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未分类

330千伏玉树第二回线路工程五大技术亮点

330千伏玉树第二回线路工程穿行于戈壁、草原、雪山之间。输电线路架设施工过程中,难免会与河流、公路、铁路,以及其他带电线路等通道相互交叉,这种情况只能进行跨越施工。跨越架是跨越施工中重要的保护环节之一。

传统跨越架通常采用钢管、木头或竹子,垒起一个高大的、网格状的长方体结构。由于传统跨越架材料多、体积大,易受施工点位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等因素制约。在沿线平均海拔4000米,翻越多座常年积雪山峰的330千伏玉树第二回线路工程施工中,传统跨越架有诸多不便。

在330千伏玉树第二回线路工程中,施工团队使用集控顶升格构式跨越架。它由抱杆连成的跨越架立柱及两根大臂组成,可一键实现电动顶升、大臂展放。

工程施工中首次采用无人机张力放线、无跨越架封网等技术,在135米宽的通天河河面上完成了跨越施工;利用悬浮抱杆分解组塔和内(外)拉线抱杆技术,解决了在崇山峻岭之上组立铁塔时临时拉线距离过大问题。

330千伏玉树第二回线路工程建设期间,5月实施的330千伏玉树二回线路接入变电站施工难度较大,共涉及带电设备新建、改造、迁移以及线路交叉、跨越等多项作业,关联线路21条、变电站14座。这项作业开展的18天内,玉树州全境、果洛州玛多县及玛沁县下大武乡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用电全部依靠国家电网智能集群发电车和地方小水电支撑,开创了国内大规模长时段智能集群保供电的先例。

智能集群保供电技术是在复杂环境下构建起的去中心化的蜂窝式供电网络。此次智能集群保供电技术将玉树各电压等级的变电站及所辖线路,按照实际负荷需求并结合现场接入条件,分割成69个相对独立的供电网络,并将每一个供电网络内的发电车整合起来,实现电源设备协同运行、高效利用。此项技术在玉树二回线路接入变电站施工期间的成功应用,不仅验证了其大规模长时段供电的可靠性,更为复杂环境下提升电力保供能力起到了示范作用。

原文链接:http://1guigang.com/industrialchain/transformer/84661.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0
广告位招租

站点公告

网站试运行,请大家关注本站公众号,多提宝贵意见!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