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厚度≤0.15mm无取向硅钢带,其组分及wt%为:Si:2.0~6.5%,Mn:0.13~0.40%,S≤0.020%,P≤0.020%,Als:0.15~0.9%,C≤0.010%;工艺:经冶炼、浇注成坯后热轧至中间坯厚度;冷轧;常温脱脂;光亮罩式退火;经碱洗后涂覆;分条。本发明在保证铁损P1.0/400£13W/kg,磁感B2000³1.5T下,还使钢带厚度公差不超过±0.005mm,最小叠装系数³0.92完全满足连续冲制要求。
基本信息
申请号:CN202111348422.4
申请日期:20211115
公开号:CN202111348422.4
公开日期:20220218
申请人:宝武轻材(武汉)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430215 湖北省武汉市阳逻经济开发区西港区滨江大道特1号
发明人:张兆丽;王勇;毛跃荣;陈鹏;张建国;陈长锋;柳俊;禹定一
当前权利人:宝武轻材(武汉)有限公司
代理机构: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代理人:段姣姣
主权利要求
1.一种厚度≤0.15mm无取向硅钢带的生产方法,其步骤:1)经冶炼、浇注成坯后热轧至中间坯厚度;2)对中间坯采用可逆轧机冷轧至产品厚度:轧制道次在3~6道次;其中第一道次的轧制速度控制在80~200m/min,压下率在15~28%;最后一道次的压下率在6~18%,该道次的轧制速度及中间道次轧制速度均控制在100~300m/min;控制产品的厚度波动范围在±0.003mm之内;3)进行常温脱脂,脱脂乳液为石油与水配比成的重量浓度在0.5~3%的乳液;4)在保护气氛下进行光亮罩式退火:保护气为75%H2与25%NH3的混合气;退火温度控制在600~950℃,并在此温度下保温4~10个小时;其间:控制前段加热速度在8~15℃/min;当加热至350~550℃时,采用75%H2与25%NH3的混合气进行吹扫;在冷却阶段,先采用加热罩缓冷至470~550℃,后采用风冷方式冷却至230~360℃,最后采用水冷方式冷却至60~85℃后出炉;5)经碱洗后进行涂覆:涂覆涂料采用半有机涂料,涂覆速度控制在3~4m/min,涂覆温度控制在200~300℃,涂覆厚度控制在0.5~3.0μm;6)进行分条,控制钢带的镰刀弯≤0.15mm/m;所述一种厚度≤0.15mm无取向硅钢带,其组分及重量百分比含量为:Si:2.0~6.5%,Mn:0.31~0.40%,S≤0.020%,P≤0.002%,Als:0.65~0.9%,C:0.006~0.010%,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权利要求
1.一种厚度≤0.15mm无取向硅钢带的生产方法,其步骤:
1)经冶炼、浇注成坯后热轧至中间坯厚度;
2)对中间坯采用可逆轧机冷轧至产品厚度:轧制道次在3~6道次;其中第一道次的轧制速度控制在80~200m/min,压下率在15~28%;最后一道次的压下率在6~18%,该道次的轧制速度及中间道次轧制速度均控制在100~300m/min;控制产品的厚度波动范围在±0.003mm之内;
3)进行常温脱脂,脱脂乳液为石油与水配比成的重量浓度在0.5~3%的乳液;
4)在保护气氛下进行光亮罩式退火:保护气为75%H
2与25%NH
3的混合气;退火温度控制在600~950℃,并在此温度下保温4~10个小时;其间:控制前段加热速度在8~15℃/min;当加热至350~550℃时,采用75%H
2与25%NH
3的混合气进行吹扫;在冷却阶段,先采用加热罩缓冷至470~550℃,后采用风冷方式冷却至230~360℃,最后采用水冷方式冷却至60~85℃后出炉;
5)经碱洗后进行涂覆:涂覆涂料采用半有机涂料,涂覆速度控制在3~4m/min,涂覆温度控制在200~300℃,涂覆厚度控制在0.5~3.0μm;
6)进行分条,控制钢带的镰刀弯≤0.15mm/m;
所述一种厚度≤0.15mm无取向硅钢带,其组分及重量百分比含量为:Si:2.0~6.5%,Mn:0.31~0.40%,S≤0.020%,P≤0.002%,Als:0.65~0.9%,C:0.006~0.010%,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厚度≤0.15mm无取向硅钢带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道次的轧制速度控制在105~185m/min,压下率在19~28%。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厚度≤0.15mm无取向硅钢带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后一道次轧制速度及中间道次轧制速度均控制在115~285m/min。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厚度≤0.15mm无取向硅钢带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退火温度控制在655~915℃。
