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未分类

CN202110018300.2控制无取向硅钢边部黑线的生产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控制无取向硅钢边部黑线的生产方法,涉及硅钢轧制工艺领域。本发明提供的方法缩小加热区的装钢间距,降低粗轧冷却水量,并减小R1第一道次侧压量,增大R2末道次立辊侧压量,调整精轧区侧导板和卷取区侧导板的开口度,减少或消无取向硅钢边部黑线。本发明提供的生产方法控制了热轧卷边部翘皮黑线问题,将热轧卷出现边部黑线的概率由之前的60%以上降低至现在的3%以下,热轧及冷轧卷的表面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酸洗裁剪量减小,成材率明显提升,冷轧过程的轧制稳定性也明显提升。

基本信息

申请号:CN202110018300.2

申请日期:20210107

公开号:CN202110018300.2

公开日期:20210423

申请人:唐山燕山钢铁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064400 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市火车站西侧

发明人:邹鹏飞;王子超;王毅;张雯雯;李志成;王超;张颖;宫玉洁;刘玉凤;蔡永鹏

当前权利人:唐山燕山钢铁有限公司

代理机构:唐山永和专利商标事务所 13103

代理人:张皓清

主权利要求

1.一种控制无取向硅钢边部黑线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按如下步骤进行:步骤一、加热区:调整无取向硅钢装钢间距,保证板坯在炉时间180±20min和均热段烧钢温度1180±10℃;步骤二、粗轧区:粗轧区采用R1和R2两台轧机,每台轧机轧制三个道次,将粗轧区立辊冷却水量调小,只开40%水量;调整各道次立辊侧压量分配系数,将R1第一道次的立辊侧压量控制在1mm以内,R1末道次侧压量设定在3mm以内;增大R2末道次立辊侧压量,使R2末道次侧压量保持在5mm,保证轧制过程中板坯始终与立辊接触并存在一定的轧制力,调整粗轧区头尾短行程,保证在轧制头尾时,辊缝处于收辊缝的状态;步骤三、精轧区:保证轧制稳定性的前提下,设定侧导板开口度为带钢公称宽度+35~40mm;步骤四、卷取区:调整卷取机的侧导板等待间隙较带钢宽度大35mm以上,全程采用位置控制,通过跟踪带钢头部,在头部到达侧导板时,首先采用压力控制,寻边,在侧导板接触到带钢,压力达到设定数值后转换为位置控制方式,转换为位置控制后,无论压力如何变化,侧导板开口度均保持恒定值不变,以此减少或消除无取向硅钢边部黑线。

下载专利PDF全文 在线查看说明书
此内容查看价格为6.8立即购买,VIP免费
不用注册会员、不用登陆账号,直接支付购买查看,客服QQ:1093451816,此外成为本站VIP可免费查看本内容。

权利要求

1.一种控制无取向硅钢边部黑线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按如下步骤进行:

步骤一、加热区:调整无取向硅钢装钢间距,保证板坯在炉时间180±20min和均热段烧钢温度1180±10℃;

步骤二、粗轧区:粗轧区采用R1和R2两台轧机,每台轧机轧制三个道次,将粗轧区立辊冷却水量调小,只开40%水量;调整各道次立辊侧压量分配系数,将R1第一道次的立辊侧压量控制在1mm以内,R1末道次侧压量设定在3mm以内;增大R2末道次立辊侧压量,使R2末道次侧压量保持在5mm,保证轧制过程中板坯始终与立辊接触并存在一定的轧制力,调整粗轧区头尾短行程,保证在轧制头尾时,辊缝处于收辊缝的状态;

步骤三、精轧区:保证轧制稳定性的前提下,设定侧导板开口度为带钢公称宽度+35~40mm;

步骤四、卷取区:调整卷取机的侧导板等待间隙较带钢宽度大35mm以上,全程采用位置控制,通过跟踪带钢头部,在头部到达侧导板时,首先采用压力控制,寻边,在侧导板接触到带钢,压力达到设定数值后转换为位置控制方式,转换为位置控制后,无论压力如何变化,侧导板开口度均保持恒定值不变,以此减少或消除无取向硅钢边部黑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无取向硅钢边部黑线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无取向硅钢的装钢间距为3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无取向硅钢边部黑线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卷取机侧导板压力设定值为单侧压力8KN。

说明书

控制无取向硅钢边部黑线的生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硅钢轧制工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控制无取向硅钢边部黑线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硅钢俗称硅钢片,是电力、电子和军事工业不可或缺的含碳量极低的硅铁软磁合金,也是产量最大的金属功能材料。热轧生产的硅钢主要是2.3~2.75mm,然后交由冷轧进行轧制,再进行后续工序。冷轧前,需要对热轧卷进行酸洗裁边处理,而无取向硅钢在热轧后,极易产生边部通条翘皮黑线,为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酸洗后裁边量在3~8mm之间,而边部翘皮黑线距离带钢遍布10~30mm不能正常裁边无法裁掉,这就导致酸洗冷轧后的硅钢卷存在边部质量问题,直接影响后续的产品质量及成材率。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控制无取向硅钢边部黑线的生产方法,明显提升热轧和冷轧卷的表面质量。

为实现此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方案:控制无取向硅钢边部黑线的生产方法,按如下步骤进行:

步骤一、加热区:调整无取向硅钢装钢间距,保证板坯在炉时间180±20min和均热段烧钢温度1180±10℃;

