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未分类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善取向硅钢边部变形的热处理辅助方法,在高温退火工序前,在钢卷的下端预设位置处放置阻热环并固定;在高温退火完成后,拆除固定件并移除所述阻热环。本发明通过施加阻热环,降低了取向硅钢卷在高温退火过程中的升温速率,降低了钢卷在升温及冷却过程中的胀缩量,有效改善了边部变形情况。同时,本发明由于采用一体式隔热材料,其装配及移除难度大幅度降低,有利于推广应用。
2020-12-16 102 6.8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取向电工钢片绝缘涂液,它的主要有效成分包括有机树脂、水溶性磷酸二氢盐、硅溶胶、涂料助剂、和特定水溶性金属盐。上述各组分的质量组成比例为:有机树脂100份,水溶性磷酸二氢盐100‑250份,硅溶胶0‑100份、涂料助剂0‑20份,特定水溶性金属盐10‑50份,其余为水,涂液的固含量为15~40%。其中特定水溶性金属盐是指水溶性磷酸二氢盐以外的二价或多价金属盐,这种盐可以在磷酸二氢盐溶液中稳定存在,但是在电工钢涂层烧结温区会氧化或分解。本发明的绝缘涂液固化速度快且固化彻底,涂层具有优异的耐盐雾性能。
2021-01-08 104 6.8

传统轧制法制备6.5wt.%高硅钢过程中温轧工艺具有显著不同于3 wt.%Si的电工钢的特点及组织织构特征,是开发新型基于织构优化的高硅钢的关键环节。采用EBSD技术对通过热轧、温轧、冷轧及退火工艺制备0.3mm厚的6.5wt.%Si电工钢板的组织和织构进行分析,重点研究温轧过程中的中间退火和大、小压下率组合以控制织构。结果表明,在热轧退火板是部分再结晶组织的情况下,一次性温轧或先小形变量、中间退火后再大形变量的工艺可得到更多的Goss晶粒;经过最终退火后Goss取向会发生偏转,形成部分黄铜取向,而{111}〈112〉取向的晶粒内形核生成近Goss取向的再结晶晶粒;大压下量轧制是最终组织中{111}取向晶粒较多的主要原因。 Warm rolling,a key process of developing new type high-Si electrical steel based on texture optimization,has significant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from 3wt% Si steel in conventional preparing process. 0. 3mm thickness 6. 5wt. % Si steel,obtained by a series of processes including hot and warm rolling,intermediate annealing and then cold rolling,was analyzed from microstructure and texture by EBSD,which are utilized mainly for investigating the intermediate annealing process and the combination o... 
2013-06-28 107 5.8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减少低温高磁感取向硅钢点状露金缺陷的方法。本发明通过控制低温高磁感取向硅钢的脱碳和渗氮工艺,特别是通过控制脱碳露点、渗氮露点、脱碳氧化度、脱碳时间来调节钢板经脱碳渗氮后表面形成的内氧化层中FeO/SiO2的比例,结合氧化镁退火隔离剂的含水率控制,获得了一种可避免点状露金缺陷的低温高磁感取向硅钢生产方法。
2021-10-26 97 6.8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无取向硅钢的生产方法。所述生产方法中:按照Si:0.3~1.2%炼钢、制坯;将铸坯加热到1050~1150℃并保温150min以上,而后轧成厚度40~45mm的中间坯,再经精轧、卷取得到厚度为3.00±0.25mm的热轧卷板,精轧开轧温度≤Ar1=872℃+1000*(11*[Si]‑14*[Mn]+21*[Al]);当Ar1≥1000℃,终轧温度T≤840℃,否则T≤Ar1‑160℃;卷取温度≤550℃;经常化、酸连轧得到0.500±0.005mm的冷硬卷,常化温度为850~950℃;退火温度820~950℃,经成品退火、冷却、涂层和精整,得到无取向硅钢成品。
2021-06-17 138 6.8

本发明涉及一种消除硅钢边部翘皮的方法及硅钢,包括预处理板坯;加热预处理后的板坯,并控制所述板坯在加热炉的预热段时间不低于40分钟;粗轧板坯,并调整所述板坯侧压的减宽量为成品硅钢宽度的0.8%~1.2%;以及控制侧压立辊的凸缘与所述板坯的边部之间保留间隙。本发明所述的消除硅钢边部翘皮的方法及硅钢,能够显著消除硅钢的边部翘皮,以及在不能完全消除边部翘皮缺陷的情况下,约束翘皮位置发生在距离边部<8mm区域,工艺调整简单易操作,不需要调整现有设备和系统架构,显著提升硅钢表面质量。
2021-02-18 71 6.8

