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规划
作为目前世界上输电能力最强、技术水平最先进、投资规模最大的柔性直流输电工程,依托这一国家重点工程,南方电网公司和国家电网公司将联合国内顶尖科研机构、知名高校以及设备厂家,集中开展系列科技攻关和集成应用示范,加速推动能源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能源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优化全国生产力布局
打造能源协作新典范
我国能源资源与需求呈现出明显的逆向分布特点,能源输送总体维持自西向东、自北向南的基本格局。粤港澳大湾区则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用电负荷中心。而西藏是我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拥有丰富的水电资源和新能源。
藏粤直流工程的建设是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明确的跨省区输电通道重点工程。该工程对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推动能源转型、引领行业进步以及巩固我国在特高压柔直输电领域的全球领先优势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藏粤直流工程起于西藏昌都换流站,途经察隅换流站、广州小迳换流站,最终到达深圳中部换流站,线路全长约2681公里。依托这条绿电输送“大动脉”,西藏的清洁能源将直达大湾区,再次打造东西部能源协作共赢的新典范。
根据规划,配套电源全部建成投产后,藏粤直流工程每年将输送430亿千瓦时的电能,约为三峡电站年发电量的一半,且100%为清洁能源,可提升广东省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3.8个百分点,为广州、深圳两座超大城市各增加供电能力500万千瓦,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强有力的清洁电力支撑。
此外,藏粤直流工程的建设将有力推动西藏清洁能源的加快开发,畅通全国能源电力大循环。它将助力大湾区科技创新、金融及高端制造业发展,推动西藏绿色能源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双方在生产力布局、能源供需、绿色发展方面的互补优势,促进东西部高质量协同发展,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2025年6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广东省人民政府、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藏东南至粤港澳大湾区±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长期合作协议。各方就直流工程长期稳定送电机制正式达成书面共识,明确了配套电源规模、高峰送电电力、电量消纳机制、电价形成机制和调度交易原则,为支撑直流工程核准、保障送电效益充分发挥奠定了坚实基础。
藏粤直流工程还将为后续藏东南清洁能源基地开发和外送奠定坚实基础,发挥重要的试验示范作用,引领我国新能源开发利用迈向新的高度,助力实现能源领域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开展技术创新
破解新能源并网世界性难题
藏东南地区海拔高,自然地理条件复杂,给施工建设带来了较大的技术挑战。如何在高海拔地区实现波动性、间歇性的大规模新能源并网送出,成为工程建设的关键难题。
“要以科技创新引领藏粤直流工程建设,占领特大型电网和特高压直流新技术的制高点,回答好能源电力充足供应和绿色低碳发展的时代考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电网公司首席科学家饶宏表示,藏粤直流工程将创新采用世界领先的特高压多端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破解大规模清洁能源送出、超高海拔特高压柔直技术应用、超复杂自然环境下建设运营等世界级难题。
南方电网公司和国家电网公司将联合国内高校、科研单位和设备厂家,加大自主创新科技攻关力度,以重大工程实践为创新载体,牵引我国输变电装备产业链迭代升级,扩大我国在世界特高压输电领域的领先优势。
催生新质生产力
打造央企合作典范
藏粤直流工程是我国首个跨经营区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该工程的建设推动南方电网公司和国家电网公司签署了《跨经营区直流输电工程战略框架合作协议》,对统筹优化全国能源电力资源配置,实现两大电网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的组织协调下,南方电网公司和国家电网公司联合组建了合资公司——广东藏粤直流电力运营有限公司,共同致力于将藏粤直流打造成标志性、高质量、安全运行的工程。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全新的建设模式、运维模式、调控模式,确保工程严格按照国家要求按期投产和安全稳定运行,合力打造央企合作典范,树立能源电力创新品牌。
藏粤直流工程是世界首个四端特高压直流工程,也是世界规模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直流送出工程。工程海拔4000米以上的线路长达197公里,最高海拔达5300米。直流输电线路横跨雪域高原、横断山脉、三江并流区域,穿越高寒冻土、地震断裂带、37公里无人区等恶劣环境,对施工人员、技术和生态恢复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
南方电网公司工程建设部副总经理、广东藏粤直流电力运营有限公司董事长董言乐表示,藏粤直流公司肩负工程建设运维的使命,积极探索两大电网公司合作的新模式,充分融合双方的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与设计、施工、厂家等合作单位构建全产业链协同联动机制,高标准、高质量突破高海拔极端环境施工、多端柔直协同控制等世界级技术难题,打造央企合作典范。
藏粤直流工程的建设,不仅是我国能源电力领域的一项重大创新实践,更是我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将为我国能源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贡献重要力量。
打造助力做强国内大循环、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工程
藏粤直流工程不仅是落实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标志性项目,而且工程全面建成后,来自西藏的清洁能源9毫秒就可以直达粤港澳大湾区,每秒送电量可达2800千瓦时,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藏粤直流预计2029年全面投运,届时,藏东南清洁能源基地每年可向粤港澳大湾区负荷中心输送超430亿千瓦时电能,这一数字约为三峡电站年发电量的一半。
藏粤直流工程将实现西藏清洁能源与大湾区用电需求的精准匹配,为“再造一个新广东”提供强有力的能源支撑,标志着我国能源资源优化布局正式迈入“全国一盘棋”的新阶段。
工程建成后,将为广州、深圳各新增500万千瓦供电能力,有效缓解广州地区用电紧张,进一步优化珠西北片区网架结构。对于深圳而言,新增的500万千瓦供电能力相当于该市近年全市最高负荷的20%,不仅大幅提升了外部电力输入规模,更在用电高峰时段为城市电力供应筑起坚实后盾。
