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薄带铸轧法制备冷轧硅钢薄带
3.1、薄带铸轧法制备冷轧无取向硅钢薄带
1987年,日本人首先提出双辊快淬法制成约2mm厚薄铸带并直接冷轧。2mm厚薄铸带由于晶粒大(大于0.05mm),钢中含Si在反复弯曲时难发生交叉滑移,并且由于冷却快产生很大热应力,铸带中缺陷多,韧性低,很脆。
双辊法快淬3%Si钢(Ts=1475℃)成1.05-1.20mm薄板,薄板晶粒直径大于0.05mm,酸洗后经大于50%压下率冷轧到0.5mm厚,经1100℃×30s退火。证明冷轧时获得强的(100)(001)织构,纵横向B5000高,L/C=1.02-1.03,B5000(L)=1.74T,B5000(C)=1.70T;大于75%-85%冷轧时为强的(100)(013)(80%冷轧)和(100)(025)(85%冷轧)织构,BS,5000较低,B5000(L)为169-171T,B5000(C)为167-169T,但L/C=1.01,适合用作电机;如果快淬后经高于1000℃卷取,由于更容易发生交叉滑移,内部缺陷少,韧性明显提高。如果钢水从冷却辊脱离前就完全凝固,即脱离前加784~980MPa压力减薄,铸带缺陷少和晶粒细化,也改善韧性。钢水离开冷却辊后从1200℃以小于30℃/s冷却到600℃,晶粒大且均匀,而且使MnS、Fe3C等析出物粗化,冷轧和退火后晶粒大且均匀。如果薄铸板凝固后先以大于15%-20%的压下率热轧和1100-1200℃终轧,反复弯曲数明显提高(14-18次),韧性好和厚度偏差小。
双辊快淬法一般都在空气下进行,这在冷却辊与钢水之间存在有几微米厚的气膜层,导热不好。如果在氮气保护下快淬,钢水表面吸附氮气而使钢水热传导率降低,柱状晶组织发展良好,成品磁性提高。如果在氢气或者氦气保护下快淬,热传动率增高,铸带为等轴晶,磁性低。
1993年,熊野知二、久保田猛、小管健司等采用双辊法,将3%Si-0.25%Al钢水快淬成0.56-0.62mm薄板,发展强的{100}<UVW>柱状晶,酸洗后,经小于40%压下率冷轧到0.50mm,由于原柱状晶可作为晶核,1050℃X30s退火后形成完善的{100}<UVW>织构,B5000明显增高,全周B5000=1.74T,P1.5/50=2.4-2.6W/kg,与5OA270牌号相当。此法对Si+2Al≤2.5有相变的钢也适用。如果经大于40%冷轧和退火,{110}<001>和{111}<112>强,{100}<uvw>减弱,全周方向磁性较低。
3.15%Si+0.9%Al钢水经双辊法(辊径Ф300mm)快淬成1.5-2.0mm厚板。钢水与冷却辊接触时间约0.3s,凝固后从1200℃以12-30℃/s速度冷到600℃并卷取或经上述工艺热轧并卷取,冷轧到0.35mm厚和1000℃X30s退火,P1.5/50=2.44-2.54w.kg,B5000=1.67-l.68T,与50A290牌号相当。
1995年,采用快淬法,铸成约2mm厚带卷取后,在Ar3+50℃到Ar1-50℃之间的平均冷速小于50℃/s,晶粒粗大且均匀,碳化物充分析出并聚集。然后直接冷轧到0.5mm厚退火。不大于0.5%Si钢P1.5/50小于5W/kg,B5000=1.80T,比传统热轧和常化工艺的P1.5/50约低1W/kg,B5000约高0.04T。一般薄铸带都经大于40%压下率冷轧和退火,由于柱状晶破坏程度大,{111}<112>和{110}<001>组分加强。如果快淬成0.56-0.70mm薄铸带,并使板厚中心区凝固速度大于10℃/S,发展完善的柱状晶,再经5%-40%压下率冷轧和退火,{100}<UVW>强度大2.3倍以上,0.5mm厚0.3%Si钢B5000=1.845T,P1.5/50=4.76W/kg;1.14%Si钢B5000=1.835T,P1.5/50=4.2W/kg,全周磁性好(全周B5000>1.70T)。因为冷轧压下率小,{100}<UVW>柱状晶粒难以受到加工应变,仍然保留在冷轧织构中,以后再结晶和晶粒长大仍然保留。为保证大于10℃/S凝固速度,提高钢水过热度△T,即提高浇铸温度和在凝固区快速降温(如采用高传导率冷却辊、用水强制冷却等),并且凝固后急冷。钢中加4%-13%Cr可提高耐蚀性,用作耐蚀电机和电磁开关。
