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电网公司服务首都的窗口,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公司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持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电网建设、运维保障、服务民生等领域创新突破,在京华大地奋力绘就“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生动蓝图。
01
技术破局,电网升级当先行
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的110千伏大营变电站,是国网北京电力正在建设的首座绿色建筑融合数字化零碳变电站。该变电站首次使用了可再生能源植物油变压器,并首次将110千伏绝缘设备内的六氟化硫等气体替换为氮气和氧气,同时应用了保温装饰一体化外墙板、雨水入渗海绵等新型绿色环保材料……展开设计图纸,现代科技气息扑面而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从2016年北京首条特高压配套工程北京东—顺义500千伏线路工程投运,到2020年“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国网北京电力始终秉承“宁让电等发展,不让发展等电”的工作思路,按下电网建设“加速键”,为首都经济发展注入“动力源”。
作为北京重要的航运通道,京杭大运河见证了通州从“通县”到“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变革。这一变化远远不止于名称,通州电网也经历了从只有链式接线的乡镇电网到世界一流高端智能配电网的华丽转型。
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内的高端智能配电网,创新应用了“双花瓣”网架结构,供电可靠率达99.9999%,超过了新加坡、巴黎等城市配电网,跻身为世界级示范区。
在这里,日常巡检、操作都交由国网北京电力自主研发的巡检小车,以及安装在综合管廊和10千伏开关站的巡检机器人全权负责,运维人员只需坐在可视化监控平台前,即可了解站室内的设备状况。
当前,这片生机勃发的土地,又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创新之花。作为首都新两翼中的“一翼”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北京市委、市政府在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的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正在以“双碳”目标为引领,探索绿色发展、低碳转型的实施路径和推进模式。
从2023年起,国网北京电力坚持先立后破,以“引绿、赋数、提效、汇碳”为路径,主动融入城市副中心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聚焦能源、建筑、交通三大关键领域,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依托科技创新和数字技术,打造26项新型电力系统示范项目,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两年来,国网北京电力攻克了交直流混联微电网、分布式光伏群调群控等技术难题,例如在北京市通州区的前疃村建成了全市首个智能微电网零碳社区,支撑本地光伏就近消纳;与北投集团联合打造绿心绿色供用能和碳管理项目,成功入选国家能源局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打造通州—亦庄数字化配电网综合示范区,构建多维多态“电网一张图”,实现配电网全要素同图纳管、各类能源互济互动等。
“十年来,首都电网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达618座,变电容量增长61%,线路长度增长62%,500千伏外受电通道由原有的10条20回增加至13条28回,配电自动化实用水平全国领先,电网安全韧性和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国网北京电力发展部主网规划处处长王世勇介绍说。
随着电网关键技术接连取得重大突破,首都电力发展蒸蒸日上,实现了从建网、扩网到强网、优网的蜕变。
02
创新迭代,运维保障更智慧
不断的开拓创新和核心技术的迭代升级,让首都的电力供应更加安全可靠。
“记得我刚上班时,变电站内都是少油断路器,既要熄灭电弧,又要起绝缘作用,需要定期更换,检修工作量大,心里还得时刻绷紧弦。”提起34年前的工作场景,北京怀柔供电公司变电运维班班长刘卫国感慨颇深。
时隔数十载,随着设备更新升级,自动化系统、“一键顺控”等新技术的落地应用,让变电站实现了无人值守。“以前运维一座变电站至少需要5个人两班倒,现在23座变电站7个人就够了,不仅效率大幅提升,而且有效提高了电网应急响应速度和快速处理能力。”对于当前智能化的运维设备和稳定的运行能力,刘卫国由衷地感到骄傲。
2022年,奥林匹克的圣火再度点燃北京,首都的电力保供能力也再次得到检验。
身处冬奥供电保障主战场,国网北京电力结合实际需求,推进示范项目建设和关键技术攻关,广泛应用氢能源发电车、耐低温不间断电源(UPS)、智能巡检机器人等新型科技装备;创新应用“强前端+大后台”数字化保障指挥新模式,上线运行集187项数据的北京冬奥会电力运行保障指挥平台,实时监测冬奥场馆电力设备运行状态,实现状态量、电气量、环境量、监测量“四维感知”,帮助指挥者快速决策部署,指导场馆团队开展巡检值守和应急处置。
