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受全国多地高温闷热天气和经济增长双重因素驱动,各地电力负荷快速攀升。7月4日,全国最大电力负荷达到14.65亿千瓦,较6月底上升约2亿千瓦,创历史新高(2024年为14.51亿千瓦),较去年同期增长接近1.5亿千瓦。入夏以来,华东地区以及蒙东、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等6个省(区)电网负荷也相继创下历史新高。
经济大省浙江,也在出梅之后迎来了持续高温天气,用电负荷不断创下年内新高。面对“用电增量全国最大、发电设备利用率全国最高、外来电占比全国最高”的“三最”挑战,浙江如何确保电网安全稳定,守护万家灯火与经济发展?答案藏在科技赋能的电网深处,也写在绿色转型的能源图景中。
多元化保供
入夏以来,浙江电力负荷持续攀升,截至7月8日,全省电力负荷21次破亿、10次破 1.1亿,最高达12173万千瓦,较去年峰值提前15天突破1.2亿千瓦。面对1-6月全社会用电量3232.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1%的刚性需求,以及用电增量大、发电设备利用率高、外来电占比大的“三最”挑战,浙江统筹能源安全与绿色转型,通过优化调度、推进重大项目、强化源网荷互动等举措,筑牢电力保供防线。
浙江省在迎峰度夏期间,从宏观层面部署了多维度电力保供措施,以应对用电增长压力,确保能源供需平衡与电网安全稳定。
在调度机制与统筹协调上,浙江省建立了高效的闭环管理体系。省电力保供专班推行 “日研判、日会商、日调度、日总结” 联合办公机制,实时掌握电力供需动态,精准调配资源。针对用电增量大、发电设备利用率高、外电占比大的 “三最” 挑战,通过提升省内供应能力与灵活增购临时外来电,将全省电力最大供应能力提升至12855万千瓦,较去年夏季增加1100万千瓦,为迎峰度夏筑牢基础。
电源保障与项目建设是浙江电力保供的核心支撑。一方面,强化煤电稳定出力,利用煤电容量电价等政策,督促发电企业加强电煤库存品质管理与机组日常维护,确保顶峰时段稳发满发;另一方面,加快重大电源项目落地,浙能嘉兴9号机、国能北仑8号机等3个百万千瓦煤电机组及宁海抽蓄等项目按计划投产,新增电力装机容量超额完成迎峰度夏前的建设计划。1-5月,全省能源投资达754亿元,同比增长23%,电力装机总量突破1.7亿千瓦,同比增长超21%,为保供提供坚实硬件支撑。
浙江省的能源绿色转型与结构优化同步推进,为保供注入可持续动力。供给侧印发《2025年光伏项目建设计划》《2025年新型储能项目建设计划》,推动新能源成为电力装机主体,截至6月底,光伏装机达6026万千瓦,成为省内第一大电源,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超50%。消费侧通过《浙江省有力有效节能减排措施和排放项目实施方案》,开展重点用能单位化石能源消费预算管理,推进节能验收专项整治,一季度能耗强度下降5.6%,腾出518万吨标准煤用能空间,既保障 “千项万亿” 项目用能需求,又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源网荷储协同与市场化机制创新为保供添活力。浙江积极引导源网荷储协同互动、推动开发虚拟电厂,提升电网灵活性。同时,推广 “用户场景 + 第三方投资 + 电网调度” 共享模式,如义乌1.1兆瓦梯次储能项目年省电费72万元,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保供合力。
这些宏观措施从机制、电源、结构、市场等多维度发力,构建起“供应有保障、调度有智慧、转型有路径”的迎峰度夏保供体系,确保浙江省电力供需总体平衡,居民与企业用电可靠。
保供的微观密码
在金华武义县,一座占地40亩的巨型储能电站正悄然释放能量。作为浙江规模最大的网侧储能项目,武义200MW/400MWh欣元储能站如同嵌入电网的“稳定器”。88个白色电池舱与44座变流升压舱组成的矩阵,接入220千伏温泉变电站。
该项目从开工到并网仅用88天,于2024年6月27日完成全部调试,是浙江省内建设最快的网侧储能电站。其核心价值在试验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当电网需要调节10兆瓦功率时,储能系统仅需2秒即可完成响应,速度达到传统燃煤机组的25倍,AGC跟踪精度高达99%。
在新能源装机占比较大的金华电网,它如同“电力海绵”,平抑着风光发电的剧烈波动,为200兆瓦调频容量提供即时支撑,更减轻了火电机组磨损,延缓了输电网升级压力。武义的储能项目,就是浙江构建“源网荷储”互动生态的关键一环。
在金华义乌——这一全球商贸中心,一种创新的“用户侧储能共享模式”正在推广:由第三方投资建设储能设施,电网公司统一协调调度,用户享受节电收益。
义乌国际商贸城二区东综合楼顶,1.2亿兆瓦光伏板在烈日下高效转换能量。楼内能源监控平台上,曲线实时跃动——白天用电高峰,光伏与750千瓦/2040千瓦时储能联合供电;深夜电价低谷,储能系统自动充电,蓄冷空调同步制冰储备冷量。这套融合光伏、储能、蓄冷、热泵的“多能交响曲”,每年可削减电费支出119.1万元。
在科技力量的加持下,电力保供正在超越我们的传统认知。不仅有储能和“源网荷储”模式在电网侧和用户侧不断发力,更有虚拟电厂作为聚合分散资源的“无形之手”将遍布各地的分布式光伏、用户侧储能、可中断工业负荷(如空调、空压机)等碎片化资源整合成一个可控的“虚拟电站”。
在迎峰度夏的关键期,它引导低压工业企业主动调节生产时序,配合需求响应与有序用电措施,将用电压力转化为柔性调节能力,有效缓解电网压力。今年6月,浙江正式发布虚拟电厂市场规则,7月8日首次实测效果良好,标志着这一新型电力系统调节工具走向成熟应用。
据浙江省能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浙江省虚拟电厂项目已历经长期技术积累和政策筹备,于2025年迎来关键突破:6月,浙江省正式发布虚拟电厂参与电力市场的专项规则,为规模化运营奠定制度基础。7月8日,浙江开展首次新型主体市场化电力响应,全省共19家虚拟电厂聚合265家二级用户参与,最大调节负荷29万千瓦,标志着浙江省内虚拟电厂开启常态化参与电力系统负荷调节新阶段。
“当前工作重心是加速培育虚拟电厂实际调控能力,尽快实现更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上述负责人表示,“浙江将持续完善虚拟电厂市场交易机制和技术标准体系,重点探索其在缓解高峰压力、促进新能源消纳、参与电力现货市场等方面的深度应用,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浙江方案。”
浙江的迎峰度夏电力保供既有宏观层面最大供电能力12855万千瓦的全局统筹,也有微观层面的储能电站、虚拟电厂和“源网荷储”的精细化和科技创新。这不仅是浙江在探索能源“绿保稳”工程中的努力,更是在能源革命浪潮中,向着“用能数字化、绿色低碳化”未来坚定迈进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