2004-2007年,新日铁将3%Si+1%Al钢快淬时控制钢水过热度高于70℃,形成完善的{100}<uvw>,经70%-85%压下率冷轧到0.35mm厚,1075℃x30s退火后无边裂,B5000(L)=1.74T,B5000(C)=1.72T,P1.5/50(L+C)=2W/kg,达35A210最高牌号,如果经15%-40%压下率冷轧至0.5-0.6mm厚带,{100}强度大于4倍,全周磁性好,B5000=1.69T,P1.5/50=1.98W/kG。如果钢中加REM、Cu、Sb、Sn等并在Ar、He气体保护下快淬,使REM3O2S、AIN复合析出和TiN、AIN复合析出,P1.5/50明显降低。加Sn防止表层渗氮,P1.5/50更低。0.35mm厚3%Si-1.4%Al-(30-85)X10-6REM钢在70%H2-N2中1075℃X30s退火后,B5000=1.725T,P1.5/50=1.9W/kg。如果不加REM,在N2下快淬时AIN粗大可达几微米和不大于100nm细小(Mn,Cu)S(在Ar和He气氛下快淬也如此),但由于快淬后钢中存在有固溶硫,以后退火时又析出小于100nm细小(Mn,Cu)S。
1996年美国InLand钢公司提出2%-3%Si钢快淬成不大于0.5mm厚带经0.5%-1%平整压下和500-650℃消除应力退火但不发生再结晶,{100}<uvw>柱状晶不被破坏,磁性好。
2006年美国AK公司提出2%-3%Si钢快淬成2-2.5mm厚带,从高于1250℃以大于25℃/s速度二次冷却到低于900℃,高于680℃卷取,钢带在不高于1100℃热轧到成品厚度,压下率30%-75%,80℃X1h罩式退火或者950-1050℃连续炉退火,也可再经小于25%压下率冷轧和退火,磁性好,钢中可加0.15%-2%Cr提高电阻率和韧性。
1999年,韩国浦项提出2%-3%Si钢快淬成0.3-0.5mm薄带,经冷轧和退火后板形好,厚度均匀,表面光滑,{100}组分强,磁性高。
德国MPI采用铸辊直径为150mm,辊身长度为60mm,厚度为0.5-2.0mm,硅含量高达6.0%的高硅薄带,研究了工艺参数对铸带组织结构和质量的影响;Thyseen采用辊径Ф500mm,辊身长度300mm的铸机,对含硅量分别为2.0%、3.2%、5.0%的硅钢进行了试验研究,铸带厚0.3-3.0mm,铸带坯可冷轧到0.12mm,经过特殊处理后,显示极低的铁损和极好的磁化性能.
3.2、薄带铸轧法制备取向硅钢薄带
为了省掉高温加热和热轧工序以及生产不小于0.3mm厚的带,新日角按ALN+MnS方案的成分,采用双辊快淬法制成1-4mm厚的薄铸坯。冷却辊直径Ф300mm,辊周速为400-550mm/s,钢水与冷却辊接触时间约0.3s。调整冷却条件(冷却辊压力和二次冷却速度)以控制铸坯厚度,辊子压力控制在490MPa以上。铸坯厚度方向中心区冷却速度大于50℃/s,快速凝固后,在1300-1000℃之间的冷却速度(二次冷却速度)大于10℃/s时,产生再结晶晶粒,为混乱位向的铸态组织,并获得细小MnS和AIN析出质点。铸坯在高温常化后经一次或二次冷轧法都可使二次再结晶完善和Bs提高。因为快淬薄铸坯中,(110)「001]晶粒少,采用一次大压下率冷轧法,0.22mm和0.3mm厚带的B800=1.92-1.94T。如果经强水冷却只能采用二次冷轧法,B800≈1.88T。如果薄铸坯的两个表面先经刚体小球(直径为薄铸坯厚度的0.2-2倍)喷丸处理或高速气流处理和700-1250℃退火(如700℃x25min或1250℃X10s),使表面形成细小再结晶晶粒层并形成部分(110)[001]晶粒,成品二次晶粒小,取向度提高,P1.7/50比通用的Hi-B工艺低5%以上,而且提高冷轧加工性。薄铸坯凝固后以大于10℃/s冷却时,MnS和AIN尺寸较大(0.1~1.0μm),而且薄铸坯中位错密度较低,晶粒也较大,析出位置明显减少,抑制力较弱;这对制造不大于0.15mm厚带很不利。如果钢中加0.04%-0.10%Nb,提高抑制力,2mm厚铸坯一次冷轧到0.15mm厚带时,B800=1.91-1.93T。在MgO中加硫化物或氮化物也可加强抑制力。按一次或二次冷轧法制成的0.1mm厚AIN+MnS+Cu+Sn方案的P1.7/50=0.76W/kg,0.O5mm厚板的P1.7/50=0.71-0.74W/kg,B800=1.92T。
