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未分类

推动能源技术革命 创新引擎更强劲

±1100千伏,这是目前世界最高输电电压等级;360万千瓦,这是世界最大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北京冬奥会实现奥运史上首次全部场馆绿电供应,杭州亚运会实现亚运史上首次所有竞赛场馆常规电力绿电供应;上海建成世界首个35千伏公里级超导输电示范工程……

一个个“之最”“首次”的背后,是我国能源技术从未停歇、愈加坚实的创新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立足我国国情,紧跟国际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以绿色低碳为方向,分类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并同其他领域高新技术紧密结合,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和决心,勇攀能源技术高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能源电力科技自主创新之路。

抢占电网技术制高点,引领装备升级和标准制定

当前,在能源革命和数字革命双重驱动下,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双碳”目标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等新形势、新动向、新要求为能源革命和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能源是攸关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点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在南瑞集团考察时强调:“要加快推动关键技术、核心产品迭代升级和新技术智慧赋能,提高国家能源安全和保障能力。”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企业的“命门”所在。公司坚持自主创新,在特高压输电、大电网运行控制、柔性直流输电技术、智能电网等领域培育了一批自主可用的“硬核”成果。

建强电网“主动脉”。天山南北追风逐日,±1100千伏准东—皖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创下世界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输电距离最远的纪录,让西部能源基地的丰沛电能直送华东。

构建灵活“调节器”。“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500千伏张北柔性直流工程创造12项世界第一,使张北新能源基地、丰宁储能基地与北京负荷中心顺畅“牵手”。

打造仿真“安全网”。十余载攻关,国产化大型电力系统电磁暂态仿真技术及平台将大电网仿真时间尺度细化至微秒级,打破了国外对电磁暂态仿真工具的垄断。

多项工程问鼎世界之最,多项技术走在世界前列,频频“上新”的大国重器见证了我国能源技术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十年。

看发展规模,目前公司建成投运35项特高压工程,国家电网成为全球规模最大、保持安全运行纪录最长、技术水平最高的电网;公司不仅全面突破特高压输电技术,构建起完善的特高压试验和研究体系,还率先建立了完整的特高压技术标准体系。

看引领带动,研发世界首套完全可控换相技术换流阀,实现国产化大功率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器件批量化应用,主导成立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可持续电气化交通系统委员会,我国制定的电动汽车充换电标准体系成为世界四大标准体系之一……以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建设为引领,中国电气装备制造水平整体提升,成为能源电力领域制定国际标准的关键参与者和领导者。

看开放合作,在巴西,根据中国标准建设的美丽山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穿过热带雨林,将电能输送至巴西东南部负荷中心;在巴基斯坦,默拉直流工程采用公司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填补了当地该领域的空白;在沙特阿拉伯,我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随着智能电表进入海外市场……越来越多中国能源电力技术走出国门,惠及世界。

从特高压输电到智能电网,从装备制造到标准制定,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推动中国电力科技跻身世界前列。

加快新型电力系统科技攻关,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初夏,塞外,戈壁。一片片蓝色“光伏海”加速延展,宁夏腾格里“沙戈荒”250万千瓦风电基地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漫天黄沙、寸草不生、渺无人烟,这曾是沙漠戈壁的模样。水丰、光富、风好、地广,这是当前西北地区发展的良好条件。西北地区的新能源资源可开发量超160亿千瓦,我国规划建设的“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超过半数位于西北。

然而,“极热无风”“晚峰无光”,风光等新能源的波动性给电网安全运行带来考验。要将“自然的力量”变成“发展的力量”,技术革新至关重要。

2021年3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明确了“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电力转型发展的方向。

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新型电网,对科技创新提出前所未有的现实迫切需求和长远战略要求。公司发布实施国内企业首个“双碳”行动方案、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统筹推进新型电力系统科技攻关行动计划,一批具有引领性、战略性、支撑性的重大创新成果加速培育。公司发起成立的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创新联盟已有62家成员单位,引领带动产学研用同向发力,攻关新型电力系统关键技术。