说明书
一种厚度≤0.15mm无取向硅钢带及生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取向硅钢及生产方法,具体属于厚度≤0.15mm无取向硅钢带及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硅钢极薄带厚度范围小于0.15mm,属硅钢高端品种。具有极高的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其产品特点是高频下铁损低且频率越高越明显。其适用于高频、极高频电子产品。广泛用于高频率的各种电讯、仪表等磁性元件,如精密高频电机、新能源汽车的高速电机、步进电机、精密数控机床的高频电机、电源变压器、脉冲变压器等磁性器件,是新兴制造业必备的高性能材料。
目前,在极薄硅钢带的生产方面,产品主要存在厚度不均匀,磁性能不良等等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六辊轧机轧制极薄带,罩式炉热处理的极薄硅钢带生产方法,铁损P
1.0/400≤13W/kg,磁感B
2000:≥1.5T,厚度公差H±0.005mm,板形平直,涂层附着力良好的要求。
日本专利公开号为JP2012036454A的文献,公开了一种《一种无取向电工钢片及其制造方法》,其介绍了高磁低损的硅钢及其制造方法。其成份包括:1.5~3.5%的Si,0.1~2.5%的Als和0.08~2.5%的Mn,同时要满足Si+2Als-Mn≥2.0,更进一步要求0.06~0.20%的P,0.0020~0.006%的S,≤0.005%的C和≤0.005%的N,剩余的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这种无取向硅钢片的平均晶粒尺寸范围为60~150μm,成品厚度≤0.3mm。被用于小型两轮电动车、废热发电系统、氢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等电气设备的铁芯。可以大大的减小尺寸并提升输出功率。但其成份与厚度范围过于宽泛,没有明确的性能指标。
日本专利公开号为JP1991-223445的文献,公开了一种《高频用无取向硅钢》,其介绍了在高频下性能优异的无取向硅钢制备方法,通过成份设计,退火温度控制在650~950℃,可得到Si+Al在2.4~4.0%范围内,厚度为0.10~0.25mm的无取向硅钢,其晶粒尺寸为5~60μm。其性能为P
0.5/700≤12W/kg,可用于700Hz以上频率。该文献主要通过控制Si+Al的合金含量与成品晶粒尺寸来形成对高频性能的控制,未对其他合金元素使用构造要求,同时也是采用多次冷轧的方式获得目标厚度成品,但未对各成品厚度的退火工艺进行详细阐述,且示例使用频率仅700Hz,已不能满足越来越高的高速电机要求。
日本专利公开号为JP1993-140646的文献,公开了一种《高频用无取向硅钢的制备》,其介绍了高频用无取向硅钢及其制备方法,其成份包括:≤0.005%的C,2.0~4.0%的Si,0.1~1.5%的Mn,≤0.1%的P,≤0.005%的S,0.1~1.5%的Als和≤0.003%的N,热轧加热温度控制在930~1050℃,退火温度控制在650~950℃,可得到厚度为0.15~0.30mm的无取向硅钢。该文献仅针对0.15~0.30mm厚度规格的无取向硅钢进行说明,且使用频率以700Hz为基准,在愈发频率更高的高速电机发展趋势上,硅钢片的减薄对于高频性能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0.15mm以下越来越薄的硅钢片陆续被开发使用,高速电机的发展需要对更薄规格的硅钢片做性能提升的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在保证铁损P
1.0/400≤13W/kg,磁感B
2000≥1.5T下,还使钢带厚度公差不超过±0.01mm,镰刀弯≤1.5mm/m,最小叠装系数≥0.92以满足连续冲制要求的厚度≤0.15mm无取向硅钢带及生产方法。
实现上述目的的措施:
一种厚度≤0.15mm无取向硅钢带,其组分及重量百分比含量为:Si:2.0~6.5%,Mn:0.13~0.40%,S≤0.020%,P≤0.020%,Als:0.15~0.9%,C≤0.010%,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优选地:所述Si的重量百分比含量在2.13~5.36%。
优选地:所述Als的重量百分比含量在0.21~0.79%。
生产一种厚度≤0.15mm无取向硅钢带的方法,其步骤:
1)经冶炼、浇注成坯后热轧至中间坯厚度;
2)对中间坯采用可逆轧机冷轧至产品厚度:轧制道次在3~6道次;其中第一道次的轧制速度控制在80~200m/min,压下率在15~28%;最后一道次的压下率在6~18%,该道次的轧制速度及中间道次轧制速度均控制在100~300m/min;控制产品的厚度波动范围在±0.003mm之内;
3)进行常温脱脂,脱脂乳液为石油与水配比成的重量浓度在0.5~3%的乳液;
4)在保护气氛下进行光亮罩式退火:保护气为75%H
