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
关键核心技术多点突破,领先之势凸显
创造19项世界第一的昆柳龙直流工程有多牛?
或许你可以把它理解为“高铁+乐高积木+申公豹的雷公鞭”超级合体。跑得更快——±800千伏特高压;能随时调整方向——双向送电;遇到故障时能在0.5秒内自动“刹车”并恢复,比人眨眼睛(约0.3秒)还快;能多端拼接——有3个换流站;1小时送电量约等于55万个家庭一天用电,即便遭遇650倍超强冲击电流,仍能保持不间断运行。
“十四五”期间,南方电网特高压技术引领全球特高压进入柔直时代,为世界能源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在大国科技竞合焦点的芯片领域,同样的故事也在书写。
仅有4个指甲盖大小的“中国芯”“伏羲”,于方寸间集成约3亿个晶体管,与同类竞品相比具有1.5倍性能优势,实现电网装备核心器件“从0到1”的突破,成为破解电力芯片“卡脖子”问题的开山斧,入选“央企十大国之重器”。以采用“伏羲”芯片和电力专用操作系统的贵州贵阳南明区核心圈高可靠性示范区为例,该地配网运维效率提高10倍以上,供电可靠率提升至99.99%,户均年平均停电时间从1.5小时降低到3.9分钟。
电鸿筑基,南鲲弄潮,驭电显威,电力机器人摘“金”,量子电流传感器为电网装上“钻石芯”……“十四五”期间,把准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南方电网公司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十新行动”,坚持以“十大示范项目”为抓手,强化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攻关,创新源泉充分涌流。两获中国专利金奖,11项科技成果入选央企科技创新成果目录,23项科技成果入选国家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实现国产化替代,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底气愈加凝实,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写下生动的南网注脚。
创新,已经成为南方电网的基因。不仅在能源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赛道成绩斐然,在基层一线,创新也在不断为砥砺前行的南方电网注入新活力。
能在千分之一秒内采集问题,百分之一秒内完成计算、分析并发出操作指令的“微机保护装置”,成功解决小水电上网密集导致的局部电网设备易损毁问题;更换绝缘子串的“20中用法”使更换时间降低至原来的1/3;“电力电容器高空测试辅助连杆”将电容器电容量测试效率提高3倍,大大降低高空作业风险……输变配各类工器具的创新改造、创新发明层出不穷,基层作业效率获得极大提升。
迭起的创新浪潮推动南方电网公司在“十四五”期间不断穿越周期、向上发展、韧性成长,公司稳步迈入创新型企业行列。
更“融”——
科产融合成果丰硕,深融之势澎湃
创新链与产业链“相望难相见”是阻碍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卡点。破除阻碍的关键就在于做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大文章。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网新实践的进程中,南方电网公司对科产融合的思考和解答,正越来越深邃、清晰——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市场影响力覆盖国内外的中国电力装备行业龙头企业之一的许继电气,于近日全面完成了其旗下iES-833系列智能网关设备的电鸿化改造。据预测,到2030年,电力物联网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而智能网关设备是电力物联网的核心设备,是连接物理设备与上层系统的“桥梁”,其作用好比高铁站的智能调度中心。无论是分布式光伏并网、虚拟电厂,还是车网互动、工业能源管理等,都需要用到它。
许继电气“上新”背后,是电鸿引领的产业之变。不止许继电气,目前,随着能源电力行业首个基于开源操作系统的全产业链开源应用社区——开放原子电鸿开源社区启动,电鸿物联操作系统已升级为能源行业的电鸿、产业生态的电鸿。电鸿生态圈已链接超500家产业生态伙伴和数千款电力终端,已适配电力行业100余款主流芯片、40余款的主流模组,超过3000款终端正在开展适配工作。
从“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电鸿在产业生态上的持续打通,实现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无缝衔接,折射出南方电网公司“十四五”科产融合的特征——既能够从“0”走到“1”,也能够从“1”看到“10”,找到科技产业化的关键。
5年间,南方电网公司还完成了系列科产融合的“大动作”,新动能加快集聚成势。6项科技成果入选工信部“一条龙”应用示范;“伏羲”等核心数字产品规模化产业化应用;电碳算等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建成全国首个区域级虚拟电厂平台,开展全国规模最大、首次跨省区车网互动实践;建成全国首个大型锂钠混合储能站,在未来产业方面开展前瞻性布局和探索等……
一项项融合举措落地有声、一个个融合案例质效齐彰……“十四五”期间,思想上的突破性革新、战略上的全局性谋划与格局上的系统性重塑,共同催化了南方电网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能源电力生产力新质态加快塑造。
更“联”——
一流创新生态加快形成,协同之势强劲
“1+1”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2?把这个问题放在科技创新领域:强强联合的“1+1”,一定能释放出“大于2”的效能。
在北京怀柔区,南方电网公司与我国能源领域的国家级战略科技力量怀柔实验室签署共建机构运行规则。双方将推动共建机构高质量运行,打造实验室与央企科技合作的示范标杆,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与此同时,针对制约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系列痛点、堵点、短板问题,2024年,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联合牵头组建中央企业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开展协同创新。
中央企业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专家委员会专家、南网储能公司储能科研院副院长陈满一语道明联合体的价值:“汇聚产业、用户、电网、市场机构各方,链接供需双方,创新新型储能商业模式,推进储能+交通、通信、建筑等跨界合作,赋能多领域多场景应用。”截至2025年7月,南方电网公司已联合各方力量为广东省内200余个电化学储能项目提供81.7亿元风险保障,有效促进了新型储能产业生态的共建共享和可持续发展。
除了为产业生态发展赋能,南方电网公司还充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伙伴协同创新发展。发布首批数字电网技术装备领域开放许可专利27件,着力推动中央企业产业链协作、中央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融合。南方能源行业可信数据空间不仅入选国家首批可信数据空间试点名单,还携手多家单位先试先行共同探索行业可信数据空间的互联互通,空间入驻生态主体超200家,打造了35个高价值场景应用。自此,能源产业链上下游和跨行业数据资源得以整合,多方生态主体得以连接。
一流创新生态是推动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打造开放型的创新生态圈,整合内外部创新资源,打造具有引领性和辐射性的行业创新平台”,这是南方电网发展的时与势使然。
“十四五”以来,南方电网公司对打造一流创新生态用心谋划,相关工作推动力度大动作实——打造央企创新联合体等重大创新平台,牵头数字电网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高能级平台加速落地;成立公司科技委员会,牵头组建电力行业人工智能联盟,建设国家级电力新能源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成立战略科研联合实验室,作为首家央企加入开放原子开源生态建设,发布能源领域电力方向首个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与14家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组建联合研究院……各类创新资源有效集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凸显。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是“十四五”“十五五”两个五年规划交汇衔接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经济爬坡过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紧要关口。南方电网公司坚持将科技创新作为摆在重中之重的“头号工程”,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能源电力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南网实践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