首都大事要事多,重点保障客户多,国网北京电力大力实施创新发展登高工程,培育出一批批自主可用的“硬核”成果,为一项项保电任务增动力、添劲翼。
一是打造保电“活地图”。自2020年起,北京城区供电公司结合重点保障区域客户的高可靠性需求,自主研发重点区域供电保障信息支撑平台,并多次在保电实战中实现技术的迭代升级。例如,保障人员在指挥部就可以一键追溯站室、线路、杆塔等设施的空间分布、基本信息、实景视频等全量数据,做到减人力不减成效。
二是创新研发“机器狗”。历时三年,北京电缆公司相继攻克电力隧道数字建模、通信数据传输和机器人自主导航三大核心技术,建成数字化电力隧道无人巡检示范区,解决了地下有限空间作业中传统巡检装备“失明”“迷路”等难题。
三是筑牢网络“防火墙”。北京信通公司建成国家电网公司首个网络安全分析室,建设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和“首电·网安”一体化备战指挥平台,构建全场景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实现全流量网络监控、全局性入侵检测和追踪溯源,“7×24小时”监测拦截网络攻击。
一个个“首次”的背后,是国网北京电力能源技术从未停歇、越发坚实的创新步伐。
03
用心用情,供电质量再提升
草厂四条胡同所在的东城区前门街道草厂社区,是天安门广场附近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胡同群之一。2019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沿草厂四条胡同步行察看街巷风貌,强调要“解决好大家关心的实际问题,让大家住在胡同里也能过上现代生活”。
朱茂锦是这条胡同里土生土长的老住户。在他的记忆里,曾经的胡同狭窄杂乱,路面坑洼不平,家里烧饭取暖都用煤,电线也密密麻麻如蜘蛛网一般。“大伙儿都盼着改变。”
改变发生在2017年。那一年,草厂胡同改造工作全面展开:10.7千米电力架空线、371基电杆全部入地,700余户进行“电采暖”改造、1000余户进行“电厨房”改造,社区新增变压器26台、总容量1.6万千伏安……随着全电改造的完成,老胡同的居民生活迈入了“智慧用能新时代”。
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国网北京电力秉持“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初心,以改革激发活力,以创新驱动发展,着力提升居民供用电质量和优质服务水平。
7月的京城骄阳似火,持续的高温天气为电力保障带来“烤”验。在通州区,北京检修公司带电作业人员穿好绝缘服,戴上黄色安全帽、护目镜和绝缘手套,登上绝缘斗臂车,开展10千伏带电接引流线工作,为夏季居民的用电安全保驾护航。
带电作业是在高压线路设备不停电情况下进行的检修作业。1958年4月,《人民日报》曾发表文章,称不停电检修电力线路是电力工业实现的重大技术革新。一个月后,来自北京、上海等5个电业局的6000多名技术工人参加了全国第一期不停电检修电力线路培训班,国内开始逐步推广带电作业这门新技术。从无到有,从10千伏到500千伏,转动国网北京电力带电作业发展壮大的时间轴,一个个重要节点令人欣喜:研制应用国内第一辆多用途绝缘斗臂车、成功研制国内首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旁路作业设备、开创国内首次多台中压车变电站内并网运行的先例……数十年间,国网北京电力创新突破,始终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作为带电作业发展的前行坐标。
保障民生用电是电力行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随着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国网北京电力积极开展服务首都充电设施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大力推进充电设施项目建设;自主创新研发充电设施自动化检测流水线,实现对172项性能的自动测试及诊断,创建了批量化、智能化的高效检测新模式,核心技术斩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嘉许金奖。
核心技术催生核心竞争力,新兴需求造就新兴业态,也激发企业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国网北京电力持续优化“网上国网”App线上办电服务举措,与政务服务资源管理平台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创新推出企业“一证办”、居民“刷脸办”、异地“跨域办”等服务新模式,不断提升首都电力客户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主动顺应能源革命与数字革命融合趋势,深挖电力数据“金矿”,推出“电力看经济”“电力看双碳”“电力看环保”等多维度拳头产品,打造智慧能源城市大脑,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支撑政府科学决策搭建了格局更大、沟通更畅的展示平台。
行之力则知愈深,知之深则行愈达。立足改革创新这片沃土,国网北京电力牢固树立“科技兴企”的长远战略决策,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为契机,优化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大科技研发产出力度,扎实推动科技创新跨越式进步,全面打造传统电网向新型电力系统升级的北京样板,全力服务北京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