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过去两年多的持续寒冬之后,进入2017年虽然整个家电市场竞争仍然激烈、日子还很艰难,但是一些小微家电厂商的内心应该会稍稍平静许多。是的,此前很多一直担心被淘汰出局的家电厂商,仍然还在生死线边上徘徊和挣扎,并未因此而出局或消失。
就在去年,笔者朋友圈的一位朋友,从家电企业辞职后出来单干,注册一家高度相似日本家电品牌的公司名称,先是做净水器、厨电等产品。进入今年,因为二月份突然火爆的空调市场,又开始上马空调。虽然公司规模不大、品牌也涉嫌傍大款,但是透过其朋友圈的动作可以看到,这种企业还能在市场上通过假冒日韩欧美名牌的手段,拥有一定的投机空间。
这种现象,相信在当前已经是寡头化、巨头化的家电市场上,还有很多。比如说,在每年的浙江慈溪家电展、广东顺德和中山等地的家电展上,大量假冒、傍名牌的家电企业和产品公开招商、公开推广,公开进行市场的商业投机。虽然数量较往年有所减弱,但仍然苟且活着。
其实对于中国家电这个已经相对成熟,并正在走向衰退的行业,当前的产业竞争主旋律和关键词,早就不是生与死的离别,而是富裕与贫穷的差距拉大。无论是在制造领域,还是在零售领域,甚至是在物流服务领域,行业的巨头型企业越来越多,他们开始成为产业新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和主导者。他们开始真正拥有对产业发展方向和竞争门槛的定义权。
换句话说,接下来相关厂商想在家电行业存活下去,只要不求做大,只求赚点小钱、活着,那么还是有一丝生存空间的。毕竟,家电早就已经不属于新高技术和大资本主导的行业,一些手工作坊和小工厂至今都存在,而且很多小工厂也都生存10多年了:只要是赚的比替别人打工多了,心里能满足,就能在家电行业继续混下去。
就拿家电业竞争最为白热化的空调来说,早在10多年前就已经迎来寡头垄断时代,但是大量的小微空调企业仍然还在生死线边缘徘徊。一些企业的年销售规模只有20-30万台:要么靠为同行贴牌生存、要么通过傍连锁大商生存、要么通过小打小闹节衣缩食生存。正所谓,猫有猫道、鼠有鼠道,生存没有问题,但想要发展壮大却是难比登天。
直到今天,家电行业虽然不乏一些新军的进入,不乏一些界外资本的看好,甚至仍然存在一大批的傍名牌、傍大款,或者商业投机者存活其中。这就是产业的现状:当大的越来越强,小的也将越来越弱,但是投机者,小鱼小虾们仍然可以找到自我的空间。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面对竞争寡头化、两极化的商业格局,中国家电业在最近10年来都没有诞生一个有影响力的家电品牌。虽然在过去10多年来,有不少企业和资本想在家电市场拥有一席之地、出人头地。
事实上,在海尔、美的、格力、TCL、长虹、海信,以及创维、创维、奥克斯、方太、老板、志高等品牌组成的主流阵营中,大量企业已经很难找到突破口。即便是在彩电市场上,因为互联网拐点引发乐视、小米,以及微鲸等新品牌参与,却也只能是"来得快去得也快"。
虽然家电厂商眼下不再面临"生死之忧",却不得不面临"贫富差距"拉大背景下的生存空间、盈利能力,以及盈利模式等一系列严峻挑战。也就是说,大量家电厂商已经陷入一轮"等死"通道,还有一大批的家电厂商在"想死又死不掉"的泥潭中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