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未分类

EVK最新车用扁线电机技术|EVH2024新能源电驱动协同·融合·创新年会演讲


EVH1000

EVK最新车用扁线电机技术

电动车千人会




曹红飞

上海EVK电机  联合创始人、总工程师


我叫曹红飞,来自EVK电机。

借EVH今天这个平台,跟大家分享一下最新车用扁线电机技术。整个分三方面,主要讲第三代的扁线电机,及其双短矩。我们一般怎么来做一些新的产品思路,如果有时间的话就讲讲,没有时间就主要讲前面两个。

大家都知道,扁线电机形状是方的。传统圆线电机是线接触,面接触替代了线接触,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另外圆线电机由于老式,就做不出,空气利润率进一步降低。换成扁线电机原则上提高30%。扁线电机毕竟设备投资大,损耗问题也不能避免,出现麻烦,还有专利壁垒问题需要去解决。

扁线电机,都叫扁线电机,实际上不同的扁线电机发展趋势处于不同的阶段。我们最早国家从2013、2014年开始研制,主要以两层、四层为主,这种设计的直流电阻小很多,但是随着转速增加,损耗问题显露出来。当时转速跑8000转以下还勉强能忍受,到8000转以上会出现额定功率不够的问题。后面经过第一代扁线电机,发现原来扁线电机必须有交流损耗的问题,一定要换位。随着时间的发展,整个汽车的电机转速慢慢有1万5、1万6转的时候,我们再看看扁线电机基本是六层、八层,当然也有十层。基本上是以六层、八层为主。

我们成立比较晚,就想做一个理论上能够更高系统的产品,所以我们推出第三代不等槽宽这样一个设计。为什么要做不等槽宽,首先我要指出传统不管几层都有两个问题。

第一,扁线电机相对原先电机的槽面积是变小了的,虽然填充率增加,面积是变小的。

第二,不管是你是什么电机,都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槽口导线和槽底导线温差很大,有多少度呢?正常有40多度。如果几加几减速,可以到80、90度。正是这么大的温度差,导致了我们现有电机功率密度受限制。一脚刹车,一脚油门烧的槽口这个导线。另外,传统的不管几层,随着转速越来越高,可以做十层,可以做十二层吗,可以做二十层吗,层数好像不可能无限多。就算多了,效果一定那么好吗?实测和仿真不一定是一回事。

所以,不能按照这个逻辑去做。我们要做是不是界于有限的程度,充分利用控制,能够充分利用温度,改善温度的对冲性等等,来做出一个性能更好的东西,这就是我们说要做的第三代扁线电机。

槽型自然就是这样的,形状自然不一样了。形状可以不一样,面积大小当然也不一样。所以,我在槽口这样的导线粗一点,槽底的导线可以细一点。当然了,槽口还可以做异形形状,进一步减少交流损耗。当然了,为了这样一个设计会带来其他的问题,焊接怎么焊,绝缘子怎么做贴合,扭头怎么做等等都有新的问题出现。当然本身一个新的东西出来,肯定要对应新的问题。这样一个形状绕组怎么布置,教科书上是没有的,要自己想出来。

当工艺问题和绕组问题解决之后,我们才决定第三代理论上可以,后面样机开发。这样一个设计有一个好处,常规的等槽宽的电机,比如说48槽电机举例,槽口这个齿宽和槽体的齿宽正常情况下差1.3倍以上,甚至2倍。大家知道,你在槽口的地方饱和之后,槽体宽了也是白搭,所以不做一些,本身就是空间的浪费。你把它用起来,的的确确能起到空间利用率。

另外一个层面,大家都知道,齿是梯形的,常规的扁线电机若采用这样的槽,可以取得等齿宽的效果,相同的情况下,铁损可以有效下降。所以,采用不等槽宽即可以提高空间利用率,又可以在相同的能力下,有效降低电机的损耗。

不等槽宽是非常有利于改善工况的,主要损耗是铁损,就是黄圈划出来的地方(看图)。现在我们在做的新项目,很多企业已经不再追求这个,也是因为这个情况,所以改成这样的槽,对工况改善非常明显,理论上是这样。

