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财政部消息,中央财政将安排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支持地方和中央企业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
目前,煤炭、钢铁等行业产能过剩,煤炭行业或是重中之重。数据显示,38家上市公司中有20家2015年预告净利润亏损,前3个季度,国有及国有控股煤炭企业累计亏损28亿元,而2014年同期利润为398亿元。
“面对经济下行的严重压力,煤炭企业自身需要进一步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诚信体系建设,牢固树立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保障矿区的和谐稳定;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矿区的民生,努力解决职工的生活困难,通过获取利益相关方的长期支持,实现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使其尽快走出困境。”近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党委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梁嘉琨在煤炭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上这样讲道。
去产能兼顾员工安置
国务院2月5日印发的《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指出,在近年来淘汰落后煤炭产能的基础上,从2016年开始,用3年至5年的时间,再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较大幅度压缩煤炭产能,适度减少煤矿数量。
发改委日前通报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工作情况,相关部门围绕财税金融支持、职工安置、国土、环保、质量、安全方面研究制定了8个专项配套政策文件。
值得一提的是,在煤炭方面,中煤集团、山东能源集团、陕煤化集团已经开始行动,并取得了初步经验。中煤集团在倡导煤炭行业减产、限产的同时,主动压产、减产,2014年煤炭产量同比下降4.1%,2015年煤炭产量同比进一步下降9.3%,在2013年煤炭产量基础上累积减产2500万吨,为化解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做出了积极贡献。
此外,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困难的情况下,中煤集团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员工合法权益。在煤炭行业亏损面超过90%、一些煤炭企业工资缓发、欠发的情况下,加强资金统筹,优先保障职工薪资发放,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山东能源集团已经处置8家“僵尸企业”,关停16家亏损企业,同时从精简机构入手,累计控员4.3万人,节约人工费用35亿元,减亏1.88亿元。陕煤化集团前2年已经关闭16对矿井,退出产能830万吨,分流职工上万人。今明两年,再关闭10对矿井,使落后产能和劣质煤全部退出,今年减员1.5万人。
国务院文件明确指出,职工安置是“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重中之重”。年初预计,煤炭行业安置职工100万人,人社部经过初步统计宣布,增加到130万人(另有钢铁行业50万人)。按照2015年底全行业445万人计算,分流安置人员占30%。可见对于煤炭行业中的央企来说,任重而道远。
尽管煤炭行业目前困境重重,但按照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评估,煤炭行业履行社会责任排名第五。梁嘉琨表示,“对于这样的成绩,我感到非常欣慰,煤炭行业15年来走到今天实属不易。”
降能耗兼顾经济效益
对于任何一家企业,尤其是国企、央企而言,实现经济效益永远是第一要务。然而作为煤炭行业的大型国有企业,在生产和发展过程中本身就是制造污染的“罪魁祸首”,如何在兼顾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节能降耗,神华集团、中煤集团等大型央企探索出了自己的发展模式。
神华集团作为全球最大的煤炭企业,在目前严峻的产能过剩情况下,2014年、2015年两年主动压减煤炭产能9500万吨。集团截至2015年底,超低排放燃煤发电机组已达47台,全年累计实施164项节能环保重点工程。预计到2017年,神华东、中部地区燃煤机组将率先实现超低排放。截至2020年,包括西部地区在内的燃煤机组将全部实现超低排放。在清洁能源方面,风电、水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装机已超过650万千瓦。2015年,神华集团在节能环保领域投入专项资金57.9亿元。
中煤集团为紧贴市场强化产运销组织,2015年原煤产量1.66亿吨、煤炭销售量1.67亿吨,在煤价下跌、限产减量等因素减少效益85亿元的情况下,公司通过上下共同努力,挖潜增效60亿元以上。同时,集团还积极开展“三废”治理,2015年公司投入9471万元实施废水治理、烟气脱硫脱硝改造、固废治理、生态建设等项目。在安全生产方面,2015年投入23.3亿元安全资金。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煤炭企业正在积极突围。内蒙古伊泰集团在2014年4345万吨产量的基础上,2015年主动压缩原煤产量885万吨,减少约20%。在加强洗煤厂建设技术改造上,先后完成了宝山煤矿洗煤厂建设,块煤率提高8.6%。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截至2015年,圆满完成百万亩碳汇林工程,累计投资3.6亿元,总造林面积34万亩,防风固沙控制面积77万亩。在此期间,公司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荣誉称号。
国资委研究局副局长侯洁认为,“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公众对央企社会责任的高要求是正常的,企业要充分重视。企业不能满足于现有的成绩和水平,要把社会责任融入管理运营,向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延伸,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