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未分类

2亿千瓦再出发 南方区域新能源愈呈蓬勃之势

这里的电从海上来——广东阳江,波涛汹涌间,巨大风机叶片迎风矗立,风机转动间点燃了大湾区璀璨的不夜灯火。

这里的电从天上来——贵州六盘水,错落山谷间,一排排屋顶光伏板熠熠闪光,为整个羊场乡纳木村送来光明……上天入地,翻山越海的电力图景正在南方五省区徐徐铺开。

2月10日,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五省区新能源总装机容量突破2亿千瓦。“十四五”来,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令人精神振奋,背后是南方电网公司新能源并网服务管理水平和消纳利用手段的全面提升。

W020250214371558843904.jpg

开辟并网服务“快车道”

要强服务,先要有一双善观大局的“眼睛”。

今年1月24日,由南网总调开发建设的新能源并网调度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该平台上线后,新能源项目从“规划—建设—并网—投产”全过程清晰可见;实现全业务100%线上运转,极大提升新能源项目审核效率;自动统计新能源投产、装机数据,有效加强调度与市场、规划部门的沟通联动,提升新能源投产计划分类管控与服务效率。

目前,南方电网新能源并网调度服务平台已接入新能源场站超过3500座,注册用户超过6400个。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南方五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先天资源禀赋各有不同,其新能源产业发展方式也各有差异。2024年,南方电网公司全面建成首批35个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涵盖大规模新能源并网、分布式新能源并网等7类应用场景,展现了新能源发展“因地制宜”的多样打法。

在大规模新能源并网方面,广东阳江海上风电和储能示范区实践检验“风火打捆送出”方式,实现大规模海上风电与火电多能互补、高效送出;云南楚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和储能示范区建成全网首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

在分布式新能源并网方面,云南玉溪搭建全网首家适用于新能源快速接入的停电计划智能驾驶平台;广东韶关源网荷储协同示范区大力开展配网中低压架空线路数字孪生技术研究及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各展神通,百花齐放,南方区域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愈呈蓬勃之势。

可观可测可控“工具箱”助消纳

51.8%——这是今年春节期间南方区域新能源最高电力渗透率。这意味着最高峰时,有一半的电来自新能源。

如何在高渗透率的情况下依旧最大化利用消纳同时兼顾电网安全?十四五以来,南方电网公司全面提升新能源可观可测可控水平,“十八般武艺”之下,新能源正逐步摆脱“看天吃饭”的窘境。

可观,是让新能源活动过程全程看得见。

南方电网公司以数字电网为载体,推动数字化技术与电网业务深度融合,建成及推广应用云边融合智能调度平台,打通层级壁垒,实现网省地多级数据贯通、资源互通,同时建成新能源调度运行管理平台,实现南方五省区新能源运行情况的监视分析全覆盖。

可测,是把准规律,先发制人预测新能源活动轨迹。

南方电网公司开展全国首个新能源功率预测价值生态圈培育计划,引导国内外最强力量提升新能源预测精度。“目前,南方电网全网新能源短期、超短期预测准确率分别达91.2%、89.4%,为新能源跨省消纳创造了条件。”南方电网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水电及新能源处经理王皓怀说。

可控,是用好用活“工具箱”,保障新能源最大化消纳。

由南方电网公司自研的“大瓦特·驭电”正成为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的“超强大脑”。通过精准刻画电力系统的安全边界、精细安排各类电源的发电计划,实现精细化到按小时分析制定全年至少8760个电网调度运行方式,最大限度提升消纳水平。

抽水蓄能、新型储能也是助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具。2024年,南方区域抽水蓄能机组调用次数和时长分别突破4万次、11万小时,均创历史新高;全国首个大容量钠离子储能电站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领域唯一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获批落地,有力支撑新能源的高比例消纳利用。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下一步,南方电网公司将重点攻坚分布式光伏群调群控、新型储能调用机制建设等系统调节能力和源网荷储协调控制难题,积极应对新能源装机规模迅速扩张带来的挑战,续写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篇章。

南网报记者 张玲 黄勇华

广东

分布式光伏实现数智化管控

1月10日,广东电网公司江门供电局通过运用边缘集群技术,成功实现了对中创新航、誉信实业两个分布式光伏电站发电出力的实时、精准柔性调节功能。这一创新突破,不仅标志着江门在新能源管理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也意味着电网从传统的“刚性监控”向“柔性调节”转变。