2与25%NH
3的混合气;退火温度控制在600~950℃,并在此温度下保温4-10个小时;其间:控制前段加热速度在8~15℃/min;当加热至350~550℃时,采用75%H
2与25%NH
3的混合气进行吹扫;在冷却阶段,先采用加热罩缓冷至470~550℃,后采用风冷方式冷却至230~360℃,最后采用水冷方式冷却至60~85℃后出炉;
5)经碱洗后进行涂覆:涂覆涂料采用半有机涂料,涂覆速度控制在3~4m/min,涂覆温度控制在200~300℃,涂覆厚度控制在0.5~3.0μm;
6)进行分条,控制钢带毛刺≤0.02mm/m。
优选地:所述第一道次的轧制速度控制在105~185m/min,压下率在19~28%。
优选地:所述最后一道次轧制速度及中间道次轧制速度均控制在115~285m/min。
优选地:所述退火温度控制在645~925℃。
本发明中各金属元素及主要工艺的作用及机理
碳:碳是有害元素,含量尽量低。碳与铁形成间隙固熔体,使晶格畸变严重,磁性能下降;C含量控制≤0.010%。
硅:硅是影响电工钢磁性,力学性能最基本的因素。硅主要提高电阻率,降低涡流损耗,同时矫顽力和磁滞损耗也降低,从而使铁损下降;SI含量控制2.0-6.5%。
锰:锰可防止热脆,锰与硫形成MnS防止沿晶界形成低熔点FeS。锰含量增加,MnS固熔温度提高,促使MnS粗化,有利于晶粒长大。但锰降低相变温度,使退火温度下降,晶粒尺寸变小而影响磁性,锰还可以提高钢的强度和硬度,因此Mn含量控制在0.13-0.40%。
磷:磷与硅作用相似,使晶粒长大,提高电阻率和硬度,降低铁损,减轻磁时效。但磷是晶界偏析元素,含量高会使冷加工性能变坏,因此应使P含量控制在≤0.020%。
硫:硫是是有害元素,含量尽量低。硫使铁损和矫顽力增大,磁感降低S含量控制≤0.020%。
铝:铝是良好的脱氧剂,使晶粒细化,提高电阻率,减小矫顽力,降低铁损,也使饱和磁感降低。铝还可固定钢中的氮,铝含量偏小时,容易形成细小的AlN质点,退火时阻碍晶粒长大,使铁损明显增高;当铝含量≥0.15%范围内,随着铝含量的增加,铁损减少,但铝对钢的强度和硬度有一定的影响,故Als选择范围为:0.15~0.9%。
本发明之所以控制第一道次的轧制速度在80~200m/min,压下率在15~28%,是由于来料厚度公差可能有波动,速度不宜高,轧机在保证不断带前提下,尽量满负荷生产。
本发明之所以控制最后一道次的压下率在6~18%,其轧制速度及中间道次轧制速度均控制在100~300m/min,是由于小压下率保证公差厚度均匀,板形平直。
本发明之所以控制退火温度在600~950℃,并在此温度下保温4-10个小时;其间:控制前段加热速度在8~15℃/min;当加热至350~550℃时,采用75%H
2与25%NH
3的混合气进行吹扫;在冷却阶段,先采用加热罩缓冷至470~550℃,后采用风冷方式冷却至230~360℃,最后采用水冷方式冷却至60~85℃后出炉,是由于获得最佳磁性能,退火时不出现粘连缺陷。
本发明之所以采用半有机涂料,并控制涂覆速度控制在3~4m/min,涂覆温度在200~300℃,是由于慢速低温保证涂层彻底烘干,获得均匀的涂层厚度。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在保证铁损P
1.0/400≤13W/kg,磁感B
2000≥1.5T,还使钢带厚度公差不超过±0.005mm,最小叠装系数≥0.92完全满足连续冲制要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予以详细描述:
表1为本发明各实施例的化学成分列表;
表2为本发明各实施例的主要工艺参数列表;
表3为本发明各实施例性能检测情况列表。
本发明各实施例按照以下步骤生产
1)经冶炼、浇注成坯后热轧至中间坯厚度;
2)对中间坯采用可逆轧机冷轧至产品厚度:轧制道次在3~6道次;其中第一道次的轧制速度控制在80~200m/min,压下率在15~28%;最后一道次的压下率在6~18%,该道次的轧制速度及中间道次轧制速度均控制在100~300m/min;控制产品的厚度波动范围在±0.003mm之内;
3)进行常温脱脂,脱脂液为除油剂与水配比成的重量浓度在0.5~3%的乳液;
4)在保护气氛下进行光亮罩式退火:保护气为75%H
2与25%NH
3的混合气;退火温度控制在600~950℃,并在此温度下保温4-10个小时;其间:控制前段加热速度在8~15℃/min;当加热至350~550℃时,采用75%H
2与25%NH
3的混合气进行吹扫;在冷却阶段,先采用加热罩缓冷至470~550℃,后采用风冷方式冷却至230~360℃,最后采用水冷方式冷却至60~85℃后出炉;
5)经碱洗后进行涂覆:涂覆涂料采用半有机涂料,涂覆速度控制在3~4m/min,涂覆温度控制在200~300℃,涂覆厚度控制在0.5~3.0μm;
6)进行分条,控制钢带的毛刺≤0.02mm/m。
表1本发明各实施例的化学成分列表(wt%)
表2本发明各实施例的主要工艺参数列表
表3本发明各实施例力学性能检测结果列表
本具体实施方式仅为最佳例举,并非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限制性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