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为了达到节能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全球都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取向硅钢生产工艺上,取向硅钢(GO)低铁损(W17/50=0.75 W/kg)是适应当前市场的要求的,通过提高硅的质量分数、改进精轧技术的方法生产低铁损、超薄硅钢片。而Hi-B钢只占全球取向硅钢产量的20%,就是这占极小比率的Hi-B钢为变压器低噪音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近年来美、日等国也致力于开发和生产高磁感、低铁损、磁致伸缩小、表面质量好冷轧取向硅钢,技术日趋完善。要生产高性能的变压器,就要快速开发出最好的高磁感、低铁损的材料。下文介绍了生产取向硅钢(GO)传统方法(内在抑制剂)即阿姆科(Armco)法、新日铁法和川崎法、以及开发的新方法(获得抑制剂)。
1、高磁感取向硅钢(HGO)
1968年由日本新日铁公司开发的低铁损、高磁感取向硅钢片(HGO),1973年命名为取向Hi-B钢,川崎成功地开发了高磁性取向硅钢(RG-H),随后阿姆科钢公司又开发了晶粒取向硅钢生产技术,见表1。
表1:晶粒取向硅钢生产方法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生产方法 |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生产工艺 |
阿姆科法(CGO) | 炼钢(Mn,S或Se)→热轧(板坯再加热T>1300℃)→常化退火→一次冷轧→中间退火→二次冷轧(减薄50%)→脱碳→最终退火→热平整,涂层 |
新日铁法(Hi-B) | 炼钢(Al,N,Mn,S,Sn)→热轧(板坯再加热T>1300℃)→高温退火→高速冷轧(减薄87%)→脱碳→最终退火→热平整,涂层 |
川崎法(RG-H) | 炼钢(Mn,Se或S,Sb)→热轧(板坯再加热T>1300℃)→常化退火→一次冷轧→中间退火→二次冷轧(减薄65%)→脱碳→最终退火→热平整,涂层 |
表1中3种方法的抑制剂是在炼钢和热轧过程形成的,都需要将热轧板坯再加热至大于1300℃,所以将这种已经存在热轧钢带中的抑制剂称为内在的抑制剂。
生产取向Hi-B钢的工艺与其他2种工艺有着明显的区别,用AlN作为抑制剂生产Hi-B钢的工艺,在高速冷轧过程中可以减薄85%以上。另外,用MnS或MnSe作为主要抑制剂生产Hi-B钢、RG-H和CGO的工艺,通过低速二次冷轧过程可减薄50%~65%,然后进行一次再结晶和二次再结晶(织构{110}〈001〉)。而用AlN作为主要抑制剂时,必须要保证一次结晶织构经过冷轧减薄87 %并且在高温加热情况下保持其较强的抑制力,从而得出该Hi-B钢生产工艺是生产高磁性硅钢的最佳方法。
2、用获得抑制剂工艺生产新产品的可能性
国外对用不均匀的氮化法生产Hi-B钢进行了大量的研发工作,目前正在进行均匀的氮化法Hi-B钢生产线的研究。用获得抑制剂法生产低铁损Hi-B钢和CGO产品,生产传统Hi-B钢一次冷轧最终厚度0.27~0.35 mm同时也可以生产0.18~0.5 mm厚新型的Hi-B钢产品。新型的Hi-B钢产品与CGO产品的铁损值是相同的,而新型Hi-B钢产品的厚度比CGO产品大0.1mm。实际上新型的Hi-B钢产品的B8值比CGO产品高,所以,用新型的Hi-B钢生产的变压器具有节能效果。
3、用获得抑制剂法的特征
用获得抑制剂法具有3个特征:
- (1)生产超宽Hi-B钢产品只经过一次冷轧;
- (2)获得抑制剂强度比内在抑制剂强度更高,从而稳定二次再结晶;
- (3)降低了再加热温度,温度为1 150℃。
将来要力争利用新型的Hi-B钢生产工艺的优势来改善整个电机的性能。关于变压器发展趋势,希望能开发出具有高张力绝缘涂层、高叠装系数既容易剪切的新型无玻璃膜Hi-B钢产品。
TNC编辑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