江门供电局系统运行部易晋介绍,按照边缘集群技术要求在厂站端配套部署边缘网关后,调度人员可以像“指挥官”一样,根据电网需求和光伏发电能力,下达发电指标命令,通过边缘网关实现逆变器级别的控制,从而达到对光伏电站柔性调节的目的。

分布式光伏不仅是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更是助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中重要的一环。近年来,广东大力支持分布式光伏高质量发展,截至2025年1月底,累计并网投运分布式光伏项目30.8万个,并网容量2853.8万千瓦。

截至2025年1月底,佛山地区分布式光伏装机总容量超352万千瓦,位列全省第一。为应对海量分布式光伏并网,广东电网公司佛山供电局在全网率先成功研发分布式光伏并网全过程线上智能审批功能,各专业并网审批平均耗时从9天缩减至4天。

“我们以新能源业务及台账数据为基础,破解专业壁垒,实现业务与数据高度融合。同时将新能源管理业务指导书及管理相关要求转化为算法条件,实现了分布式光伏并网分层分级全智能分析。”佛山供电局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新能源及储能管理专责邝梓佳介绍,该功能兼顾考虑已审批通过未并网的在途光伏项目影响,保障分布式光伏的安全并网与消纳,为光伏接入管理业务提供更深入的洞察力和更智能的决策支撑。

近年来,广东电网全面推进分布式光伏业务便捷化,精简分布式光伏并网服务环节,居民、非居民光伏分别精简为2至3个环节。同时,通过推动低压分布式光伏业务流程“三合一”、试点开展预约服务、简化办理资料等方式,压缩并网服务时限。“目前,我们在江门、梅州、韶关试点开展分布式光伏远程复验代替现场复验,通过制定远程复验标准,实现‘客户免等待、基层免跑路’,一单复验办理时间由3个小时降为0.5个小时。”广东电网公司市场营销部新能源及综合管理科专责蔡开晶补充,后续根据试点应用情况逐步全省推广远程复验模式,进一步提升并网服务效率。

“我可以通过‘南网在线’直观了解每天项目发电量和上网电量,查看项目电量与气温趋势关联情况,对每天电量心中有‘数’。”中创新航厂务部主任朱亮表示,柔性调节让其光伏收入更稳定,现在光伏发电基本都能实现尽数上网,光伏结算体验也在持续提升。

(欧阳逸雪 赵艳 张晓杰 刘思广)

广西

AI赋能新能源担当新增电源主力

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月底,广西新能源装机规模达4316.4万千瓦,同比增长56.2%,占比攀升至44.6%,成为广西装机第一大电源。风光持续担当新增电源主力。2024年,广西新增风电装机达526万千瓦,占南方五省区新增风电装机容量的55%。

2024年底,我国西南地区首个海上风电项目——防城港海上风电示范项目A场址工程正式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至此,广西电网公司集齐水、火、核、陆风、海风、光等多种电源,成为我国西部首个拥有如此多元电源结构的省级电网。

“新能源具有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等特点,所以风电日发电出力常出现大幅波动。”广西电网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高级经理唐健介绍,“以2025年1月14—15日为例,短短17个小时内,风电出力从70万千瓦猛增至1200万千瓦,渗透率高达50.7%。”新能源电力渗透率持续上升,加之复杂多变的气象条件,电力系统的负荷预测和清洁能源消纳面临的挑战愈加严峻。

面对这些难题,广西电网公司积极探索,充分发挥AI强大效能。采用“人工智能算法+人工预报员”方式,不断优选气象源与AI算法组合,依托海量电力数据,搭建广西电网全时空尺度负荷、风电、光伏集群及水电群的预测模型库,并推广相关技术广泛应用。同时,研发广西水电数据驱动与发电预测系统、节能调度系统、新能源调度综合管理、综合负荷预测系统、极端气候条件下新能源对电网影响的预警系统等五大平台。通过这些举措,有效破解高比例新能源电网面临的源—网—荷协调难题,显著提升了系统及分区域负荷预测、可再生发电预测水平,为电力可靠供应与新能源消纳提供坚实支撑。

“我们不断优化人工智能算法,赋能‘风光水荷’精准预测。2025年1月,风电短期预测准确率提升显著,环比提升1.3%,同比提升5%,为多电源优化调度提供有力保障。”唐健介绍。

