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升电网承载力实现闭环管理
——《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亮点解读
前不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通知,就《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旨在进一步促进分布式光伏健康可持续发展。这是行业主管部门为促进分布式光伏健康规范发展打出的组合拳之一,而对提升电网承载力和消纳能力实施闭环管理则成为此次《办法》的最大亮点。
(文章来源 微信公众号:中国能源观察 作者:刘光林)
电网承载力承压
数据显示,2020—2023年,全国新增分布式光伏装机分别为1552万千瓦、2928万千瓦、5111万千瓦、9629万千瓦,几乎年年翻番,我国分布式光伏呈爆发式增长态势。
“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已经承受不起过去承诺的全额收购,其供区内300多个县域电网已经没有分布式光伏接入的容量。”在10月26日举办的“2024哈密能源之问”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吉臻认为,分布式新能源消纳难是当前能源转型面临的挑战之一。他指出,分布式光伏的大量接入,对电力系统的稳定可靠造成很大压力。
2023年6月,国家能源局组织在山东、黑龙江、河南、浙江、广东、福建6省围绕分布式光伏接入电网承载力开展评估。结果显示,除浙江外,另外5省均出现大量区域电网容量不足问题。
而如何解决该问题,应该是抓紧就《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初衷。
亟待形成闭环管理链条
分布式光伏开发建设问题,本质上是提升电网承载力的问题,而电网承载力又与配网容量、负荷需求、源荷特性、调节能力等因素密切相关,需要各方共同参与。如何破解?《办法》给出的主要措施如下。
《办法》明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编制全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分布式光伏发展需要,并会同有关方面加强对分布式光伏开发建设与运行的全过程监测,规范开发建设秩序。
省级能源主管部门应做好本省域新能源发展与国家级发展规划的衔接,指导各级能源主管部门提出本地区分布式光伏建设规模,并指导电网企业做好配套的改造升级与投资计划,还要按季度组织相关单位开展接入电网承载力及提升措施评估,建立配电网可开放容量按季度发布和预警机制,引导分布式光伏科学合理布局。对已备案、具备建设条件,提交并网申请时分布式光伏装机规模超过可开放容量的,省级能源主管部门应组织电网企业通过加大升级改造力度、配置灵活调节能力等措施有效提升电网承载力。
电网企业要加强对公共电网的投资建设与改造升级,提升分布式光伏接入电网承载力和调控能力;应制定差异化接网工作制度,提升接入服务水平;应公布并及时更新接入系统典型设计方案。
而各类分布式光伏投资主体要充分考虑电网承载力、消纳能力等因素,规范开发建设行为,保障分布式光伏健康有序发展。
《办法》分别明确的上述内容,基本形成了“政府组织开展接入电网承载力及提升措施评估→电网企业根据评估结果改造升级电网并发布可开放容量和预警信息→投资主体根据电网承载力和消纳能力规范开发建设行为”的一个可以重复推进的分布式光伏开发建设管理闭环,相信随着《办法》未来正式施行,分布式光伏产业发展必将会更加规范,并实现高质量发展。
大型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须自发自用
《办法》明确,分布式光伏分为自然人户用、非自然人户用、一般工商业和大型工商业四种类型。其中,大型工商业项目须选择全部自发自用模式,而其他类型项目则有选择全部上网或部分上网的权利。这是因为,大型工商业企业本身就是主要的电力消费方,它们往往资金规模庞大且技术实力雄厚,动辄有几百上千亩的土地面积,这些大型工商业企业除建设分布式光伏项目之外,还有条件建设充电基础设施、分布式储能、综合能源以及聚合项目等源网荷储一体化微电网,因此,它们完全具备自发自用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直面分布式光伏开发建设领域诸多问题
另外,《办法》还对分布式光伏开发建设领域的一些突出问题给予了回应。
日前,国家能源局通报了7起典型问题,其中主要与分布式光伏接入及备案有关。针对存在的接网问题,《办法》申明,电网企业应公平无歧视地向分布式光伏项目投资主体提供电网接入服务,并明确了电网企业五项不得从事的行为。针对存在的备案问题,《办法》提出,各省区市应明确分布式光伏备案机关及其权限等,并向社会公布。备案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依法对项目进行备案,不得擅自增加备案文件要求,不得超出办理时限。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外,不得要求企业必须在某地登记注册,不得为企业跨区域经营或迁移设置障碍,不得以备案、认证、要求设立分公司等形式设定或者变相设定准入障碍。
近几年,有不法分子和不良企业利用信息不对称,大肆忽悠和欺骗农户,导致部分农户背负巨额贷款或投资亏损等情况时有发生。对此,《办法》明确,对于非自然人户用分布式光伏,分布式光伏项目投资主体与自然人签订的合同与协议应责、权、利对等,不得转嫁不合理的责任与义务,不得采用欺骗、诱导等方式侵害自然人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