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未分类

坚定不移推进能源转型 全力以赴助推“双碳”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能源领域是最大的碳排放源,电能是最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我国能源电力以自身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全力助推“双碳”目标实现,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为统筹谋划能源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任务提供了行动指南。切实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加快能源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任务。

(文章来源 微信公众号:中国能源观察 作者:国家能源局福建监管办党组书记、专员 丁勇军)

深刻认识新时代能源转型取得的新成就

2014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引领我国能源行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十年来,我国能源电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能源供给绿色转型跑出加速度。

能源饭碗越端越牢,一次能源生产能力十年增长了35%。截至2023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29.2亿千瓦,是2014年的2.15倍;人均发电装机容量达2.1千瓦,较2014年翻了一番。其中,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较十年前增长了10倍,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58.2%,新增清洁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增量一半以上,能源含“绿”量不断提升。

二是能源消费结构变革实现新跨越。2023年全社会用电量达9.22万亿千瓦时,是2014年的1.62倍;人均用电量由3919千瓦时增至近6116千瓦时;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至约28%,十年累计增幅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大。在电能替代助推下,我国清洁能源消费量占比从十年前15.5%提高到26.4%,煤炭消费比重下降12.1个百分点。

三是能源技术创新突破驶入快车道。十年来我国逐步建立起了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能源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清洁能源技术发展更是多次刷新世界纪录,海上风电机组最大单机容量突破2万千瓦,量产先进晶体硅光伏电池转换效率超过25%,世界最大单机容量100万千瓦水电机组已在白鹤滩水电站投运。

四是能源体制机制变革迈上新台阶。统一开放的能源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比从2016年不到17%上升到2023年超过61%。全国碳市场顺利完成了两个履约周期,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纳入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覆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有效推动企业降耗减排。

五是能源国际合作深化展现新作为。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核电、水电、新能源等一批标志性项目接连建成投产,2023年出口风电光伏产品助力其他国家减排二氧化碳约8.1亿吨,有效支持全球范围内能源转型。

准确把握能源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能源保障基础不断夯实,为世界能源发展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推动力。同时也要看到,外部环境日趋严峻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我国能源发展仍面临需求压力巨大、供给制约较多、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等一系列挑战。

一是能源消费仍将保持刚性增长。当前我国人均用能远低于发达国家,人均生活用电量仅为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40%左右,随着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今后一个时期能源需求仍将保持刚性增长。据中电联预测,2030年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3万亿千瓦时以上,相当于一年新增一个德国的用电量;展望碳中和阶段,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17万亿—19万亿千瓦时,相当于在目前基础上翻一番。持续攀升的能源消费需求给转型和保供带来更大挑战。

二是能源供给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从资源禀赋看,我国“富煤、缺油、少气”,化石能源对外依存度高,特别是原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由2014年的60%、32%增长至2023年的73%、42%。但近年来全球地缘政治冲突时有发生,油气资源供应不确定性增大。从能源特性看,风光等新能源具有较强的随机性、波动性和间歇性,可调度性差,风力发电特性与调峰需求相反。截至今年上半年,风电光伏发电合计装机(11.8亿千瓦)首次超过煤电(11.7亿千瓦),大规模接入电力系统后,电网需匹配更多可灵活调节电源应对负荷和新能源波动性。从发电技术看,全球新能源技术更新迭代不断,比如光伏行业从多晶硅到单晶硅、异质结电池、薄膜电池、钙钛矿电池,几乎每5年就出现颠覆性技术;同时我国风机主轴承、光伏控制系统的芯片等部分核心零部件尚未实现自主可控,锂、钴等关键资源对外依存度也较高,我国新能源产业面临被“弯道超车”的风险。

三是绿色低碳转型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新能源大规模发展与要素保障不够的矛盾日益凸显,新能源大基地建设所需的用海用地空间、特高压外送通道等成为制约项目实施的重要问题之一。另一方面,产业结构转型、清洁替代任务艰巨,我国第二产业能耗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二氧化碳排放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八成,传统能源结构转型仍然任重道远。同时,绿色电力消费潜力未充分释放,绿电激励政策和市场机制有待完善。

奋力谱写能源电力改革发展新篇章

深化能源电力改革,要以加快构建与新型能源体系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为目标,坚持问题导向,统筹能源可持续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作用,为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构建能源安全保障机制。

一是加强极端情况下应急保电体系建设。从国际大停电事件来看,新能源大规模并网,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受极端天气影响巨大,必须把应急体系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建立健全政府、行业、社会协同参与的大面积停电应急机制。其中,电力企业与燃料供应企业、管输企业加强信息共享与应急联动,确保极端情况下能源供应;重要输电通道加强跨部门联防联控,提升重要输电通道运行安全保障能力;负荷中心和特大型城市加强应急安全保障电源体系建设,做好托底准备。