在调峰技术方面,广西电网公司创新提出基于“省级自驾驶+省地联合计划值+省地新能源AGC”的新能源调峰技术路线,实现新能源“一键调峰”。并充分发挥辅助服务市场作用,2024年全年调峰市场交易达293天,腾出消纳空间26.3亿千瓦时,助力新能源最大限度消纳。

此外,广西电力交易中心还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优化电力交易系统,首创“碳电寻源”系统,实现碳足迹可视化。上线绿色电力交易功能,确保绿色电力交易高效,扩大广西新能源市场化消纳空间。

下一步,广西将深度融入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开展现货市场长周期连续运行,探索新能源富余时段跨省跨区绿电交易机制,多渠道促进新能源消纳,在绿色能源发展之路上稳步前行。

(陆冬琦 黄馗 黄飞)

云南

新能源装机突破五千七百万千瓦

云南电网公司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10日,云南电网新能源装机总容量达5725万千瓦,其中风电1663万千瓦、光伏3994万千瓦。

自2021年全面启动云南高比例清洁能源新型电力系统省级示范区建设以来,云南立足资源禀赋优势,锚定“做大风光”电源建设目标,新能源开发“换挡提速”。不到4年时间,云南新增新能源装机4400万千瓦,实现了新能源装机从不到1300万千瓦到突破5700万千瓦的跨越。

云南电网公司全力强化电网规划建设,主动靠前服务:优化电源项目评审流程,持续补强电网核心节点,加快新能源并网手续办理,大力实施多能源互补优化调度……一系列优质服务,促使云南稳定电源和调节性资源建设明显提速,2024年,托巴水电站140万千瓦机组全部投产发电,410万千瓦煤电核准建设,富民、禄丰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永仁致信、中核临翔等一批共享储能项目投入运营。

2024年,云南电网公司紧紧围绕云南绿色发展战略,依托主动服务新能源并网理念,不断刷新发展“加速度”:提前建成投产500千伏楚雄北部光伏接入系统工程,加快建成220千伏元谋县平新光伏电站接网工程、盘溪黑泥坡光伏发电项目送出配套间隔、母麦地光伏电站送出配套间隔工程,110千伏匡远光伏电站配套间隔、张官营光伏电站配套间隔工程……截至2024年12月,云南省全年共建成新能源配套接网工程18项,建成新能源配套间隔工程53项。

云南省具有电力供需形势“变数多、变化快、平衡难”,主要流域来水再现丰枯急转,加之新能源大规模投产,调节能力不足等问题。

云南电网公司全力优化供需调度,统筹“保供应、促消纳”要求,最大程度提升清洁能源利用效率,探索出极具云南特色的“蓄能保供”和用能管理“四道防线”;同时协同发挥南方电网资源配置大平台作用,积极融入区域大市场建设,有效运转西电东送月、周“计划刚性、过程柔性”机制,最大限度进行一次能源跨时空优化,加强水火风光联合优化调度,有效化解了近年来极端气候对云南能源安全保供带来的风险,清洁能源连续六年消纳率超过99%,同时滚动优化西电东送安排,加强需求侧响应应对新能源出力波动,有力支撑全省发电、用电、送电量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目前,云南省集中式新能源并网容量已达5443.77万千瓦、占比35%;清洁能源装机达到1.41亿千瓦,占比超90%,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与大湾区建设注入了不竭的“绿色动力”。

(施超 钱富君 李琛)

贵州

新型储能规模最大调节最优

近年来,贵州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新能源装机占比不断提升,已成为贵州第二大装机电源。为应对新能源发电波动性、间歇性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的挑战,贵州电网公司积极探索新型储能发展路径,加快推进电化学储能项目建设。截至目前,贵州电网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241.5万千瓦,贵州新型储能发展迈上新台阶,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4年,贵州电网公司印发了南方电网首部电化学储能电站调度运行管理规定,为储能电站的“三公”调度、合理高效利用及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等提供了制度保障。

“提升储能‘可控’水平,将调控周期由3分钟减少至5秒钟,实现了对储能电站充、放电功率的实时控制,效率大幅提升。”贵州电网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水调与新能源部总经理贺先强说。

针对储能峰平谷充电电价时段与新能源实际发电特性不完全匹配的情况,贵州电网公司积极向政府主管部门报告,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推动储能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通过完善峰谷分时电价机制、探索建立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容量电价机制等措施,增强企业参与储能市场的积极性,解决储能调用消纳新能源的瓶颈。此外,贵州电网公司还积极推动储能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强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加快储能产业链的构建和完善。

