式,且在一次性升降速阶段将MN‑AGC增益系数增大;将冷轧后的带钢进行卷取,退火后得到硅钢片成品。本发明所公开的用于控制硅钢毛刺状厚度波动的工艺,该工艺对加热、热轧、卷取及冷轧各工序进行优化协调,能够有效解决硅钢毛刺状厚度波动的问题,实现无取向硅钢全长厚度控制精度的提升,而且无需进行设备和系统改造,容易实现,易于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