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个项目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9个项目获2024年度电力科学技术奖,实现ISO、IEC、ITU三大国际标准“全解锁”……
2024年以来,国网浙江电力在高等级奖项、高等级成果等方面不断刷新历史最好成绩。科技创新“十年磨一剑”,夺目的成绩在验证科技创新实力的同时,也展示了该公司科研布局的前瞻性。
落子·擘画蓝图
科技创新这盘棋,国网浙江电力从进入“十四五”就在谋划了。
“十四五”以来,我国进入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攻坚期,高效、清洁、可持续的新能源产业迎来全新发展阶段。2023年,我国能源转型投资达到6760亿美元,成为全球能源转型投资最多的国家。
具体到浙江来看,浙江是典型的资源小省、用能大省。浙江地处中国东部沿海,能源资源相对匮乏,绿色保供很大程度依赖外来能源的输入和新型能源的开发。2021年,浙江提出“风光倍增计划”,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持续推进能源清洁化进程。但这也给电网带来了“困扰”。
在供给侧,超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将给电力系统的电力与电量平衡带来巨大的压力;在负荷侧,参与互动的电网主体日益多元,电源与负荷将不再是独立的始末两端,而是变得杂糅共陈。
“以风光为主的新能源在推动能源清洁化的同时,电力系统日趋复杂是可预见的趋势。”国网浙江电力科技部副主任李丰伟说,风光等新能源发电量受天气变化影响较大,天然具有随机性和波动性,难以预测和控制,电网需不断调整以适应这种不稳定的供电特性。
为了在新能源大发的趋势下让大电网稳定“软着陆”,国网浙江电力选择科技创新先行。不过,科技创新投入大,见效慢,浙江电网为何“偏向虎山行”?
“‘3060’国家战略及‘两个示范’公司发展目标,要求我们进一步秉持科技创新战略,不断创新突破,着力打造更加绿色、经济、安全的新型电力系统,为浙江省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国网浙江电力科技部成果处处长陈晓刚表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仅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与产业安全的战略支撑,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在组织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激活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0年,国网浙江电力编制了公司“十四五”科技规划,全面系统地谋划了“十四五”期间公司科技创新的攻关方向和示范工程,有效指导了科技创新工作全面启动。
布局·聚焦痛点
“随着省域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持续推进,各种新的技术问题不断出现,要实现原创性、引领性技术突破,必须针对关键核心难题集中公司科研资源开展全力攻关。”李丰伟说。
为进一步聚焦省域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运行的痛点难点,国网浙江电力聚焦源网协同发展、系统运行控制、装备性能提升、数智化赋能四个科技攻关方向,布局推进15项重大科研攻关任务和5项重大科技示范工程,细化编制形成《新型电力系统重大科技攻关任务》。
“对于社会而言,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主要区别可能在于是否清洁绿色,但对于电力系统则复杂得多。”国网浙江电科院电网技术中心副主任陆翌举了个例子,传统的煤电、气电等电源分布于城市电网各处,发出的电能可以就近并入电网,而浙江大规模的新能源主要分布在海上,需要经过漫长的电缆传输才能实现并网。仅这一问题就足够让电力系统头疼了——长距离大容量电力传输时,工频输电因海缆容性充电无功问题难以满足需求,新能源接入易导致功率波动和电能质量问题,影响海岛电网稳定性;而柔性直流输电又面临着海上换流站这个“巨无霸”的建设运维的难题,“一座±400千伏、110万千瓦容量的海上换流站成本能够达到18亿元,单位兆瓦质量达到了20吨。”陆翌说。因此,国网浙江电力布局于中远海风电送出的柔性低频输电技术应运而生。
在《新型电力系统重大科技攻关任务》指导下,国网浙江电力因地制宜开展科技创新攻关的脚步越来越聚焦,将“好钢用在刀刃上”。
此外,该公司还配套开展了实验平台建设、学科建设、优化科研投入等有益探索,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十四五”以来,先后攻克直流短路电流开断和故障恢复等世界级技术难题,巩固了新能源微网、柔性低频输电、500千伏短路电流柔性抑制等技术领域优势地位,在电能表智能检定、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需求响应等方面都取得了原创突破。
厚势·精准发力
科技成果只有通过转化应用,才能成为现实生产力。2024年,国网浙江电力在关键技术研发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布局,将工作重心侧重到示范应用上,通过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
12月2日,国网浙江电科院柔性多状态系统示范工程骨干丁超正在电力电子实验室开展高效经济的小型化柔性互联技术的研究工作。这是对杭州市钱塘区柔性多状态系统示范工程的进一步探索,将针对不同互联场景提供定制化的互联方案,打造“小而精”的轻量化互联装置,为配电网的柔性灵活运行提供新型解决路径。
“配电网对生产、生活至关重要,影响着电能分配、民生服务和经济发展。解决了配电网的联接问题,就能改善民众的用电体验。”丁超介绍。经过近十年的攻关,该团队通过引入柔性技术,实现了电力系统开关的改造,实现不同供区间电能的灵活互济,经济有效地解决了供区重载问题,有效提升供电可靠性。
“重点技术的突破,对行业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示范意义。”陈晓刚介绍,科技示范项目的意义在于能够将创新技术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实践验证技术的可行性和效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同时为政策制定和市场机制的完善提供实证基础,促进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不让发展等电。除柔性技术外,近年来,国网浙江电力还聚焦电氢耦合、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超前布局示范工程建设,并先后在杭州、宁波、台州、丽水四地建成工业园区、产业基地、海岛和乡村等多场景氢能示范工程,在全省推广应用量子通信技术等。这些项目的试点经验,将有力提高电力系统的整体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我们将不断打破思维关系和框架束缚,紧盯行业前沿,开辟新技术、新机制、新体制,持续优化科研布局,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国网浙江电力科技部李丰伟说。
创新驱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道路上,国网浙江电力“零帧起手”开展科技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故事仍在精彩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