2024年,贵州新型储能共完成充放电调用4885场次,按全容量折算等效循环次数4831次,累计充电电量12.68亿千瓦时,放电电量9.63亿千瓦时。通过合理安全储能调用增加消纳新能源电量6.22亿千瓦时,最大限度减少了新能源弃电,缓解了调峰压力,同时在度冬和春节期间最大放电电力160万千瓦,有效缓解了高峰时段供应紧张形势,有效提升了电网调节能力,保障了电力安全可靠供应。

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对于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贵州依托煤电能源产业优势,以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建设为重点,全力打造多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性新型能源保障体系。同时,新型储能的建设助推贵州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建设,促进“新能源+储能”深度融合、共同发展。

下一步,贵州电网公司将继续加大新型储能发展力度,优化储能布局,推进储能市场化运营,参与电能量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丰富交易品种,通过灵活有效的市场化手段,促进新型储能“一体多用、分时复用”,进一步丰富储能的市场化商业模式,推动新型储能与新能源、常规电源协调发展,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贡献力量。

(陈举 李松蔚)

海南

小网多能调度的创新实践

2024年12月31日02时00分,总装机容量60万千瓦的华能临高海上风电场项目正式并网发电,随着风机叶片缓缓开始转动,发出海南第一度海上风力绿电。

近年来,海南新能源步入发展快车道。截至2025年1月底,以光伏为主的新能源装机占比高达42.9%,相比2020年翻了近五倍,跃升为该省第一大电源。作为全国最小的省级电网,海南电网公司以“小体量、大担当”的气魄,直面新能源迅猛发展和并网的挑战,勇当海岛多类型电源优化调度的践行者,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注入绿色发展动能。

“十四五”以来,海南新能源装机实现跨越式发展。截至2024年底,该省新能源装机容量、发电量占比分别达42%、23%,成为第一大电源类型,新能源占比在全国也是位居前列。

“新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持续提升,风、光资源间歇性、波动性等不确定性特点,大规模并网将给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巨大压力。”海南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主网调度部高级经理李卓表示,到2025年全省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要达到70%以上,无疑对电网消纳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2024年6月,海南电网最高统调负荷首次突破800万千瓦,仅相当于内地一个中等城市的用电规模。预计2025年海南新能源装机将突破1000万千瓦,新能源最大出力已超过负荷的60%,远超电网承受能力。

小体量电网负荷与大规模新能源消纳的博弈,使得海南电网系统调峰压力持续加大。如何在保障系统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新能源全额消纳,成为海南电网公司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随着海南新能源渗透率最高达75%,处于全国前列,对清洁能源消纳调度提出更高的要求。海南电网公司从多类型电源优化调度入手,开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创新性工作。

海南电网公司成立绿色低碳电力调度团队,发挥专业优势和创新精神,与海南省气象局建立日常会商机制,开展热带海岛环境下新能源预测技术研究,为新能源消纳提供技术保障。同时,精细化利用抽水蓄能机组削峰填谷功能,为新能源发电留足空间,成功保障了2024年新能源发电利用率达到了99.87%,位居全国第四、南方五省区第一。

海南电网公司还出台了《新能源及储能并网服务指南》,优化并网时限,提供“全流程、一站式、保姆式”服务。此外,该公司大力推进电力调峰辅助服务市场的建设,研究制定公平合理的市场化出清及分享分摊机制,建成海南调峰辅助服务市场系统,印发《海南电力调峰辅助服务市场交易规则》,清洁能源累计获得超过3.6亿千瓦时额外发电空间,为海南省绿色低碳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郭卫华 郝冠斐)

深圳

虚拟电厂发展规模持续壮大

据深圳虚拟电厂管理中心最新统计数据,截至目前,深圳虚拟电厂调控管理云平台累计实施精准响应101次,调节电量超560万千瓦时,按照深圳正常居民用户家庭每户年度用电在3500-4500千瓦时进行测算,相当于深圳1500户家庭生活一年的用电量,等效减少碳排放约4681吨。深圳虚拟电厂发展规模持续壮大,成为深圳提高新能源接入承载能力和供需平衡能力的重要抓手。

近年,深圳积极发展新型储能、光伏等优势产业,计划到2030年实现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240万千瓦。一方面,新能源本身所具备的波动性、随机性、间歇性,给电力保障带来挑战;另一方面,这些新型可调资源也给电网互动带来巨大的调节潜力。在此背景下,深圳虚拟电厂调控管理云平台大显身手,通过聚合光伏等分布式资源并加以优化控制,即可作为“正电厂”向电力系统供电调峰,也能作为“负电厂”加大新能源消纳,配合填谷。

