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
4年前的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承德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亲切会见了林场三代职工代表。三代林场职工的汗水浇灌,让塞罕坝从茫茫荒原变成无边林海。
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让我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感受“两山”理念的天下情怀。
从最初的一棵树苗,到如今的万顷林海,承德塞罕坝机械林场如同一座巍峨的屏障,肩扛守卫京津生态安全的历史使命。
“我国人工造林规模世界第一,而且还在继续造林。地球绿化,改善全球气候变化,中国功不可没,中国人民功不可没。”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发出“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的倡议,引领着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坚实行动,彰显着胸怀天下、立己达人的情怀。
这些年来,承德塞罕坝机械林场依托百万亩林海,积极探索拓宽生态价值实现路径,成为首批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共同的梦想,为了塞罕坝机械林场的绵延绿意永续发展,国网冀北电力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将“两山”理念深植于心、践之于行,用科技与责任,在这片绿色的传奇土地上,续写着守护与发展的篇章。
雨后初霁,塞罕坝机械林场云雾蒸腾,宛如仙境。国网围场县供电公司塞罕坝机械林场供电所共产党员服务队肩扛十多斤重的工具包,跋涉在山峦沟壑之间。
“塞罕坝地理位置特殊,我们要对每一条线路、每一台设备、每一位用户进行薄弱环节治理。”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刘振刚说。在塞罕坝,每一寸绿意都弥足珍贵,他们翻山越岭只为守护那条蜿蜒于林海的电网“生命线”,及时消除设备缺陷和隐患,排查出任何可能引发森林火灾的风险点。
▲国网围场县供电公司运维人员对塞罕坝配电线路进行隐患排查(刘学春摄)
而面对坝上地区“一年12个月,9个月是防火期”的严峻形势和复杂气候,仅靠人工巡检已显不足。国网承德供电公司锐意创新,以科技之钥,开启了智慧防火的新局面。
2024年,经过深入调研论证,一批小巧却威力十足的“微型灭火卫士”——热气溶胶灭火装置,悄然“落户”在坝上地区的电表箱内。一旦发生火情,表箱内达到一定温度,它会通过化学反应产生大量高效灭火气溶胶,迅速弥漫整个电表箱内部空间,精准扑灭初期火源。目前,该装置已安装近350个,“上岗”以来,成功实现了“零火灾”,得到了当地政府和辖区居民群众的一致认可。
在后台,塞罕坝森林草原防火预警监测平台如同“智慧天眼”般高效运转。“快看,有一小块红色区域提示树障隐患。”国网围场县供电公司运检部调度员通过平台发现隐患后,迅速通知塞罕坝机械林场供电所,随即将具体位置、风险等级等信息发送至现场工作人员手中。
▲塞罕坝森林草原防火预警监测平台
这一系列高效行动,得益于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自2023年以来,国网承德供电公司运用无人机、全景摄像头、激光雷达等先进设备,对穿越林场的27条输配电线路进行了精细的激光建模,成功搭建起输配电线路的数字孪生模型,可真实反映线路及周边环境信息,预判火险等级,并在出现高火险时向运维人员推送告警信息。
目前,该公司已初步实现了无人机自动化机巢、通道可视化等典型三维智慧场景,1028套输电线路视频资源已纳入监测平台,实现了山火隐患的24小时“无休监控”。数字孪生模拟仿真引擎作为平台的“中枢大脑”,将无人机扫描数据导入进行三维建模,并结合卫星气象数据,实现了输电线路与周边森林环境防火信息的联动更新。
▲国网承德供电公司员工使用无人机进行巡检、对线路进行激光建模(郑伟清摄)
守护这片来之不易的“绿海”,靠“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唯有携手并肩,方能筑牢防线。早在2021年,国网承德供电公司便会同围场县应急局、林草局、发改局等多家单位进行座谈,研究提出《塞罕坝森林草原防火条例》制定意见,联合印发专项行动方案,构建起坚实的政企联防联控体系。
依托塞罕坝防火中心,规范编制火情应急处置方案,主动将重点输电设备纳入政府防火治理体系,同时将115名网格化责任人和230名政府护林员纳入企业防火网络。
此外,该公司还积极推进电网升级改造,重点建设了220千伏塞罕坝变电站10千伏配套送出工程、围场北(龙头山)110千伏输变电等一系列工程,同时拆除和退运老旧配电线路,全面提升线路绝缘化水平和防火能力,进一步筑牢了塞罕坝绿色生态屏障的电网根基。
无形的联动机制将政府监管与企业执行紧密交织,科技赋能和电网建设使线路防火体系日益坚固,这一切共同织就了一张责任清晰、响应迅捷的“安全网”。
塞罕坝的蜕变,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绿色史诗,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鲜活样本。一代代塞罕坝电力人,用坚实的责任担当与不懈的技术创新,有力诠释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悉心守护绿水青山,就是在打造最可持续的金山银山;守护筑牢绿色屏障,就是在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