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未分类

当代人的“理想国”,在浙江乡村里——国网浙江电力在深入践行“千万工程”上走前列作示范

二十二年潮起潮落,浙江乡村换了人间。

从“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先天约束,到富庶鲜活的一方热土、我国城乡发展最均衡的省份之一。这份由表及里的变化,源自浙江持之以恒实施了20余年的“千万工程”。

以乡村人居环境改善为切口,20余年间,“千万工程”持续丰富新内涵,从浙江走向全国,由一项民生工程转化为推动中国乡村振兴的一项战略工程。

近日,全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现场会在浙江嘉兴召开。作为较早一批投身“千万工程”建设的非政府单位,国网浙江电力20余年的赋能之路清晰可见。

俯瞰桃园村,一栋栋居民住宅楼整齐划一,河道清澈,道路整洁(陈俊华)

连城乡,让乡村生活与城市同频

101这个数字,对于此次现场会的第一站——嘉兴南湖区凤桥镇三星村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21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搭乘嘉兴首批城乡公交线路——101路城乡公交车,来到三星村,调研统筹城乡发展工作。

彼时的浙江,正面临一道亟待破解的不等式。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但1997年至2003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1扩大到2.43∶1,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的差距肉眼可见。仅从用电看,尚存“无电户”近3000户,涉及无电人口7786人,大都位于偏远山区和偏僻海岛。

101路公交,让城与乡渐行渐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维度却不止于此。

2003年“千万工程”启动之初,刚成立不久的国家电网公司便明确农电发展战略,将示范村、整治村优先列入电气化建设名单,持续加大农村电网投资力度。

2006年,浙江比全国提前4年实现“户户通电”,成为全国首个完成该工程的省份。2014年,所有行政村完成电气化改造,每一户乡村家庭都接入发展的快车道。

22年深耕,城乡电力鸿沟逐渐消弭。截至2024年,浙江乡村供电可靠率达99.988%,超国内城市平均水平,户均停电时间降至1.05小时,与城市差距仅41分钟,较2021年降幅达70.4%。山区、海岛与杭甬都市圈的年户均停电时间差,从2021年的5小时收窄至1.5小时。

国网嘉兴供电公司来到三星村幸福充电站开展专项巡视检查。(蔡世琦)

这份“同频”,还在生活便利度的“城乡等值”。

如今,101路公交车也早已迭代升级为碳纤维新能源客车。村里建成的“光储充”一体化幸福充电站,正为101路公交、周边居民车辆、及网约车提供稳定补给。截至今年7月,浙江已累计投运乡村新能源汽车充电站6193个、充电桩4.82万个,乡镇充电桩覆盖率达99.6%。

此外,国网浙江电力构建“1+N”供电服务网络,345个“村网共建”服务点让“办电不出村”成为常态。“跨省通办”免去村民奔波之苦,跨省重大项目的办电时长大幅减少50%以上。

电力+关爱老人、电力+返乡指数、电力+绿色出行等电力大数据从村间院落、乡野大地中汇入乡村智慧能源服务平台,与乡村治理的方方面面深度融合。

赋千行,让乡村产业与时代同步

从三星村一路向西,桐乡崇福农创园里,一片繁盛。直播间大棚里灯火通明,数十名主播对着镜头热情推介,摄像机、恒温展示架、专业收音设备全天无休,后台订单提示音不断,特色花卉借电力东风销往全国。

“现在直播就是农活,手机成了新农具!”被大家亲切称作“种花王大爷”的80后创业者王鼎笑着说。如今他全网圈粉400万,单天销售额最高超60万元,日子过得愈发红火。

20年前,浙江乡村产业多是“小作坊”模式,水产养殖怕断电,农产品加工缺动力。如今,国网浙江电力正让乡村产业从“靠天吃饭”走向“智慧赋能”。

自2016年桐乡农创园建设之初,当地供电公司便量身定制电网升级方案。投建8台400千伏安配电变压器,新建及改造线路7.6公里,满足育苗恒温控制、冷链存储、直播设备高负荷运转等复合需求。客户经理定期上门用电“体检”,排查线路老化、设备过载等隐患,用专业服务筑牢产业发展的电力底盘。