“我们政企协同,全力推进社会可调资源改造接入虚拟电厂调控管理云平台。2024年,平台新增接入容量125万千瓦,同比增长49%;实时最大可调能力达100万千瓦,同比增长100%。”深圳虚拟电厂管理中心虚拟电厂管理经理李江南表示。

深圳供电局还积极开展需求侧管理顶层设计、运营平台建设等工作,积极挖掘虚拟电厂在应对负荷高峰、断面重过载、主变重过载等应用场景中的调节能力,通过源荷有效互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充分消纳新能源。“2024年我们新增多时段交易功能,引导深圳市新能源汽车—桩—网进行互动,继续丰富虚拟电厂精准响应场景,在最高负荷日中,实时负载率严重的馈线同比减少20%,全年精准响应的次数较2023年翻了一番。”李江南说。

深圳虚拟电厂规模扩大,为国内虚拟电厂管理、技术、应用等方面树立起了标杆。2024年,深圳成立国内首个地方虚拟电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承担深圳虚拟电厂领域内技术标准文件的制修订、宣贯、实施、复审和解释等工作,加快推动虚拟电厂技术标准化、规范化进程。

“虚拟电厂为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等分布式新能源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助于探索分布式新能源多样化盈利模式,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进一步推动能源供给结构转型。”深圳虚拟电厂管理中心总经理程韧俐表示,接下来,该中心将依托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承接落实南网总调涉及虚拟电厂等相关文件的编制,推动虚拟电厂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带动更多企业加入虚拟电厂产业链。计划到2025年,全市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建成具备120万千瓦级以上可调能力的虚拟电厂。

(杨晶晶 舒钰成 蒋季儒)

■ 记者观察

以创新之笔绘就“两型”建设新图景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能源革命正加速推进。南方电网公司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截至2月10日,南方五省区新能源装机突破2亿千瓦。从2020年至今,短短四年实现四倍跃升,新能源占比从15%跃至36.6%,成为区域电力供应的第一支柱。这不仅是一组数字的突破,更是能源体系深刻变革的生动注脚,展现了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南方实践”。

破立并举,构建新型能源体系。面对能源转型的历史命题,南方电网公司以战略眼光谋篇布局。从世界首个±800千伏特高压多端柔性直流工程投产,到新能源并网技术的持续突破;从建设覆盖城乡的智能配电网,到构建“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体系,每一步都彰显着“先立后破”的改革智慧。特别是在构建适应新能源大规模消纳的电力市场机制方面,南方区域电力市场率先实现全域结算试运行,通过市场化手段破解消纳难题,为新能源发展开辟出制度创新的新赛道。

创新驱动,激活绿色发展动能。在云贵高原的风电场,在海南岛的渔光互补基地,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虚拟电厂,处处可见科技创新的身影。数字电网建设让电力调度系统具备了“超强大脑”,源网荷储协同控制技术赋予电网柔性调节能力,而世界领先的异步联网技术更让复杂电网安全运行成为可能。这些创新成果不仅破解了新能源随机性、波动性带来的技术困局,更催生出“新能源+储能”“绿电交易”等新业态,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协同发展,书写区域共赢篇章。从横跨天堑的“西电东送”大动脉,到贯通五省区的绿色电力交易大平台,南方电网公司始终践行着区域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通过优化电力资源配置,让云南的清洁水电、广西的海上风电、广东的分布式光伏在更大范围内互联互通,既缓解了东部能源需求压力,又带动了西部绿色产业发展。这种全网一盘棋的能源协作模式,正在书写着“东西互济、优势互补”的共赢故事,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能源支撑。

站在新能源装机突破2亿千瓦的新起点,南方电网公司正以更宏大的视野谋划未来。随着数字电网技术突破、数字能源体系完善、电力市场改革深化,一个更清洁、更智能、更安全、更具韧性的新型电力系统正在成型。这场深刻的能源变革,不仅关乎电网企业的转型升级,更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落子。南方电网的实践启示我们:以创新破解转型难题,以协作凝聚发展合力,能源革命的壮美画卷必将愈发生动多彩。

原文链接:http://1guigang.com/industrialchain/transformer/7004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0
广告位招租

站点公告

网站试运行,请大家关注本站公众号,多提宝贵意见!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