步骤二、粗轧区:粗轧区采用R1和R2两台轧机,每台轧机轧制三个道次,将粗轧区立辊冷却水量调小,只开40%水量;调整各道次立辊侧压量分配系数,将R1第一道次的立辊侧压量控制在1mm以内,R1末道次侧压量设定在3mm以内;增大R2末道次立辊侧压量,使R2末道次侧压量保持在5mm,保证轧制过程中板坯始终与立辊接触并存在一定的轧制力,调整粗轧区头尾短行程,保证在轧制头尾时,辊缝处于收辊缝的状态;

步骤三、精轧区:保证轧制稳定性的前提下,设定侧导板开口度为带钢公称宽度+35~40mm;

步骤四、卷取区:调整卷取机的侧导板等待间隙较带钢宽度大35mm以上,全程采用位置控制,通过跟踪带钢头部,在头部到达侧导板时,首先采用压力控制,寻边,在侧导板接触到带钢,压力达到设定数值后转换为位置控制方式,转换为位置控制后,无论压力如何变化,侧导板开口度均保持恒定值不变,以此减少或消除无取向硅钢边部黑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提供的生产方法控制了热轧卷边部翘皮黑线问题,将热轧卷出现边部黑线的概率由之前的60%以上降低至现在的3%以下,热轧及冷轧卷的表面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酸洗裁剪量减小,成材率明显提升,冷轧过程的轧制稳定性也明显提升。

本发明的优选方案为:无取向硅钢的装钢间距为35mm。

卷取机侧导板压力设定值为单侧压力8KN。

具体实施方式

为充分了解本发明之目的、特征及功效,借由下述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仅仅限于此。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控制无取向硅钢边部黑线的生产方法,工艺流程为加热-粗轧-精轧-卷取的顺序,生产过程按如下步骤进行:

步骤一、加热区:将无取向硅钢放入加热炉内进行装钢,装钢间距由原来的50mm调整为35mm,保证板坯的边部温度的前提下,防止边部出现过烧的情况,保证在炉时间180~20min及均热段烧钢温度1180±10℃,防止出现板坯温度低或者因在炉时间过长而导致的过烧现象。

步骤二、粗轧区:加热后的板坯进入粗轧区,粗轧区采用R1和R2两台轧机,每台轧机轧制三个道次。

(1)将粗轧区轧机立辊冷却水量调小,由原来的冷却水全部打开降低到只开40%的冷却水,减少边部温降,在保证立辊冷却效果的前提下,减轻硅钢板坯边部温降,为成品带钢边部质量及温度的保证提供基础。

(2)调整各道次立辊侧压量,减小R1第一道次侧压量,因为减宽量控制在10-25mm之间,其次成品的宽度设定公差为+10mm,所以将R1的第一道次的立辊减宽量,即侧压量控制在1mm以内,避免由于减宽量大而造成边部局部凸起,遇水后激冷而起皮。R1第三道次设定在3mm以内,主要减宽量发生在R2第一道次,一般此道次的侧压量为15-20mm。增大R2末道次立辊侧压量,使R2末道次侧压量保持在5mm,保证轧制过程中板坯始终与立辊接触并存在一定的轧制力,轧制力控制在40KN,使粗轧轧出的中间坯边部较圆滑,保证硅钢中间坯边部质量。

(3)调整粗轧区头尾短行程,避免大头大尾,保证带钢头尾的边部质量。粗轧头尾短行程设定为收辊缝,调整短行程参数,因为平辊在立辊后3.7m,将头尾短行程设定为收8-10mm,保证立辊轧制完的头尾呈小头小尾状,随后进行平辊轧制,使平辊轧制产生的宽展将立辊轧制产生的小头小尾弥补上,甚至是平辊轧制完后也呈小头小尾状,保证精轧区在7个机架轧制完后,头尾宽度与带钢本体宽度一致,或宽度偏差控制在15mm以下。保证在轧制头尾时,辊缝处于收辊缝的状态,避免头尾超宽,防止在精轧区域或者卷取过程中,由于带钢大头大尾而剐蹭精轧及卷取侧导板而产生边部黑线。

步骤三、精轧区:粗轧后的带钢进入精轧加工,在保证轧制稳定性的前提下,放开侧导板开口度,设定为带钢公称宽度+35~40mm,相比于其他钢种大了3~10mm,避免边部剐蹭侧导板而影响边部质量。

步骤四、卷取区:精轧处理后的硅钢卷取成卷。在卷取机的入口设置有侧导板,将卷取侧导板等待间隙较带钢宽度大35mm以上,全程采用位置控制,避免将带钢夹的太紧而影响边部质量。通过跟踪带钢头部,在头部到达侧导板时,首先采用压力控制,寻边,在侧导板接触到带钢,压力达到设定数值单侧压力8KN后转换为位置控制方式,即转换为位置控制后,无论压力如何变化,侧导板开口度均保持恒定值不变。

本发明提供的生产方法控制了热轧卷边部翘皮黑线问题,将热轧卷出现边部黑线的概率由之前的60%以上降低至现在的3%以下,热轧及冷轧卷的表面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边部质量提升后,酸洗后的裁边量明显降低,由之前的15mm以上降低至10mm以下,成材率明显提升,并且冷轧过程中的轧制稳定性也明显提升。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列举的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改动和变型,倘若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均应认为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原文链接:http://1guigang.com/down/patent/45594.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0
广告位招租

站点公告

网站试运行,请大家关注本站公众号,多提宝贵意见!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