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欧阳明高
交通领域减碳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新能源汽车带动了三大革命:动力电动化、能源低碳化、系统智能化。动力电动化指的是电动汽车革命,核心是混合动力、纯电动动力和氢燃料电池动力等新能源动力系统。能源低碳化就是向可再生能源转型、集中式发电与分布式能源相结合、用氢气和电池两种主要储能方式储存间歇式能源等。系统智能化的重点内容是将电动汽车作为智能化用能和储能终端,利用能源互联网、区块链等技术,聚合数以亿计的分布式电动汽车,构建虚拟电厂,发展车网互动的智慧新能源。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 郭烈锦
氢和电的最大差别是电只是一个能量载体,自身不能存储,需要依靠其他方式才能储存;而氢既是能量载体,又是物质转化的单元。这种秉性决定了在未来的二次能源体系中,氢应被作为主体来对待,与电具有同等重要性,甚至比电更为重要。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源体系需扩展能源来源,通过全产业链构建,将一次能源高效地转化为清洁、低碳甚至零碳的二次能源,使消费端100%使用绿电和氢,最终实现全体系绿色可持续。
中国工程院院士、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刘吉臻
新一代煤电发展需遵从“增容减量”原则。随着煤电运行时长的减少和运行方式的改变,“容量电价”“辅助服务”“峰谷电价”等将成为火电厂的重要收益来源,需相关政策予以支持。随着新一代煤电功能定位的转型,应以全工况加权平均综合供电煤耗作为机组运行经济性的评价指标。低碳、灵活、高效、智能是燃煤发电未来重要的技术方向,需坚持政策引导、加大科技创新以及完善体制机制保障来支持煤电转型与电力系统稳定。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 贺克斌
2013年以来,随着“大气十条”的实施,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迅速下降,与经济活动和能源消费逐步脱钩。“十四五”以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成为核心路径,预计2060年全国PM2.5浓度可从2020年的33微克/立方米降至25微克/立方米。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 刘中民
“十五五”期间应重点攻克碳排放统计核算难题,逐步完善政策与治理体系,并加强政策的宣传与培训,坚持先立后破,把握好转型的速度。规范重大项目的碳排放要素单列途径,增强管理方式的灵活性,加强能源市场和碳市场体系的联动融合,动态调整政策目标的分解,为不同主体实现碳双控目标提供灵活的市场手段。应加强对难核算关键行业的碳排放原理、基础参数和应用现状的研究,避免由于核算方法不清或不合理带来的管理混乱问题,建议按照企业—行业—区域顺序做好碳排放核算。在做好各个核算场景的基础上,应尽早开展碳排放核算一体化工作,避免不同场景核算数据的重复性工作,也可加强不同口径数据的正确校核。注重碳排放双控体系下企业的适应成本问题,做好碳市场管控目标与区域碳排放指标之间的协调与平衡,避免因重复核算或考核增加企业的负担。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潘复生
发展新一代储能材料与装备产业是中国大规模应用清洁能源的刚性需求。新一代储能材料与装备要着重解决传统储能存在的瓶颈问题,发展安全性高、成本低、环境友好的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重点应发展固态氢储运、新材料管道运输等储运氢技术,以及镁电池、钠电池、金属空气电池、固态锂电池等新一代电池材料及系统。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科技大学教授 王双明
在“双碳”目标背景与当前技术条件下,“煤”“废”“碳”构成了煤炭的“不可能三角”,严重制约着煤炭行业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秉持“以废治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原则,着眼“煤”的减损化开采、“废”的功能化利用、“碳”的低碳化处置三维视角,探索“煤”“废”“碳”协同发展路径,为破解煤炭“不可能三角”和推动煤炭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