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基建部在安徽六安110千伏沙埂变电站组织全舱式变电站建设经验交流,总结此类变电站建设管理经验。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深入落实基建“六精四化”管理要求,围绕绿色建造、智能建造,创新开展全舱式变电站建设机械化施工,试点建成投运35千伏龙门、110千伏沙埂、220千伏临港全舱式变电站,实现由变电站现场作业向“工厂+现场”作业并行的转变。
针对传统变电站施工现场人工作业环节多,土建施工、设备安装、电气调试周期长等问题,国网安徽电力组建多专业联合攻关团队,开展产品设计、设备集成、施工装备、后期运维等关键技术研究,攻克了全舱式变电站建设的多项技术难题。
“我们在全舱式变电站建设过程中只投入了30多人,工期也比同电压等级的常规变电站建设工期缩短了近一半。”220千伏临港变电站项目经理倪洪华说,“全舱式变电站设备在工厂加工的时候,施工现场能同步开展基础施工,设备进场后直接吊装就位。”
针对全舱式变电站舱体规格不统一、接口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攻关团队开展多次调研,经过不断优化形成标准化建设方案,创新研制出4大类14小类标准尺寸的一次舱、二次舱、辅助舱等系列化舱式设备产品。3座试点变电站全面应用舱式设备产品,机械化施工率达99%。其中,110千伏沙埂变电站预制舱首次采用钢平台架高布置;35千伏龙门变电站、220千伏临港变电站的舱体与基础通过可调节螺栓连接,安装便捷,方便后期运维检修。
针对舱式设备产品重量大、重心易偏移、吊装管控难等问题,攻关团队联系国内相关试验机构开展抗震动力试验,确保舱体抗震、抗压、防火等功能满足运行要求。为预防设备在吊装过程中倾覆,攻关团队自主研制通用型自平衡吊具,确保设备舱体平稳吊装就位。此外,在试点变电站建设前期,各项目部对舱式设备产品吊装过程开展仿真模拟,为吊车座位、载荷分析提供依据,确保试点变电站所有设备零损伤一次吊装就位。(张金锋 曾天舒 郑贤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