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未分类

CN202110288598.9一种取向硅钢热轧钢带的板形控制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取向硅钢热轧钢带的板形控制方法,所述取向硅钢热轧钢带的工艺流程包括铸坯加热过程、轧制过程及层流冷却过程;其中轧制过程中采取取向硅钢与普钢交叉轧制的方式;粗轧过程采取R1轧制1道次、R2轧制5道次的1+5轧制工艺,并控制轧制工艺参数;精轧过程中控制F1~F7轧制工艺参数。本发明通过设定合理的交叉轧制工艺及取向硅钢热轧工艺,使取向硅钢的轧制稳定性大幅提高,取向硅钢带形控制良好,凸度控制在30~50μm之内,楔形控制在30μm之内,板形平坦度控制在25iu之内;从而为冷轧工序提供了优质原料。

基本信息

申请号:CN202110288598.9

申请日期:20210318

公开号:CN202110288598.9

公开日期:20210625

申请人: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114000 辽宁省鞍山市铁西区环钢路1号

发明人:高磊;李向科;杨承宇;王尊呈;刘志伟;郭宝安;王洪海;蒋奇武;游清雷;张守峰

当前权利人: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机构:鞍山嘉讯科技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21224

代理人:陶新亚

主权利要求

1.一种取向硅钢热轧钢带的板形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取向硅钢热轧钢带的工艺流程包括铸坯加热过程、轧制过程及层流冷却过程;其中轧制过程中:1)采取取向硅钢与普钢交叉轧制的方式,每个工作辊换辊周期内,与取向硅钢配轧的普钢过渡料采用SPCC类普钢充当;2)每个工作辊周期内,烫辊材的数量控制在8~13块,烫辊材的厚度为2.8~4.0mm,且厚度逐个减小,连续2块钢带厚度变化≤0.5mm;3)普钢宽度-取向硅钢宽度≤200mm,普钢厚度-取向硅钢厚度≤1.0mm;相同宽度规格的配轧料块数≤12块,一个换辊周期内,配轧料具有2~3个不同的宽度规格;4)除烫辊材外的普钢与取向硅钢采用大交叉轧制模式,即先轧制5~10块取向硅钢,再配轧5~10块配轧料;5)单个工作辊周期内,轧制块数控制在60~80块;所述轧制包括粗轧过程及精轧过程,粗轧过程包括粗轧除鳞、粗轧SP定宽机轧制、粗轧E1R1轧制、粗轧E2R2轧制;精轧过程包括精轧除鳞、精轧立辊轧制、精轧F1~F7轧制;所述粗轧过程中,粗轧板坯横向温差控制在30℃以内,粗轧采取R1轧制1道次、R2轧制5道次的1+5轧制工艺,板坯总侧压量不超过45mm;控制粗轧中间坯楔形在0.2mm以下,中间坯中心线与轧制中心线偏移量不超过15mm,控制中间坯头部镰刀弯即头部中心线与轧制中心线偏移量不超过30mm。

下载专利PDF全文 在线查看说明书
此内容查看价格为6.8立即购买,VIP免费
不用注册会员、不用登陆账号,直接支付购买查看,客服QQ:1093451816,此外成为本站VIP可免费查看本内容。

权利要求

1.一种取向硅钢热轧钢带的板形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取向硅钢热轧钢带的工艺流程包括铸坯加热过程、轧制过程及层流冷却过程;其中轧制过程中:

1)采取取向硅钢与普钢交叉轧制的方式,每个工作辊换辊周期内,与取向硅钢配轧的普钢过渡料采用SPCC类普钢充当;

2)每个工作辊周期内,烫辊材的数量控制在8~13块,烫辊材的厚度为2.8~4.0mm,且厚度逐个减小,连续2块钢带厚度变化≤0.5mm;

3)普钢宽度-取向硅钢宽度≤200mm,普钢厚度-取向硅钢厚度≤1.0mm;相同宽度规格的配轧料块数≤12块,一个换辊周期内,配轧料具有2~3个不同的宽度规格;

4)除烫辊材外的普钢与取向硅钢采用大交叉轧制模式,即先轧制5~10块取向硅钢,再配轧5~10块配轧料;

