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未分类

CN202011487359.8一种改善取向硅钢边部变形的热处理辅助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善取向硅钢边部变形的热处理辅助方法,在高温退火工序前,在钢卷的下端预设位置处放置阻热环并固定;在高温退火完成后,拆除固定件并移除所述阻热环。本发明通过施加阻热环,降低了取向硅钢卷在高温退火过程中的升温速率,降低了钢卷在升温及冷却过程中的胀缩量,有效改善了边部变形情况。同时,本发明由于采用一体式隔热材料,其装配及移除难度大幅度降低,有利于推广应用。

基本信息

申请号:CN202011487359.8

申请日期:20201216

公开号:CN202011487359.8

公开日期:20210326

申请人:首钢智新迁安电磁材料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064400 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市西部工业区兆安街025号

发明人:贺小国;王现辉;肖辉明;王旭;赵鹏飞;赵松山;司良英;黎先浩

当前权利人:首钢智新迁安电磁材料有限公司

代理机构:北京华沛德权律师事务所 11302

代理人:修雪静

主权利要求

1.一种改善取向硅钢边部变形的热处理辅助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高温退火工序前,在钢卷的下端预设位置处放置阻热环并固定;在高温退火完成后,拆除固定件并移除所述阻热环。

下载专利PDF全文 在线查看说明书
此内容查看价格为6.8立即购买,VIP免费
不用注册会员、不用登陆账号,直接支付购买查看,客服QQ:1093451816,此外成为本站VIP可免费查看本内容。

权利要求

1.一种改善取向硅钢边部变形的热处理辅助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高温退火工序前,在钢卷的下端预设位置处放置阻热环并固定;在高温退火完成后,拆除固定件并移除所述阻热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处理辅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阻热环的材质为纤维毯、纤维板或硅钙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处理辅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阻热环的厚度为5~50mm,所述阻热环的高度为50~150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处理辅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阻热环的内径与钢卷的间隙<5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处理辅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阻热环利用捆带捆扎的方式固定在钢卷的下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处理辅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阻热环自所述钢卷的底端部向上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处理辅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位置为距所述钢卷的底端部0-3cm处。

说明书

一种改善取向硅钢边部变形的热处理辅助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取向硅钢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改善取向硅钢边部变形的热处理辅助方法。

背景技术

取向硅钢在高温退火过程中一般采用整卷立式退火,这种退火方式由于钢卷自重以及钢卷与支撑材料膨胀系数差异,导致钢卷在受热及收缩过程中容易在下端产生变形缺陷。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改善取向硅钢边部变形的热处理辅助方法,以至少部分解决钢卷在受热及收缩过程中下端产生变形缺陷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改善取向硅钢边部变形的热处理辅助方法,在高温退火工序前,在钢卷的下端预设位置处放置阻热环并固定;在高温退火完成后,拆除固定件并移除所述阻热环。

进一步地,所述阻热环的材质为纤维毯、纤维板或硅钙板。

进一步地,所述阻热环的厚度为5~50mm,所述阻热环的高度为50~150mm。

进一步地,所述阻热环的内径与钢卷的间隙<5mm。

进一步地,所述阻热环利用捆带捆扎的方式固定在钢卷的下端。

进一步地,所述阻热环自所述钢卷的底端部向上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预设位置为距所述钢卷的底端部0-3cm处。

在一种或几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所提供的改善取向硅钢边部变形的热处理辅助方法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所提供的改善取向硅钢边部变形的热处理辅助方法,在高温退火工序前,在钢卷的下端预设位置处放置阻热环并固定;在高温退火完成后,拆除固定件并移除所述阻热环。本发明通过施加阻热环,降低了取向硅钢卷在高温退火过程中的升温速率,降低了钢卷在升温及冷却过程中的胀缩量,有效改善了边部变形情况。同时,本发明由于采用一体式隔热材料,其装配及移除难度大幅度降低,有利于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的改善取向硅钢边部变形的热处理辅助方法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2为图1所示方法所用阻热环的安装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钢卷 2-阻热环 3-捆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一种热处理辅助方法,其降低了取向硅钢卷在高温退火过程中的升温速率,降低了钢卷在升温及冷却过程中的胀缩量,从而有效改善了边部变形情况。