一种基于临界变形制备高强度无取向电工钢的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1)按电工钢成分真空精炼钢水,连铸制成连铸坯;(2)在900~1100℃热处理30~120min,然后热轧制成热轧板;(3)冷轧冷轧板;冷轧板厚度为目标厚度+(0.01~0.1)mm;(4)在400~700℃进行一次退火处理,在850~1200℃进行二次退火处理;(5)酸洗去除氧化层,然后进行温轧或二次冷轧进行临界变形。本发明的方法利用位错强化机制采用临界变形提高无取向电工钢的强度的原理,利用一次退火二次退火进行一次调控织构并临界变形对织构二次调控的方法增加对磁性能有利的再结晶织构来优化磁性能,该生产方式工艺简单,成本较低,生产效率高,适用于大批量生产。
2021-01-11 102 6.8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堆叠定子硅钢片复位装置,主要包括气动按压装置与弹簧悬架,弹簧悬架中设有的硅钢片放置板,硅钢片放置板中心部位嵌入式连接有滑动杆,滑动杆的一侧设有固定顶针,且滑动杆的顶部还设有弧形倒角,滑动杆一端套接有硅钢片,另一端与固定板连接;固定板两侧上套接有轴套,轴套内滑动设置有定位滑轴,定位滑轴的外部套接有螺旋弹簧组成弹簧减震器,且螺旋弹簧设置在轴套上底面与硅钢片放置板下底面之间;这种结构的设置通过硅钢片放置板上设置的固定顶针,使得硅钢片与硅钢片放置板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同时通过弹簧减震器的设置可以降低机器手下压的压力,从而增强硅钢片的承受力。
2021-09-30 75 6.8

该电磁钢板包括母材钢板、第1绝缘被膜及第2绝缘被膜,该第1绝缘被膜被形成于所述母材钢板的第1面,并具有粘结能量,该第2绝缘被膜被形成于作为所述母材钢板的所述第1面的背面的第2面,并具有粘结能量,所述第1绝缘被膜的平均铅笔硬度为HB以上3H以下,所述第2绝缘被膜的平均铅笔硬度比所述第1绝缘被膜的平均铅笔硬度更高。
2021-06-17 93 6.8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冷轧硅钢质量缺陷预测方法,其可包括如下步骤:S1:对冷轧硅钢进行全流程物料跟踪,完成钢卷所经历各机组的工艺数据采集以及硅钢质量缺陷结果采集,并通过机组间长度映射,得到原料各处所对应的各机组长度位置及该位置处的工艺参数及质量缺陷结果;S2:确定冷轧硅钢质量缺陷的影响因素,并构建数据集;S3:对数据集的输入项进行K‑means聚类分析;S4:对聚类后的数据选取最具特征的数据集;S5:建立BP神经网络训练数据;S6:使用神经网络预测冷轧硅钢质量缺陷概率。本发明克服了机理模型研究过程的技术瓶颈,能够更优更灵敏地捕捉工艺参数的变化对质量缺陷的影响。
2021-03-15 91 6.8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压器铁芯全自动叠装产线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变距硅钢片吸附抓具,包括:第一铝型材,所述第一铝型材的底端两侧均安装有直线导轨,所述第一钣金连接件的一端与第二直推气缸的动力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第二直推气缸通过安装座固定安装在第一铝型材上,所述第一钣金连接件远离直线导轨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一气动吸盘;装配块,其设置在所述第二直推气缸远离直线导轨的一侧,所述第二钣金连接件的底端安装有第二气动吸盘。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第二直推气缸能够推动第一气动吸盘在第一铝型材上滑动,如此能够改变第一气动吸盘的所在位置,从而能实现对不同长度的硅钢片的抓取,提高该种吸附抓具的适用范围。
2021-12-16 115 6.8

本发明属于双取向硅钢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双取向硅钢薄带及其制备方法,包括:选取具有Si、Al、Mn、C和Fe,且具有一定取向的硅钢薄带;将其进行冷轧;将冷轧板在N2、H2保护气氛中进行退火处理。本发明通过合理的轧制和退火工艺搭配,使具有Goss取向的硅钢薄带转变为具有旋转立方取向的硅钢薄带,将单取向硅钢转变为双取向硅钢。本发明具有工艺简单和便于利用钢铁企业现有设备的特点,所制备的双取向硅钢薄带具有双向铁损低和磁感高的性能。本发明制备的双取向硅钢薄带在与轧向成45°的两个方向上具有优异的双向磁性能,解决了现有双取向硅钢薄带的制备工艺复杂、设备要求高、不利于工业生产的问题。
2021-12-31 186 6.8

站点公告

网站试运行,请大家关注本站公众号,多提宝贵意见!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