5)单个工作辊周期内,轧制块数控制在60~80块;

所述轧制包括粗轧过程及精轧过程,粗轧过程包括粗轧除鳞、粗轧SP定宽机轧制、粗轧E1R1轧制、粗轧E2R2轧制;精轧过程包括精轧除鳞、精轧立辊轧制、精轧F1~F7轧制;

所述粗轧过程中,粗轧板坯横向温差控制在30℃以内,粗轧采取R1轧制1道次、R2轧制5道次的1+5轧制工艺,板坯总侧压量不超过45mm;控制粗轧中间坯楔形在0.2mm以下,中间坯中心线与轧制中心线偏移量不超过15mm,控制中间坯头部镰刀弯即头部中心线与轧制中心线偏移量不超过30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取向硅钢热轧钢带的板形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精轧F1~F7轧制过程中,F1穿带速度控制在0.7~1.2m/s,第一加速度控制在0.08~0.15m/s 2,F7抛钢速度控制在10.5~11.4m/s。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取向硅钢热轧钢带的板形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精轧F1~F7轧制过程中,各道次压下率为:F1~F3≥40%,20%≤F4~F6<40%,F7<20%。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取向硅钢热轧钢带的板形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精轧F1~F7轧制过程中,采用弯辊与PC轧机协调配合,前3架轧机的弯辊力在85~60T范围内逐架递减;F2~F4轧制时,PC轧机设定角度为0.6°~0.3°,逐架递减;后4架轧机的弯辊力设定在55~35T,且从大到小设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取向硅钢热轧钢带的板形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精轧F1~F7轧制过程中,轧机出侧温度FDT波动范围控制在±15℃之内。

说明书

一种取向硅钢热轧钢带的板形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轧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取向硅钢热轧钢带的板形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取向硅钢以其工艺路线长、技术含量高、工艺复杂、工艺窗口窄、过程控制严等特点,被誉为“钢铁产品中的工艺品”。

取向硅钢的轧制规格薄(一般厚度为1.8~2.3mm),轧制速度快,并且为保证轧线产能最大化,取向硅钢与普钢之间通常会进行交叉轧制。但是,不合理的交叉轧制工艺,直接影响了取向硅钢的轧制稳定性,使板形控制困难,造成钢带板型差,凸度、楔形超标严重;而不合理的轧制工艺,又会加重板形控制的困难;这些因素对取向硅钢的板形质量造成了很大影响,严重影响了取向硅钢后续的冷轧加工。

公开号为CN107488815A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中温取向硅钢热轧钢带及其制备方法”,热轧时中间坯厚度40mm,粗轧第一道次压下量>50mm,F1压下率≥50%,粗轧R2出口温度≥1110℃,精轧终轧温度950±15℃,卷取温度550±15℃。其没有涉及板形控制的具体方法,无法保证轧后板形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取向硅钢热轧钢带的板形控制方法,通过设定合理的交叉轧制工艺及取向硅钢热轧工艺,使取向硅钢的轧制稳定性大幅提高,取向硅钢带形控制良好,凸度控制在30~50μm之内,楔形控制在30μm之内,板形平坦度控制在25iu之内;从而为冷轧工序提供了优质原料。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取向硅钢热轧钢带的板形控制方法,所述取向硅钢热轧钢带的工艺流程包括铸坯加热过程、轧制过程及层流冷却过程;其中轧制过程中:

1)采取取向硅钢与普钢交叉轧制的方式,每个工作辊换辊周期内,与取向硅钢配轧的普钢过渡料采用SPCC类普钢充当;

2)每个工作辊周期内,烫辊材的数量控制在8~13块,烫辊材的厚度为2.8~4.0mm,且厚度逐个减小,连续2块钢带厚度变化≤0.5mm;

3)普钢宽度-取向硅钢宽度≤200mm,普钢厚度-取向硅钢厚度≤1.0mm;相同宽度规格的配轧料块数≤12块,一个换辊周期内,配轧料具有2~3个不同的宽度规格;

4)除烫辊材外的普钢与取向硅钢采用大交叉轧制模式,即先轧制5~10块取向硅钢,再配轧5~10块配轧料;

