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冀北电网新增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360.3万千瓦,同比增长32.06%;新能源发电量476.7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48.75%。截至目前,冀北电网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5503万千瓦,占统调装机容量的76.4%。
处于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前沿的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正面临颠覆性创新、系统性重构的挑战——电力生产模式、供给结构、消费形态、运行机理发生深刻变化,逼迫电力系统作出“链式反应”。
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我们深感强化科技创新时不我待的紧迫性和无可比拟的重要性。”国网冀北电力董事长、党委书记张玮说。
当前,电力系统需要怎样的科技创新?阻碍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藩篱如何破除?怎样激活科研工作者潜力与活力?7月下旬,记者来到国网冀北电力,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
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
“风的故乡、光的海洋”,地处河北省西北部、内蒙古高原南缘,张北地区风能年均利用小时数2400小时以上,太阳能年均日照时数2897小时,大好“风光”蕴含着无限能量。
“‘十四五’以来冀北电网新能源呈跃升发展,目前新能源装机较2020年增长了90%。预计到2030年,冀北电网新能源发电装机总量将占电源装机总量的85%左右,新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80%左右。”国网冀北电力发展部主任樊小伟介绍说。
然而,高比例新能源的低惯量、过电压、宽频振荡等问题突出,成为制约新能源消纳、危及电力系统稳定的主要因素。
自主创新的意义由此更加突出。
“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国网冀北电力在助力北京冬奥会所有场馆实现100%绿电供应、柔性交直流输电等方面取得了一批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和张北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先后获第四届和第七届中国工业大奖。张家口作为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开发、多元化应用、本地化消纳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些都为我国能源转型提供了典型经验和案例。
但是,这也意味着国网冀北电力的科技创新在很多领域逐步进入“无人区”,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作为支撑,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将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广阔的领域和平台。”国网冀北电力科技部主任王珣表示,冀北地区具备推进风光水火储氢一体化发展的资源禀赋和基础,特高压、柔性输电、调相机、微电网等各种技术和形态齐备,电网兼具送端和受端特点,数据中心、分布式能源、虚拟电厂等新型能源利用和服务方式发展迅速,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产业不断壮大,源网荷储等新型电力系统要素齐全,具备进行新型电力系统全域综合示范的条件。
依托张家口国家清洁能源基地、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国网冀北电力发布《新型电力系统全域综合示范行动》白皮书,里面的“十大工程”勾勒出冀北清洁能源基地新型电力系统全域综合示范区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十大工程”包括在示范区内打造电源友好、主网增强、配网升级、负荷响应、储能联动、调控提升、市场建设、数智赋能、气象服务、生态共赢工程,整体性、系统性、创造性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7月23日,在风光储并网运行与实证技术国家电网公司重点实验室内,几十台电脑闪烁着明暗不同的曲线,各种类型仿真设备发出规律平稳的声波……冀北电科院智能电网与新能源研究所所长助理王潇正与三四个工作人员盯着电脑屏幕,对刚刚得出的数据结果进行激烈讨论。
“电网运行是不能中断的,所以很难在实际工程中开展电网规划、运行控制等工作的破坏性试验。仿真分析的意义就在于通过模拟手段来掌握电网特性,守护电网安全。”王潇对记者说。
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围绕“双高”电力系统基础理论、建模仿真和运行控制技术等重点领域,更多科研人员正在创造“从0到1”的原创成果,搅动科技创新源头活水。
为更好应对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能源清洁低碳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国网冀北电力全力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张承地区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加快构网型风光储主动支撑与汇集组网、张家口构网型三端柔直、新能源柔性低频交流输电等子工程落地,以实践创造价值,以示范带动发展。
用好改革“关键一招”
在机制创新中激发内生活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必须“两个轮子一起转”。
眼下,勇闯技术“无人区”,走前人没走过的路,任何一个科技决策的复杂性都远超以往。除了急需重大技术决策支撑外,科研管理中条框过多、管得过宽等问题一样亟待解决。
怎么办?国网冀北电力持续深化科研管理“放管服”改革,赋予科研单位在选人用人、科研立项、项目验收、经费调剂、薪酬分配等方面更大的自主权。
数据显示,今年国网冀北电力研究开发专项项目全年综合计划2.2亿元,比去年增长18.5%。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提高到约3亿元。