藏粤直流工程在为广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能源保障的同时,也将有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建设。作为一项总投资约532亿元的超级工程,其配套建设的“水风光一体化”电源基地投资超1500亿元,这一战略布局不仅着眼于能源的高效开发与利用,更通过大规模投资带动装备制造、施工建设等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形成产业联动效应。据测算,工程高峰期将创造直接就业岗位10万余个,有效吸纳当地劳动力,促进居民增收致富,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新动力,进一步畅通国内经济循环。
从优化全国能源布局到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带动产业链联动到保障民生就业,藏粤直流工程承载的不仅是“电力天路”的传输使命,更在践行国家能源战略、做强国内大循环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推动我国能源资源配置“全国一盘棋”、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工程。
打造全方位绿色低碳转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典范工程
藏粤直流工程以跨越山海的雄姿,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区域协调发展蓝图上落下关键一笔。这条横贯西藏、云南、广西、广东四省区的能源大动脉,将成为连接西部清洁能源基地与东部负荷中心的“绿色桥梁”。
西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能源资源丰富。近年来,西藏聚焦高水平打造国家清洁能源基地,全力推进水、风、光、热等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加快绿色低碳发展。2024年西藏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超99%,成为全国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最高的地区。
广东作为我国经济大省,是稳经济的“压舱石”,也是拉动增长的“火车头”。当前,广东已形成电子信息等9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拥有8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数据显示,广东用电负荷、电量规模连续10年位居全国省级电网第一,并成为全国第一个用电负荷突破1.6亿千瓦的省份,用电需求旺盛。
一头连着海量电源,一头连着世界工厂,藏粤直流工程将把西藏国家清洁能源基地与全国负荷中心“直连直通”,更好促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共同富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迈向新高度。
从规划到建设,藏粤直流工程的战略价值愈发凸显,将为世界高海拔地区清洁能源规模化送出树立工程典范。
今年6月,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统筹指导下,南方电网、国家电网等电网企业协同,全国首次多通道、大范围跨经营区绿电交易顺利达成。来自甘肃、青海、内蒙古等地以及华北直调的风光新能源,通过坤渝直流、长南Ⅰ线、江城直流等输电通道输送至广东,为广东省内数据中心、外贸企业等重点用户提供绿色电力保障。
当下,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加速。作为能源输送超级“大动脉”,藏粤直流工程将进一步畅通全国能源电力大循环,在更大范围内促进新能源消纳利用,有力支撑西藏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更好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广东藏粤直流电力运营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追求卓越品质、本质安全、生态文明,积极采用一系列绿色低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着力打造全方位绿色低碳转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典范工程。
打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能源新质生产力的标杆工程
藏粤直流工程是当前世界输电能力最强、技术水平最先进、投资规模最大的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工程全长超2600公里,不仅具有输电容量大、输电端数多、距离远等特点,还需应对复杂交流大电网与超高比例电力电子系统叠加的特殊场景,电力送出面临一系列世界级难题。
高海拔环境是工程首道难关。南网科研院团队开展3000米以上海拔长空气间隙放电真型试验,以明确换流站高压设备安全距离,累计完成23大类、114组试验及3000余次冲击放电,成功获取宝贵高海拔放电数据。
针对柔性直流端口故障时光伏系统感知难题,团队骨干赵晓斌带领团队经上百次仿真,研发出基于光伏直流侧电压降的故障检测方法,提出的新能源与柔性直流协同控制故障穿越策略。而柔性直流换流阀作为系统“心脏”,在受端电网短路时易因盈余能量导致过电压闭锁。
南方电网联合科研单位、高校、设备厂商攻关,首创能量自平衡换流阀拓扑结构,在功率模块中增设含电子开关和电阻的支路,故障时可泄放盈余功率。历时3年,团队研发出世界首套能量自平衡柔直换流阀,实现受端交流电网故障全穿越。依托工程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产学研团队还自主研制6.5千伏、3千安IGBT柔直阀等核心设备,带动产业链协同创新。
核心元器件的“高海拔反应”同样棘手。西藏地区宇宙射线大气中子通量是平原20倍以上,IGBT等功率器件易失效,而国内外相关数据匮乏。南网科研院团队多次赴东莞中国散裂中子源,利用大气中子加速辐照平台,几小时内模拟器件数十年中子辐照环境,成功验证高海拔中子致器件失效率增加的现象,获取阀厅最低温下换流阀安全工作电压及最高失效率,为工程设计提供关键依据。
目前,项目已攻克直流设备制造、外绝缘等领域关键技术,将在世界首次实现千万千瓦级超远距离多端柔性直流交直流故障穿越,推动全套特高压核心装备首次进入4000多米超高海拔,进一步扩大我国电力领域国际领先优势。
昌都换流站
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站址海拔4280米,额定容量800万千瓦,双极直流出线1回.500千伏交流线路共6回,装设2组100万千伏安的500千伏主变压器。
察隅换流站
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站址海拔1952米额定容量500万千瓦,双极直流出线2回,500千伏交流线路共6回,装设2组75万干伏安的500千伏主变压器。
西藏
境内直流线路约306公里,途经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林芝市。
云南
境内直流线路约1106公里,途经怒江州、迪庆州、丽江市、大理州、楚雄州、玉溪市、红河州、文山州。
广西
境内直流线路约678公里,途经百色市、河池市、南宁市、来宾市、贵港市、贺州市、梧州市。
广东
境内直流线路约591公里,途经肇庆市、佛山市、清远市、广州市、韶关市、惠州市、东莞市、深圳市。
小迳换流站
位于广东省广州市,额定容量500万千瓦,双极直流出线2回,500千伏交流线路共4回,装设2组100万干伏安的500千伏主变压器。
中部换流站
位于广东省深圳市,额定容量500万千瓦,双极直流出线1回,500千伏交流线路共6回,装设2组100万千伏安的500千伏主变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