5)单个工作辊周期内,轧制块数控制在60~80块。

所述轧制包括粗轧过程及精轧过程,粗轧过程包括粗轧除鳞、粗轧SP定宽机轧制、粗轧E1R1轧制、粗轧E2R2轧制;精轧过程包括精轧除鳞、精轧立辊轧制、精轧F1~F7轧制。

所述粗轧过程中,粗轧板坯横向温差控制在30℃以内,粗轧采取R1轧制1道次、R2轧制5道次的1+5轧制工艺,板坯总侧压量不超过45mm;控制粗轧中间坯楔形在0.2mm以下,中间坯中心线与轧制中心线偏移量不超过15mm,控制中间坯头部镰刀弯即头部中心线与轧制中心线偏移量不超过30mm。

所述精轧F1~F7轧制过程中,F1穿带速度控制在0.7~1.2m/s,第一加速度控制在0.08~0.15m/s 2,F7抛钢速度控制在10.5~11.4m/s。

所述精轧F1~F7轧制过程中,各道次压下率为:F1~F3≥40%,20%≤F4~F6<40%,F7<20%。

所述精轧F1~F7轧制过程中,采用弯辊与PC轧机协调配合,前3架轧机的弯辊力在85~60T范围内逐架递减;F2~F4轧制时,PC轧机设定角度为0.6°~0.3°,逐架递减;后4架轧机的弯辊力设定在55~35T,且从大到小设定。

所述精轧F1~F7轧制过程中,轧机出侧温度FDT波动范围控制在±15℃之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设定合理的交叉轧制工艺及取向硅钢热轧工艺,使取向硅钢的轧制稳定性大幅提高,取向硅钢带形控制良好,凸度控制在30~50μm之内,楔形控制在30μm之内,板形平坦度控制在25iu之内;从而为冷轧工序提供了优质原料。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是一种取向硅钢热轧钢带的板形控制方法,所述取向硅钢热轧钢带的工艺流程包括铸坯加热过程、轧制过程及层流冷却过程;其中轧制过程中:

1)采取取向硅钢与普钢交叉轧制的方式,每个工作辊换辊周期内,与取向硅钢配轧的普钢过渡料采用SPCC类普钢充当;

2)每个工作辊周期内,烫辊材的数量控制在8~13块,烫辊材的厚度为2.8~4.0mm,且厚度逐个减小,连续2块钢带厚度变化≤0.5mm;

3)普钢宽度-取向硅钢宽度≤200mm,普钢厚度-取向硅钢厚度≤1.0mm;相同宽度规格的配轧料块数≤12块,一个换辊周期内,配轧料具有2~3个不同的宽度规格;

4)除烫辊材外的普钢与取向硅钢采用大交叉轧制模式,即先轧制5~10块取向硅钢,再配轧5~10块配轧料;

5)单个工作辊周期内,轧制块数控制在60~80块。

所述轧制包括粗轧过程及精轧过程,粗轧过程包括粗轧除鳞、粗轧SP定宽机轧制、粗轧E1R1轧制、粗轧E2R2轧制;精轧过程包括精轧除鳞、精轧立辊轧制、精轧F1~F7轧制。

所述粗轧过程中,粗轧板坯横向温差控制在30℃以内,粗轧采取R1轧制1道次、R2轧制5道次的1+5轧制工艺,板坯总侧压量不超过45mm;控制粗轧中间坯楔形在0.2mm以下,中间坯中心线与轧制中心线偏移量不超过15mm,控制中间坯头部镰刀弯即头部中心线与轧制中心线偏移量不超过30mm。

所述精轧F1~F7轧制过程中,F1穿带速度控制在0.7~1.2m/s,第一加速度控制在0.08~0.15m/s 2,F7抛钢速度控制在10.5~11.4m/s。

所述精轧F1~F7轧制过程中,各道次压下率为:F1~F3≥40%,20%≤F4~F6<40%,F7<20%。

所述精轧F1~F7轧制过程中,采用弯辊与PC轧机协调配合,前3架轧机的弯辊力在85~60T范围内逐架递减;F2~F4轧制时,PC轧机设定角度为0.6°~0.3°,逐架递减;后4架轧机的弯辊力设定在55~35T,且从大到小设定。

