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在安徽合肥500千伏中心变电站建设现场,一个智能喷涂机器人借助高精度机械臂和自动导航系统,喷涂主控楼墙面。这款机器人集乳胶漆喷涂、腻子喷涂及打磨等功能于一体,每小时可以喷涂190平方米的墙面。目前,该站主体结构施工基本完成,即将进入电气设备安装阶段。
中心变电站新建工程是安徽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点工程,本期新建2组500千伏100万千伏安主变压器,2组220千伏24万千伏安主变压器,新增500千伏出线2回、220千伏出线10回、110千伏出线12回、10千伏出线28回,均采用电缆出线。工程预计于2026年3月投运,可满足合肥电网多电压等级负荷增长需求,进一步优化电网结构,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中心变电站位于合肥中心城区,是安徽首座全户内式500千伏变电站,占地面积约为常规500千伏变电站的40%。如何在有限空间内更安全高效地建设一座变电站?安徽电力建设公司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构建了以“成熟系统+成熟终端+关键创新”为核心的“智慧工地”管理体系,破解城市核心区变电站建设难题。
“我们将项目关键工序和重要环节纳入‘智慧工地’管理系统,推动智能终端设备融入工程建设全流程,以实时掌握相关数据,提前压降风险,保障现场安全。”中心变电站业主项目经理万磊介绍。
中心变电站基础施工引入了自动化监测系统。该系统可实时监测并采集基坑围护结构水平位移、支撑轴力等关键数据,并生成数据模型。当监测数值接近预警阈值时,管理人员能借助数据模型迅速定位风险点,组织施工人员调整开挖顺序、加强支撑,降低位移速度,压降基坑变形风险。
针对城市核心区空间受限、多专业交叉作业的复杂情况,安徽电力建设公司建立了集装箱式数智管控中心。该中心集成了视频监控、数字监测、大体积混凝土监测等功能模块,拥有“屏幕显示+后台集控”的一体化管理中枢,实现了对建设全流程的实时监控与动态调度,将传统工地施工的分散管理升级为集中智控,降低了作业风险及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中心变电站核心建筑物配电装置楼建设期间,作业人员应用远程控制智能塔吊为屋面钢筋安装作业运输材料。在塔吊集控中心内,他们借助弧形大屏、控制按钮及摇杆,远程吊运施工材料至指定位置。远程控制智能塔吊应用了激光雷达和视觉人工智能技术,塔吊驾驶室从高空转移至地面,作业人员在屏幕前即可操作,规避了传统塔吊操作空间狭窄、人员高空作业等风险。在施工现场,3台塔吊同时工作。为避免塔吊碰撞,施工项目部制订了“群塔”防碰撞措施,并为塔吊安装智能化感知设备,实时监控吊臂旋转范围。
施工项目部运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构建了1:1数字模型,对配电装置楼主体结构建设进行虚拟预演,为施工决策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三维模型碰撞检测,我们提前发现并解决两处梁柱钢筋与预埋套管的空间冲突,避免了现场断筋补焊,减少了混凝土损耗。”该工程总监理工程师张龙介绍。
安徽电力建设公司将安全管理与绿色施工纳入中心变电站“智慧工地”管理体系。高空作业人员佩戴安装有内置传感器的智能安全帽。一旦识别到作业人员出现不规范动作,智能安全帽立即发出语音告警,安全员远程叫停作业,实现风险的前置防控。现场还建立了“扬尘监测-喷淋”联动机制。当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达到每立方米50毫克时,塔吊喷淋系统自动触发,形成直径70米的降尘雾幕,可在15分钟内将扬尘浓度降至每立方米20毫克以下。截至目前,现场累计完成降尘作业200余次,有效控制了施工扬尘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