请参考图1,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的改善取向硅钢边部变形的热处理辅助方法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所提供的改善取向硅钢边部变形的热处理辅助方法,包括步骤:S1在高温退火工序前,在钢卷1的下端预设位置处放置阻热环2并固定;S2在高温退火完成后,拆除固定件并移除所述阻热环2;从而以阻热环2的形式解决了取向硅钢卷1在高温退火过程中升温及冷却过程中的胀缩量,避免了边部变形,且在退火完成后可以方便地及时取下阻热环2,避免影响钢卷1的其他热处理过程。

具体地,所述阻热环2的材质为纤维毯、纤维板或硅钙板等隔热材料,阻热环2为筒状结构,以便包裹钢卷1的边部。

根据钢卷1的规格,阻热环2的规格需适应性调整,具体地,如图2所示,所述阻热环2的厚度为5~50mm,所述阻热环2的高度为50~150mm。在该尺寸范围内的阻热环2,既能够较好地阻隔热量,避免钢卷1边部变形,且包裹钢卷1的面积比例较小,不会对钢卷1造成过度包裹,而影响钢卷1整体的热处理效果。阻热环2自所述钢卷1的底端部向上延伸,所述预设位置为距所述钢卷1的底端部0-3cm处。从理论上来讲,阻热环2的高度,也就是阻热环2包裹钢卷1的部分,在钢卷1总长度占比上低于1%,以保证钢卷1整体的热处理效果。

为了提高包裹性,保证阻热效果,阻热环2的内径与钢卷1的间隙<5mm。

上述阻热环2利用捆带3捆扎的方式固定在钢卷1的下端,通过捆扎的方式固定阻热环2,固定牢固,且便于拆装;也可以采用卡箍等方式对阻热环2进行固定。

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效果,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发明的主要内容,但本发明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

采用纤维毯作为阻热环,厚度为5mm,高度为50mm,与钢卷间隙为1mm,如表1所示,其边部变形量为14mm。

实施例2

采用纤维毯作为阻热环,厚度为50mm,高度为50mm,与钢卷间隙为1mm,如表1所示,其边部变形量为15mm。

实施例3

采用纤维毯作为阻热环,厚度为50mm,高度为150mm,与钢卷间隙为1mm,如表1所示,其边部变形量为11mm。

对比例1-3为无阻热环时的钢卷边部变形量,如表1所示,对比例1-3的边部变形量依次为43mm、41mm、41mm。

实施例1-3和对比例1-3的边部变形量比对情况,如表1所示:

表1实施例1-3和对比例1-3的边部变形量比对情况表

实施例4

采用硅钙板作为阻热环,厚度为5mm,高度为100mm,与钢卷间隙为1mm,如表2所示,其边部变形量为2mm。

实施例5

采用硅钙板作为阻热环,厚度为50mm,高度为100mm,与钢卷间隙为1mm,如表2所示,其边部变形量为13mm。

实施例6

采用硅钙板作为阻热环,厚度为50mm,高度为150mm,与钢卷间隙为1mm,如表2所示,其边部变形量为11mm。

对比例4-6为无阻热环时的钢卷边部变形量,如表1所示,对比例4-6的边部变形量依次为45mm、43mm、45mm。

实施例4-6和对比例4-6的边部变形量比对情况,如表2所示:

表2实施例4-6和对比例4-6的边部变形量比对情况表

由此可知,本发明所提供的改善取向硅钢边部变形的热处理辅助方法,在高温退火工序前,在钢卷的下端预设位置处放置阻热环并固定;在高温退火完成后,拆除固定件并移除所述阻热环。本发明通过施加阻热环,降低了取向硅钢卷在高温退火过程中的升温速率,降低了钢卷在升温及冷却过程中的胀缩量,有效改善了边部变形情况。同时,本发明由于采用一体式隔热材料,其装配及移除难度大幅度降低,有利于推广应用。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以及操作不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描述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执行,除非明确指出执行顺序。还应当理解,可以使用另外或者替代的步骤。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以上所举实施例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仅用来方便说明本发明,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所述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若在不脱离本发明所提技术特征的范围内,利用本发明所揭示技术内容所作出局部更动或修饰的等效实施例,并且未脱离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内容,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特征的范围内。

原文链接:http://1guigang.com/down/patent/45670.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0
广告位招租

站点公告

网站试运行,请大家关注本站公众号,多提宝贵意见!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