从“小打小闹”到“全链共富”,电力赋能让乡村产业焕发新生。青莲未来牧场的“嘉兴黑猪”全产业链,处处可见电力的身影:智能耳标靠电传输采食、体温数据,电动饲喂机精准投料,绿电冷链车保障运输,消费者扫码即可溯源。牧场每万头猪养殖用工从25人降至3人,人力成本降低超80%。

万千乡村,“电力+产业”的故事遍地开花。绍兴新昌县整合103座小水电站实现梯级集群调控,为350家规模以上企业定制 “一企一策” 能效方案,这个仅41万人口的山区县,如今已培育出16家A股上市公司;温州泰顺茶企依托稳定电力深耕深加工,茶叶远销欧洲市场;台州玉环文旦基地以电力驱动智能分拣机,精准分级让产品价值直接翻番。

国网嘉兴供电公司员工来到凤桥镇三星村水蜜桃品控中心开展用电检查。(倪圆圆)

抱团强村,连锁共富。截至目前,浙江省已建成单产超10亿元农业全产业链126条、总产值3216亿元,全产业链吸纳从业人员470万人。2024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2786元,同比增长6.1%,连续40年领跑全国。

一组用电量数据同样印证。2021至2024年,浙江乡村居民生活用电年均增速15.3%,超过城镇8.4个百分点,乡村与城镇户均用电量差距从1813.0千瓦时/户持续收窄。2023年,乡村户均用电量首次反超城镇。

老房子、新业态,原乡人返乡、新乡人入驻。浙江的乡村,正逐步回归一种自信的生产生活状态。

唤新绿,让乡村现代化满是奔头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底色,藏在浙江乡村的绿意里。国网浙江电力搭建的“绿电生产-高效消纳-价值变现”生态闭环,因地制宜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让农业发展有了新路子。

嘉兴桐乡市河山镇“渔光互补”项目。(王海燕)

湖州安吉县余村的李师傅最近总爱翻看手机银行,看着账户里新增的400多元,嘴角忍不住上扬。“以前屋顶大多闲着,当初装光伏也就是赶个新潮,哪能想到现在既能卖电,还能‘卖碳’!”

今年年初,余村实现居民光伏碳普惠全覆盖,将2022年以来乡村居民屋顶光伏发电量折算成碳减排量,集中汇集后到碳交易市场统一交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浙江人民的幸福日子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作为全省首个全域绿电供应乡村,村里的民宿换上了“绿电标识”,客房卡片上“绿电供应100%”格外显眼。“住零碳民宿、吃绿色农产品”成了乡村旅游新潮流。2024年,余村接待游客达122万人次,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2205万元。

同样尝到绿色甜头的,还有舟山登步岛的养殖户们。鱼塘上12.7万块光伏板在阳光下泛着粼粼蓝光,板下的青蟹膘肥体壮,最大单只重量超2斤。“水上发电、水下养殖”的渔光互补模式,让一亩地生出“双倍价值”。项目年输送绿电0.85亿千瓦时,减少碳排放6.91万吨。养殖户们既卖蟹赚钱,又能分光伏红利。

而在“千万工程”源起地——杭州市梅林村,绿色发展的图景添了几分智慧底色。俯瞰村落,屋顶分布式光伏、小型风力发电机、绿色充电站、智慧健康小站、数字公交站、数字跑道等现代化绿色场景随处可见。村里所有低碳项目均已接入“双碳大脑”数智平台,629户农户的用电通过平台即可实现智能分析和预警管控。

乡村现代化的奔头,不止于收入增长,更在于均衡发展的底气。

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曾让“浙北强浙南弱”的差异难以避免,但电力正成为穿越山海的纽带,让山区的生态优势逐步变成经济优势。在衢州,80%的光伏渗透率让这里成了浙江的“青海”,1万余户分布式光伏项目散落乡村山野,每年为村民增收约4000万元。全国首个水光氢生物质近零碳示范工程在丽水缙云投运,低(零)碳试点村在全省铺开,光能、风能、氢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布局乡间,让绿色能源在乡村流淌自如。

观念一变天地宽,浙江万千“绿色经济”不断丰富着“千万工程”的内涵。截至2024年,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3年的2.43缩小至1.83。

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每一份奔头,都藏在青山绿水间,掷地有声。

原文链接:http://1guigang.com/industrialchain/transformer/9447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0
广告位招租

站点公告

网站试运行,请大家关注本站公众号,多提宝贵意见!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