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在浙江杭州富阳区山区,一架无人机自主飞巡±800千伏灵绍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与此同时,在杭州供电公司输电管控中心的监控大厅,运维人员通过无人机传回的画面查看线路设备运行状态。
目前,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供区内有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8.24万千米,近10年线路长度增幅达87%。浙江电网输电线路多跨越山林、沟壑,给线路巡检带来困难。该公司深度挖掘人工智能技术专业应用,构建设备状态立体巡检全域覆盖、集中监控集约管理、网格站点精准管控的输电设备运维模式,打造主动感知、主动预警、主动处置的主动防御型输电智慧运检体系。
2021年,《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关于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建设现代设备管理体系的通知》发布。公司在浙江召开现代设备管理体系建设现场会,推动现代设备管理体系在浙江开展试点建设。
国网浙江电力坚持先行先试,持续更新设备管理理念,优化组织模式和业务模式,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建设应用一系列新设备、新技术,实现了设备管理智慧化、精益化升级,持续推进现代设备管理体系实践落地。
在无人机自主巡检技术应用的基础上,国网浙江电力打造了地市级供电公司集中监控班,推动省、市两级集中监控业务常态化运转。依托在线监测装备,运维人员可全方位、全时段掌握输电线路运行状态,用远程巡检替代现场巡检,通过综合分析、分级预警和差异化响应,降低偏远山区、无人区等地电网人工巡检风险,实现了线路外力破坏主动防护。目前,该公司已实现220千伏及以上线路“无人机自主巡检+可视化智能识别+分布式精确诊断”全覆盖,110千伏线路无人机自主巡检和重点区段可视化监控全覆盖。
6月30日,杭州供电公司举行变电监控业务划转交接仪式。至此,该公司将杭州电网22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全部纳入一体化集控站管理模式。
随着浙江电网规模的扩大,管理要求也持续提升。传统的运检分离业务模式存在设备监控强度不足、管理精细度不足等问题。对此,国网浙江电力按照公司现代设备管理体系建设要求,持续优化组织架构、完善制度标准、规范业务流程,在全省推广建设运维、检修、监控一体化集控站。
2020年起,国网浙江电力在杭州相继建成城北、城南、城东、荣庄、瓶窑五座一体化集控站,在绍兴建成渡东一体化集控站,培养了一批熟技能、懂技术、会管理的设备管理工程师队伍,并通过集中自主培训、驻厂专业培训、跟班实习等多种形式强化人员队伍核心能力建设。一体化集控站的设备管理工程师队伍熟悉设备构造、了解设备状态,可针对设备开展全面综合评价,合理安排检修计划,保障设备始终处于健康可控状态。
一体化集控站管理模式推行以来,国网浙江电力纳入管理范围的电网设备管理精细度提升50%以上,变电设备缺陷数量压降70%以上。该公司拥有运维、检修双资质人员的比例由2022年的26.1%提升至目前的71.2%,拥有运维、监控双资质人员的比例由2022年的36.5%提升至目前的81.6%。
7月31日,台风“竹节草”过境浙北,强降雨给1000千伏安吉变电站设备区带来影响。当天5时,该站直流Ⅱ段母线绝缘发出异常告警信息。设备主人王生祺、蒋小伟和站内应急小组人员立即响应,开展摸排后锁定异常位置在4号主变压器5071开关汇控柜信号回路,并及时隔离了这处故障。
这轮强降雨后,安吉变电站运维团队以此次事件为提升设备主人管理水平的契机,迅速启动“举一反三”工作。参与故障排除的作业人员将此次工作经验梳理成标准化流程,明确排查范围,细化检查标准,对全站开展拉网式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置4处类似问题。
浙江电网是典型的受端电网,现有特高压换流站3座、特高压变电站3座、超高压变电站53座,构成了以“两交三直”特高压为骨干、500千伏电网“东西互供、南北贯通”、各电压等级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
国网浙江电力聚焦特高压换流(变电)站的自主管理、全员管理,推进特高压设备主人制建设。在这一模式下,特高压站点的每台设备都有明确的“主人”。他们全面负责设备的日常巡检、维护、缺陷消除和隐患排查等工作,确保设备处于健康状态。2020年年底,该公司在±800千伏绍兴换流站启动浙江首座数字化特高压换流站建设,逐步实现运维基础业务的智能替代和关键设备的自主诊断,提升运检质效。
国网浙江电力还构建了“站长-设备管理工程师-设备主人团队”技术管理体系,提高特高压站点指挥决策和应急响应效率。依托该体系,该公司今年已累计处置各类设备异常178项,实现了直流“零闭锁”、调相机“零跳机”、主设备“零故障”跳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