这个问题经常集中在槽口这一层,当你的层数越来越多,只是减少了槽口这一层的交流损耗,而非槽口这一层的交流损耗其实变化不大。另外,直流电阻由于你层数增加,漆膜增加,直流电阻倒是变大了,所以一味增加层数只会得不偿失。现在设计电机追求层数实际上是没有意义。

当然了,怎么样解决槽口这一层的交流损耗问题,也是提高电机工作频率比较好的方式。增加层数,减少交流损耗,但是增加了直流损耗,特斯拉最近由十层改为八层了。槽口这个地方交流损耗可以空出来,大家做电机提高空间利用率,本身也是功率密度的浪费,也有希望用导线,哈理工也在研究用这个导线,放在槽口降低交流损耗等等。到目前为止批量应用的报告没有,除了增加层数,像特斯拉,而且还被改回去了。其他的措施一个都没有被证明是能够用的,主要问题还在于工艺问题。设计是设计出来了,制造可是有大麻烦。

在意大利摩根大学研究报告,2020年的一个国家论文里面说,现在损耗最大的是槽口,那我就把导线切成多份,切的越多,交流损耗越小越理想。

我们国内至少有两个企业申报了两个专利,实际上比国内申报更早的是通用,通用在2017年就申报了相关专利,大家以为有专利,实际上你的专利是在人家的专利的基础上写的,所以是无效的。

那么,不管有没有专利,像中国这么卷也不那么在乎专利,为什么没人去做呢?原因就是现在一个主要原因还是供应问题,那么你现在八成导线,厚度多少?可能就1.3毫米,你做成10层也就1.2毫米,你要做到一毫米以下,你连线都做不出来,你还别说把1.3毫米的导线把他劈成两半,你劈劈看,一般做不出来,就算做出来你连的出来吗?这里面一堆问题,所以常规的这种等槽宽的扁线,这个技术对他来说只是停留在理论仿真上,实际去做,那就不大现实的问题。

当然,用不等槽宽这个地方就好做得多,就能够实现,当然还有其他工艺问题,也需要去解决。

总不能说,我们尝试过用不等槽宽去布置这种方案,就很容易实现,而且专利都是规避掉的。

那么,我一直宣传不等槽宽性能很好,很多工程师可能我都算过,结果好像没多大意义,不等槽宽是我们在2021年、2022年开发的,我们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很多人可能花了一个月时间去研究他,发现效果没那么好,这很正常。

为什么?因为有好的技术不代表能用得好,这一点要记得我们为什么要花一年半时间去研究,用好他也不那么容易。

10%-15%的槽内空间怎么用,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我增加一个匝数,原来6层变7层,原来8层变9层,原来7层我变8层,这样我电密一样,扭矩直接就增加了,多好?

但是别忘记了我们主机厂,既要又要还要扭矩是增加了,你的效率是不是增加了呢?显然不是,你增加了一下他电阻也增加了那么多,虽然电密没有增加,但是你的电阻是线性增加了,所以效率不见得增加。

你的成本增加了吗?你不是说百分之十几了吗?实际上电机成本大家都知道,有这几部分组成,当你铁心长度缩短百分之十几的时候,铜增加了吧?不是减少了。

虽然总长是减少了,但是用铜量是增加了,所以用铜量总之增加不少。

第二,磁钢用量也应该增加,为什么?我们要维持定制直长和转质相对稳定,也就是要保证电机有那么好的功率输出,不推迟。

你定制增加以后你转质的磁钢用量岂能不增加?如果你能不增加说明之前设计不合理浪费材料,所以这么做是得不偿失的。

很多企业说我按照这个思路说没什么价值,当然这么做不但没价值。当然如果追求一个空间走向尺寸的要求是有价值的,如果不是为了就是这个确实没有价值,有人说好吧?我不在匝数上去追求了,我就把铜线做处理,我追求一个高效率不就好了吗?所以我把铜线面积增加10%,这种好吧?