所述精轧F1~F7轧制过程中,轧机出侧温度FDT波动范围控制在±15℃之内。

本发明所述一种取向硅钢热轧钢带的板形控制方法设计原理如下:

1、取向硅钢与普钢交叉轧制工艺;

1)取向硅钢与普钢采取交叉轧制的方式,每个工作辊换辊周期内,与取向硅钢配轧的普钢过渡料采用SPCC类普钢充当,此类钢材高温下轧制负荷与取向硅钢相近,有利于数学模型设定及学习,从而提高控制精确度。

2)每个工作辊周期内,烫辊材的数量控制在8~13块,烫辊材的厚度为2.8~4.0mm,且厚度逐个减小,连续2块钢带厚度允许的变化≤0.5mm,使轧辊达到稳定的热凸度,为取向硅钢轧制稳定提供良好的条件。

3)普钢配轧料规格:为保证取向硅钢与普钢配轧稳定,控制普钢宽度-取向硅钢宽度≤200mm,普钢厚度-取向硅钢厚度≤1.0mm;配轧料中,避免同宽度规格块数超过12块,一个换辊周期内配轧料要排2~3个不同的宽度规格,避免同宽轧制公里数过长加速轧辊磨损,影响取向硅钢板形控制。

4)为保证轧制稳定性,普钢(除烫辊材外)与取向硅钢采取大交叉轧制模式,即先轧制5~10块取向硅钢,再配轧5~10块配轧料。

5)单个工作辊周期轧制块数控制在60~80块钢。

2、取向硅钢热轧工艺;

1)为了向精轧提供优良的中间坯,粗轧板坯的横向温差控制在30℃以内;粗轧采取R1轧制1道次、R2轧制5道次的轧制的1+5轧制工艺,板坯总侧压量不超过45mm;轧制前对立辊、侧导板进行重新标定,动态控制辊缝偏差,从而控制粗轧中间坯楔形在0.2mm以下,中间坯中心线与轧制中心线偏移量不超过15mm,控制中间坯头部镰刀弯即头部中心线与轧制中心线偏移量不超过30mm。

2)合理的精轧轧制速度即有利于保证温度,又有利于轧制稳定性。保证合适的穿带速度及抛钢速度,使轧件在精轧穿带、抛钢过程中的头、尾板形易于调整,有利于提高轧制稳定性及带钢整体板形的控制。本发明中,F1穿带速度控制在0.7~1.2m/s,第一加速度控制在0.08~0.15m/s 2,F7抛钢速度控制在10.5~11.4m/s。

3)优化负荷分配,上游机架采用大压下量,下游机架采用小压下量,从而提高轧制稳定性,进而保证板形控制的稳定性。本发明中,各道次压下率为:F1~F3≥40%,20%≤F4~F6<40%,F7<20%。

4)为保证钢带板形,采用弯辊与PC轧机协调配合。前三架轧机的出口厚度较厚,弯辊力可设定稍大些,在85~60T范围内,逐架递减。F2~F4的PC轧机设定角度在0.6~0.3°,逐架递减。后四架轧机为了保证轧制的稳定性,弯辊力设定在55~35T,由大到小设定。

5)取向硅钢对温度特别敏感,变形抗力随温度的波动变化大,会影响板形的控制,所以需要轧机出侧温度FDT稳定,限定其波动范围在±15℃之内。

以下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下述实施例中所用方法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取向硅钢热轧后钢带规格为2.3×1050mm。

配轧料为St12,烫辊材10块;单个工作辊周期内,取向硅钢30块,交叉配轧料30块,取向硅钢与配轧料采取5:5大交叉轧制。

配轧料包括:3.0×1240mm规格10块,2.75×1150mm规格10块,2.5×1100规格10块。

粗轧板坯横向温差19℃,粗轧R1、R2采用1+5轧制工艺,板坯侧压量45mm,楔形0.19mm,中间坯中心线与轧制中心线偏移量为5mm,头部中心线与轧制中心线偏移量为23mm。