二是健全现代化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运行机制。能源产业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能够有效提升系统的感知水平和互动水平,更好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一方面,要推进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探索人工智能及数字孪生在电网智能辅助决策和调控方面的应用,实现资源要素的全景可观、实时可控。另一方面,要推进智能微电网建设,比如在海岛等偏远地区,通过集成太阳能、风能等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结合先进储能技术和智能电网管理系统,实现能源自给自足。

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一是建立绿色低碳能源开发利用新机制。我国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风电、光伏装机规模多年保持世界第一。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西北地域广阔、东部海岸线长的优势,有序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推进海上风电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另一方面,扎实开展“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千家万户沐光行动”,推广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牧光互补等“光伏+农业”新模式,打开农村新能源发展的广阔空间。

二是完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运行机制。为了更好应对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的接入,需要进一步加强资源统筹利用。要加强跨空间能源互济,抓好省际、区域间电网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对可再生能源电力的输送和消纳能力,促进清洁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要加强跨时间能源调配,充分发挥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的调节作用平衡日内峰谷差异,探索利用氢能作为长周期储能提升系统效率。要加强跨主体能源互通,支持用户侧储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分布式发电等可调节资源发展,通过多种方式挖掘并组织这类资源参与需求响应,进一步挖掘系统调节潜力。

三是健全绿色能源消费制度体系。多措并举提升终端用能清洁化水平,深入实施电能替代,积极推动低碳交通、建筑光伏一体化等绿色用能模式发展,探索绿氢、甲醇、氨能等替代化石能源的新方式、新途径,逐步建立起电、氢、氨等多元清洁替代的新格局。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建立健全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等政策制度和管理机制,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减少低效用能。

完善经济高效能源市场机制。

一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当前我国电力资源配置正处于“计划向市场转型期”,为了更好统筹保供应、促转型、提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等多重目标,2022年我国启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治理完善的高标准电力市场体系。鼓励省级、区域以及省间的各类市场先行先试,加快实现电力现货市场的全覆盖,推动跨省跨区大范围的电力市场化交易。规范统一市场的基本交易规则和技术标准,做好市场化交易与调度运行的高效衔接,加强信息共享和披露。提升电力市场对高比例新能源的适应性,因地制宜建立发电容量成本回收机制,做好绿色电力交易与绿证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的有效衔接,健全分布式发电的市场化交易机制。

二是完善市场化价格机制。放开发电、用电等竞争性领域和环节的价格,对自然垄断环节加强政府定价成本监审。研究科学合理的电能量市场限价机制,持续完善辅助服务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深化落实煤电容量电价机制,提升跨省跨区输电价格机制的灵活性。大力培育多元市场经营主体,完善新能源、新型储能、充电设施等主体的市场价格机制,加快形成体现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机制,促进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和节约利用。

三是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加强自然垄断环节监管,防止利用垄断优势向上下游竞争性环节延伸。完善现代电力市场监管体制,综合运用过程监管、数字化监管、穿透式监管、跨部门协同监管“四个监管”手段,提升对电力市场的科学监管能力。强化电力交易机构和调度机构的运营监控和风险防控责任,防止不当行政干预和经营主体恶意操纵市场,持续推动经营主体合规交易,创造更加公平的能源市场环境。

建设现代化能源治理机制。

一是健全能源规划体系。为了更好发挥规划体系对能源转型、重大能源项目布局、公共资源配置、社会资本投向的导向作用,要以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为引领,制定能源发展中长期规划、五年规划以及可再生能源发展等系列专项规划,对能源绿色低碳发展进行总体部署。同时,加强能源与生态环保、国土空间等领域规划衔接,强化绿色低碳转型的要素保障。

二是健全能源标准体系。对内,围绕化石能源清洁化、非化石能源规模化、能源系统数字化智能化、能源消费绿色化需求,加强强制性国家标准体系建设。对外,支持能源企业、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等参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信联盟(ITU)等机构标准制定工作,加强能源标准化国际合作。

三是健全能源法治体系。二十世纪末以来,我国颁布了多部能源各领域专项法。今年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并明确将在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能源领域的基础性、统领性法律正式确立。要以能源法为统领,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法、煤炭法、电力法、石油储备条例等法律法规制修订,完善以能源法为统领的能源法律制度体系,进一步增强能源法律制度体系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过去的十年,我们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的能源转型之路。面向未来,我们还将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把能源革命引向深入,以能源高质量发展助推“双碳”目标实现。

原文链接:http://1guigang.com/industrialchain/transformer/67444.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0
广告位招租

站点公告

网站试运行,请大家关注本站公众号,多提宝贵意见!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