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未分类

新能源汽车用电工钢市场蓄势待发

 

电工钢亦称硅钢片,是电力、电子和军事工业不可缺少的重要软磁合金,亦是产量最大的金属功能材料,主要用作各种电机、发电机和变压器的铁芯。它的生产工艺复杂,制造技术严格,国外的生产技术都以专利形式加以保护,视为企业的生命。电工钢板的制造技术和产品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特殊钢生产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我国冷轧电工钢数量、质量、规格牌号,还不能满足能源(电力)工业发展的需求,在生产技术、设备、管理及科研等方面与日本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354.5万辆,市场占有率达到13.4%,高于上年8个百分点。
 
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94.2万辆和291.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7倍和1.6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0.1万辆和60.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3倍和1.4倍;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完成0.2万辆,同比呈现增长。
 
在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的背景下,中国品牌新能源乘用车也借势急追,实现“弯道超车”。2021年,中国品牌新能源乘用车销售247.6万辆,同比增长1.7倍,占新能源乘用车销售总量的74.3%。
 
根据乘联会统计,比亚迪汽车、特斯拉中国、上汽通用五菱分列新能源厂商零售销量排行榜前三名,2021年全年销量分别为58.40、43.11、32.07万辆,同比增长221.3%、177.3%和133.3%。前三名新能源车总计销量超过133.58万辆,呈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表明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处于风口。
 
随着中国、欧洲等地区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不断攀升,电动钢市场也开始快速增长。如同近期动力电池、芯片等新能源汽车的重要零部件持续短缺一样,业内近来也开始担心,未来是否有足够的电工钢用于生产新能源汽车电机。
 
IHS Markit咨询公司近期发布报告指出,虽然主要钢铁生产商正在投资数百万美元提高电工钢产能,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可能导致电工钢供不应求。
 
制造电机的核心材料
 
众所周知,新能源汽车有三大核心部件,驱动电机就是其中之一。电工钢直接用于制造混合动力车和电动汽车的驱动电机,以及许多低功率电机,例如用于电动助力转向、燃油泵的高负载电机,以及用于调整座椅和天窗的短时负载电机。一般而言,平均每辆车大约配备35~45台低功率电机,其中B级车大约配备20台,E级车大约80台。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例如梅赛德斯-奔驰S级轿车配备的电机超过100台。
 
助力汽车产业节能减排
 
当前,在汽车、能源、工业机电等领域,电工钢的发展正在迎来历史性机遇。一方面,汽车行业的电动化浪潮正在迅猛推进,新能源汽车销量呈现飞速增长趋势,尤其是在中国和欧洲。
 
IHS Markit预计,全球混合动力及电动汽车的驱动电机对于高牌号无取向电工钢的需求量,将从2020年的32万吨增长到2027年的250万吨,到2033年将超过400万吨。
 
根据金属电工钢统计,2020年中低牌号无取向电工钢产量约917万吨,高牌号无取向电工钢约243万吨。
 
产业集中度及门槛较高
 
既然需求有望大幅增长,那么电工钢市场规模是否也会迅速扩大?答案可能是否定的,未来电工钢市场的发展与其说是受限于需求,不如说是受限于产能,如同半导体芯片。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无取向电工钢产量为1100多万吨,其中,对于汽车行业最重要的高牌号无取向电工钢仅占45.6万吨。
 
供需矛盾一触即发
 
近日,首钢股份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公告称,目前公司新能源汽车用高牌号无取向电工钢、薄规格取向电工钢产量均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预计今年6月首钢新能源汽车用无取向电工钢项目投产,将新增新能源汽车用高牌号无取向电工钢产能35万吨。
 
据了解,丰田在几年前确定了新能源汽车战略布局后,首先找到了日本制铁,希望其增加电工钢产能,但当时在巨亏中挣扎的日本制铁没有接受丰田的增产要求,而后丰田将订单给了宝钢、首钢和浦项钢铁。直到2020年底,缓过气的日本制铁宣布追加100亿日元投资,上线一条新的电工钢生产线,并在2021年投产。
 
从丰田手中拿下电工钢大单的宝钢近年来也在不断增产。2020年12月,宝钢投资27.2亿元新建的无取向电工钢项目开工建设,这是一条完全面向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高等级无取向电工钢专业生产线,计划在2023年初投产。届时,宝钢高牌号无取向电工钢的产能将从40万吨提升至100万吨。
 
根据金属技术咨询公司的产能统计数据,全球电工钢产能短缺问题将在2023年凸显;如果不加码投资,到2025年,钢铁企业几乎不可能满足市场需求。如果想要在2025年增加产能,钢铁厂商现在必须立刻做出决定,毕竟新建一家工厂通常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
 
IHS Markit指出,未来几年,由于电动汽车将呈现指数级增长,2023年至2025年期间,电工钢将有供不应求的风险,尽管预计产能会增加,但2026年可能仍会出现6.1万吨的结构性短缺。如果没有进一步的重大投资,缺口可能会在2027年急剧上升到35.7万吨,2030年达到92.7万吨。对于那些计划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的车企来说,这种短缺将给他们带来较大影响。尤其是捷豹、MINI、沃尔沃、雷克萨斯等计划向纯电动转型的汽车品牌。
 
原文链接:http://1guigang.com/news/2317.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0
广告位招租

站点公告

网站试运行,请大家关注本站公众号,多提宝贵意见!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