科技创新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科研体系改革更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科研单位存在行政化倾向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国网冀北电力坚定推进科研单位“去行政化”。
“去行政化”有“破”有“立”。破的,是僵化的科研管理体系;立的,是现代化的治理结构和良好创新生态——建立完善领导职务通道、专家人才通道、职员职级通道三条通道并行互通机制,形成既各行其道又相互贯通的新局面。
曾经是国网冀北电科院电站锅炉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的赵振宁在2018年转入职员职级通道,成为一名四级职员。回归科研一线的他有了更多时间做研究,几年来,他牵头编制了IEEE标准《60万千瓦等级及以上锅炉的最佳运行实践》,并获得6项专利授权。2023年年底,他从职员职级通道转到专家人才通道,成为国网冀北电力高级专家。“职员更多的是沉浸于个人的研究,专家有着更大的责任和压力。现在我希望能带领团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标准,提高我国火电机组建设的整体水平。”赵振宁说。
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国网冀北电力在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中实施“项目负责人+技术总师+青年总师”的管理模式,搭建人才成长培育阶梯。
用好激励才能激发活力。“我们逐渐健全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激励机制,深化‘三评’改革,破除‘四唯’倾向,建立更加科学全面的多维度人才评价体系,同时探索多种激励方式,在科研经费、科技人才激励等多方面对科技创新工作给予全力支持,激发科技创新动能。”王珣说。
冀北电科院探索项目收益分红激励,锚定中长期目标,促进科研人员通过科技项目成果转化获得合理收入,实现科技创新有成果、项目经营有收益;张家口风光储输新能源公司打造多元化薪酬激励,设置科技创新等5项专项激励,采用人员定向分配与重点工作单独核算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与人数脱钩的分配机制……一系列举措强化创新激励,鼓励科研人才竞相成长、各展其能。
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为高端人才“搭台子”,加快培养一批在高精尖领域能“一锤定音”的大专家;为技能人才“铺路子”, 加快培养一批技能精湛、素质优良的大工匠;为青年人才“架梯子”, 让青年科研人员“扛大旗”“挑大梁”……国网冀北电力打造了结构合理、梯次递进的专业人才梯队。目前,国网冀北电力拥有国家级人才9人、省部(行业)级人才75人、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内各级专家人才400余人。
扩大创新“朋友圈”
营造开放创新生态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进步是世界性、时代性课题,唯有开放合作才是正道。
7月18日,国网冀北电力邀请清华大学机电系教授谢小荣等专家为张承工程建设“把脉问诊”“答疑释惑”。
“我们积极与外部专家交流合作,迭代论证工程技术方案,确保工程建设‘创新性、示范性、引领性’。”张承工程建设团队成员、国网冀北电力配网部主任李国武表示。
在企业内部,打破部门、单位、专业壁垒;在更大范围,与科研单位、高校、产业链上下游单位深度合作。在“进”“破”之间发力,国网冀北电力将内部资源“聚”起来,把外部资源“纳”进来,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共进,不断增强集聚和规模效应。
目前,国网冀北电力已经与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建立了长期深入的合作关系,打造了“理论创新—中试试验—示范应用”的完整链条,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希望这种合作是富有方向性的、可持续的。”冀北电科院副院长刘辉说。在他看来,这样的合作要坚持问题导向。“以虚拟同步机技术攻关为例,既是面向新能源安全运行的现实需求,也是面向冀北新能源向主体电源转变的敏锐预判。只有将个人成长、团队建设和公司需求紧密结合,瞄准电网最迫切需要攻坚的问题,才能将科技创新发挥出最大价值。”
科技创新不是闭门造车、单打独斗,需要不拒众流、汇为江海。
开门搞创新,国网冀北电力将7月6日设立为该公司的科技日。此举对内有利于凝聚和增进创新驱动发展共识,培育创新文化,营造创新氛围;对外有利于集聚全社会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生态,深化创新合作。
主力电源型新能源关键特征和技术挑战是什么?如何构建电压源型新能源场站?如何实现规模化新型储能在电力系统中安全运行?……在科技日当天,国网冀北电力向社会发布2024年度冀北科技创新十大技术问题。这十大技术问题涵盖“源、网、荷、储、数”五个领域,主要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全域综合示范十大工程和张承工程技术难点攻坚等重点任务。
科技日设立的前一天,相关专家学者来到张北风光储输清洁能源科普基地,更加直观地感受国网冀北电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成就。
随着“朋友圈”的不断扩大,国网冀北电力将进一步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汇聚各类创新资源力量,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基层,“双创”活力正燃。7月25日,“冀创驱动 匠心筑梦”职工技术创新优秀成果展示暨揭榜挂帅活动在廊坊举办。近年来,国网冀北电力全面实施职工技术创新赋能工程,提出了“发现问题就是进步,解决问题就是创新”的文化理念,研究制定了50项重点任务,深化“五小”创新、技能比武、岗位练兵等群众性创新活动,引燃了广大职工的创新热情。
激发“第一生产力”,激活“第一资源”,点燃“第一动力”。当科研项目团队不再被条条框框所困,当生产一线员工被激发出更多创造激情,当产学研合作链条上的纽带被进一步拉紧抓牢……国网冀北电力的创新活力正得到最大限度释放,为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服务科技强国注入“绿色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