结果用铜量增加10%,换来的效率可没有增加10%,1%都没有,所以你这个时候发现投资回报率不高,如果在商用车领域,或者说是在工业领域对温升要求,额定功率要求比较高的情况下,可能有价值的,这是可以的。

但是在乘用车领域,持续功率和峰值功率那么大的情况下,甚至功率时间要求那么短的情况下,这么多铜线的增加,好像意义不大。

所以,真正的用法还是要满足既要又要还要怎么办呢?人家用多少铜我也用多少铜,人家多少扎匝我也多少匝,省下来的空间怎么办呢?省下来的空间可以不用,也可以把尺加宽,这就好了,空间不用,我把槽浅一点总行吧?

这样直径就大一点,我力臂大一点,当然相同扭矩大一点总不花钱吧?

然后,我尺短了,交流损耗就小了,我效率也高了把?我磁密降低了,效率也高了吧?

所以用这种方法做是可以做到既要又要还要,你不是说成本没下降吗?当然用不等槽宽设计在不同方面,面积不一样的时候,整个槽口最终温度下降非常多,既然这个温度下降这么多,这不就影响成本了吗?

所以用这种思路是可以做到既要又要还要的,那么说它没用,可能没花时间去研究,这里举个例子,我们做了两个电机,一个是不等槽宽的,一个是等槽宽的,做完之后发现,当然有条件我们做完之后要求转子几乎一样不能够有变化,相同软件能控制一个电机,就是取1/3不等槽宽的尺寸作为等效尺寸来设计。

通过效率对比,你会发现,在小扭矩高速区域,他在高效区域改善十分明显,在低速大扭矩区域,怎么也改善明显呢?是因为温度低了,因为这两个电机时测温差差了20度,所以在高速和低速,它的效率都发生了变化,在其他的点,效率都有改善,平均如果工况效率大概有0.5个点的这样一个改善,成本理论上可以更低的情况下实现。

那么我们用实际的例子和数据证明,这是一个有效的方式。这样一个技术大家都觉得量产困难,实际上我们30万产能都是按照这个方法来设计。

第二个技术我们要讲双短距,双短距转速越来越高,所以很多人把四对极改成三对极,改成三对极之后发现工况效率改善没那么高,原因之一是在低速大扭矩区域的效果没那么大的改善,原因就是改成三对极之后损耗更明显,所以,很多人发现不对。

CITC工况效率主要中低速,那么这块的话就有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希望降低为主电机其对数,墩布用铜量及其电阻都不要变化,变化了就得不偿失,所以另外一个就是系统效率可能会更近,电阻大了之后,滤波性变差,滤波变差低速情况,系统的效率会更低,所以从这个层面上,希望电阻越小越好。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推出双短距绕组技术,做短距目前用的很多,特别在NVH要求这么苛刻不希望听到电机声音的情况下,往往都去做短距,不做短距24阶或者18阶怎么解决,解决不了,都做短距去了,做短距之后常规做短距,可能像我第一张图,也可能跟第一张图类似。一个5,一个7,加起来是12。那我们推出的绕组方案,一个5,下一个还是5,不好意思加起来只有10。所以,我会短2个,使得绕组端部数减小20%。那我们这双方对于电阻非常有效,我们算过,绕组单边减少1毫米的时候,由于降的是线边端,所以整个线圈是8毫米。我们做了一个实物,Q=3的情况下,电阻下降了4%。这个比增加4%,效果还要好。另外,相同温度下的额定功率从30千瓦提升到了35千瓦。

所以,这样一个设计对于改善效率是非常有好处的,而且确实尺寸也下降了4豪米。4Q=4,如果Q=2,或者Q=4,假设总长180,采用双短矩,性能会明显增加。因为总长一样的情况,多余尺寸都有了铁心。铁心加长了百分之十几,扭矩基本上就加百分之十几。端部用通量大概下降15%。

所以,这样的其他下,我们算过效率98,的的确确是可以实现的,不需要去吹牛。当然这个技术可以跟不等槽宽同时使用,不是只用一个。这样一个空间,可以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在一些四驱的混合动力里面,就有非常好的节油效果。

这是我们做的实物,不等槽宽最高22000转的时候,铁心长度100毫米,高温下最高效率97.8%。时间有限,后面不讲了。最近这一两年主要是突破了这两个技术,谢谢大家。


原文链接:http://1guigang.com/industrialchain/motor/58259.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0
广告位招租

站点公告

网站试运行,请大家关注本站公众号,多提宝贵意见!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