西子湖畔,清洁电能点亮万家灯火。我国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的柔性低频输电工程——浙江220千伏柔性低频输电工程实现富阳和萧山南部电网柔性潮流互济、异步互联。“工程弥补了工频交流和直流输电方式的不足,在大规模海上风电汇集送出、城市电网互联及扩容等方面有广阔应用前景。”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维江说。

清新福建,习习海风变成绿色电能。公司参与投资建设的我国首个国家级海上风电研究与试验检测基地正加快建设,聚焦突破海上风电关键核心技术,助力风电产业健康发展。

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型支柱产业快速崛起,能源技术革命步履铿锵,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为海上风电、光伏发电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建成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运行监测服务平台新能源云平台,稳健运营全球覆盖范围最广的智慧车联网平台……“大云物移智链”与传统能源技术交织叠加、快速迭代,公司瞄准更多前沿领域布局,以数字技术为电网赋能,深度融合数字技术与能源产业,推进电网向能源互联网转型升级。

数字电网云端共享。公司全面建成静态“电网一张图”,基本建成动态“电网一张图”,主配网运行数据叠加准确率达98.6%。

电力数据精准导航。公司牵头承建的全国碳排放监测分析服务平台基于电力大数据和“电-碳计算模型”,实现全国及分地区、分行业月度碳排放计算、监测、分析,助力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

从电网运检、调度、运维全面感知与分析,到电力大数据精准服务政府、企业、居民,电网肌体科技力量充盈,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融入日常生活守护民生温度。

优化体制机制,激活科技创新一池春水

1月19日,人民大会堂,南瑞集团所属南京南瑞继保特高压直流与柔性输电高端装备攻关团队接过了“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的奖牌。该团队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荣的带领下,二十余载潜心攻关,为我国80%以上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提供了直流控保、换流阀等核心装备支撑。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瑞集团考察时勉励年轻研发人员说:“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攻关高精尖技术,成就有价值的人生。”

“十年磨一剑”,需要良好的体制机制、活跃的科研氛围。多年来,公司着力构建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提高创新体系效能——

优化创新体制,实施“新跨越行动计划”,实行“揭榜挂帅制”,全面推进“放管服”改革和科研单位“去行政化”,在“卡脖子”、应急攻关、重大共性问题等技术方向试行“赛马制”,激活科技创新一池春水。

完善用人机制,全面实施高端人才引领、电力工匠塑造和青年人才托举三大工程,创新建立中国电科院院士和公司首席专家评选制度,建立“三类五级”专家人才体系,为高端人才“搭台子”,为技能人才“铺路子”,为青年人才“架梯子”,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投入创新工作。

打造高水平双创平台,充分发挥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引领带动作用,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质量管理(QC)小组等线下双创载体,打造职工创新的舞台。

让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是“时代楷模”张黎明和张黎明创新工作室成员们的目标。目前他们研发的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已迭代至第四代,在天津、山东、浙江等23个省份推广应用。“良好的创新环境让我们扎根一线、立足岗位创新创造的信心更足了。我将带领更多青年沉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地研发,努力实现更多技术突破。”张黎明说。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经济的关键环节。公司强化需求导向和场景牵引,加大产学研用协同合作力度,持续深化双创示范中心建设,积极参与新型电力系统现代产业链构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2014年以来,公司申报的“特高压±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互联电网动态过程安全防御关键技术及应用”等4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张北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等5项工程获“中国工业大奖”。

截至2023年年底,公司173项专利获中国专利奖,获奖数量央企领先,专利拥有量持续排名央企第一;累计牵头立项国际标准217项,发布国家标准1291项。

从关键技术突破到核心产品迭代,从现代产业升级到国际标准制定,中国能源技术在传承与创新中稳步向前。在灯火通明的实验室,在数字跳跃的电子屏前,在运维检修的创新一线,国家电网人步履不停,以创新之力奔向未来,书写能源技术革命新篇章。


原文链接:http://1guigang.com/industrialchain/transformer/59010.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0
广告位招租

站点公告

网站试运行,请大家关注本站公众号,多提宝贵意见!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