精轧时,F1穿带速度为0.8m/s,第一加速度为0.10m/s 2,F7抛钢速度控制在10.6m/s,F1~F7道次压下率分别为51%,47%,42%,38%,26%,24%,12%;F1~F7弯辊力设定分别为85t、80t、68t、55t、50t、47t、43t,PC轧机F2~F4 PC角设定分别为0.55°、0.46°、0.40°;轧机出侧温度FDT波动控制在±13℃内。

轧后钢带的凸度为31μm,楔形为9μm,板形平坦度为17iu。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取向硅钢热轧后钢带规格为2.0×1060mm。

配轧料为SPCC,烫辊材13块;单个工作辊周期内,取向硅钢28块,交叉配轧料28块,取向硅钢与配轧料采取7:7大交叉轧制。

配轧料包括:2.8×1230mm规格10块,2.5×1180mm规格10块,2.25×1080规格8块。

粗轧板坯横向温差29℃,粗轧R1、R2采用1+5轧制工艺,板坯侧压量35mm,楔形0.15mm,中间坯中心线与轧制中心线偏移量为13mm,头部中心线与轧制中心线偏移量为25mm。

精轧时,F1穿带速度为1.0m/s,第一加速度为0.11m/s 2,F7抛钢速度控制在11.0m/s;F1~F7道次压下率分别为48%,43%,40%,35%,28%,24%,10%;F1~F7弯辊力设定分别为80t、75t、62t、53t、48t、45t、39t,PC轧机F2~F4 PC角设定分别为0.57°、0.45°、0.38°,轧机出侧温度FDT波动控制在±10℃内。

轧后钢带的凸度为49μm,楔形为18μm,板形平坦度为24iu。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中,取向硅钢热轧后钢带规格为1.8×1010mm。

配轧料为DC01,烫辊材12块;单个工作辊周期内,取向硅钢24块,交叉配轧料28块,取向硅钢与配轧料采取6:7大交叉轧制。

配轧料包括:2.7×1200mm规格9块,2.5×1130mm规格12块,2.5×1100规格7块。

精轧板坯横向温差13℃,粗轧R1、R2采用1+5轧制工艺,板坯侧压量40mm,楔形0.08mm,中间坯中心线与轧制中心线偏移量为8mm,头部中心线与轧制中心线偏移量为15mm。

精轧时,F1穿带速度为1.2m/s,第一加速度为0.15m/s 2,F7抛钢速度控制在11.4m/s;F1~F7道次压下率分别为47%,44%,41%,34%,27%,24%,9%,F1~F7弯辊力设定分别为80t、73t、63t、50t、48t、45t、42t,PC轧机F2~F4 PC角设定分别为0.50°、0.43°、0.35°,轧机出侧温度FDT波动控制在±9℃内。

轧后钢带凸度为41μm,楔形为29μm,板形平坦度为17iu。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中,取向硅钢热轧后钢带规格为2.3×1100mm。

配轧料为St12和SPCC,烫辊材8块;单个工作辊周期内,取向硅钢30块,交叉配轧料30块,取向硅钢与配轧料采取10:10大交叉轧制。

配轧料包括:3.2×1250mm规格10块,2.75×1180mm规格10块,2.3×1150规格10块。

粗轧板坯横向温差15℃,粗轧R1、R2采用1+5轧制工艺,板坯侧压量为38mm,楔形为0.15mm,中间坯中心线与轧制中心线偏移量为3mm,头部中心线与轧制中心线偏移量为10mm。

精轧时,F1穿带速度为0.9m/s,第一加速度为0.09m/s 2,F7抛钢速度控制在10.5m/s;F1~F7道次压下率分别为50%,45%,41%,36%,26%,22%,11%,F1~F7弯辊力设定分别为85t、81t、63t、54t、48t、46t、44t,PC轧机F2~F4 PC角设定分别为0.60°、0.42°、0.31°,轧机出侧温度FDT波动控制在±15℃内。

轧后钢带的凸度为37μm,楔形为21μm,板形平坦度为13iu。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原文链接:http://1guigang.com/down/patent/45223.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0
广告位招租

站点公告

网站试运行,请大家关注本站公众号,多提宝贵意见!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