研究AIN+MnS+Sn方案的3mm厚铸坯(A号)和通用的2.3mm厚热轧板(B号),经1130℃常化后的冷轧压下率的影响证明,A号铸坯经92.7%压下率冷轧时,二次再结晶还未完善,B800很低。压下率大于92.7%时(95%-96%),二次再结晶完善,B800高;B号热轧板经90%压下率冷轧时,二次再结晶完善,随压下率继续增高,(110)[001)位向变坏,B800降低。A号铸坯在冷轧前为混乱织构,但经95%-96%压下率冷轧和脱碳退火后,∑9重位位向密度Ic增高,从而获得高取向二次再结晶组织。压下率为92.7%冷轧时,Ic低,所以二次再结晶不完善。B号热轧板在原表层就存在强的(110)[001)组分,所以经90.4%冷轧和脱碳退火后IC高。
在AIN+MnS+Sn(或再加Cu或Sb)方案的成分中,将碳含量提高到0.065%-0.12%,控制Als(%)={(27/14)XN(%)+0.0035}-{(27/14)XN(%)+0.01},钢水快淬成0.5-3mm厚的薄铸坯,浇铸后以100℃/s速度从1250℃冷到500℃,使AIN中N=0.001%-0.0012%,1100℃常化后以约35℃/s速度冷到200℃以下,一次冷轧到0.17mm厚板的P1.5/50=0.54-0.55W/kg,B800=1.93-1.94T。加铜或锑时,P1.5/50=1.51-0.53W/kg,激光照射后P1.5/50=0.41-0.43W/kg。加0.35%-2%Ni时,激光照射后P1.5/50=0.36-0.41W/kg。平均二次晶粒尺寸为11-50mm,B800=1.95T。
浇铸温度高,薄铸坯中{100}<UVW>柱状晶增多,几乎没有(110)[001]晶粒。因此控制浇铸温度与凝固温度的温度差,即过热度△T<+50℃,柱状晶减少,晶粒位向是混乱的。在N2+Ar气氛中浇铸可保证成分,特别是氮含量稳定。凝固后从MnS固溶区(δ相区)温度快速冷却至(δ+γ)两相区。如从1300℃以大于100℃/s二次冷却速度冷至900℃,使γ相细小均匀分布并在δ相晶粒中析出10nm数量级的细小MnS。为阻止γ相晶粒长大和析出粗大AIN,再以大于5℃/s冷却速度冷到700℃。此时薄铸坯晶粒小于100μm,(110)[001]晶粒数量增多,常化、冷轧和退火后B800高。钢中Als含量高,铸坯晶粒细小,因为在凝固期通过铝的润湿性使凝固核增多。从1400-800℃之间的冷却速度V与Als含量有关,即V≥[400-0.2W/(Als)]/1.8。V与Als高,晶粒细小。薄铸坯中晶粒尺寸比一般热轧板中晶粒约大10倍,并且热应力大,韧性较低,因此应在快淬后高于1000℃时卷取,凝固后冷却到700-1100℃之间经不大于45%压下率热轧,并且压下率R(%)=5+15/400(1100-T)(T为热轧开始温度,℃)。弯曲数明显提高。薄铸坯晶粒大也使MnS析出不均匀。如果凝固后以约50℃/s速度冷至1200℃,并在约1100℃停留约10s后再经20%-40%热轧,MnS析出均匀,同时析出细小AIN,这可省去常化处理。薄铸坯冷轧时易产生裂纹,除去本身韧性较低外,与二次冷却过程中形成的粗大Fe3C也有关系。以大于10℃/s速度冷却,并在100-400℃冷却过程中经15%-50%压下率温轧成1-3mm厚板,可阻止析出粗大Fe3C,弯曲数提高。在钢包或中间罐中加不易分解的CoO或NIO,Co或Ni加入量相当于100-700g/t,作为晶核可细化晶粒。常化后经大于80%(最好大于90%)压下率冷轧,B800高。
AIN+Mns方案中加0.005%-0.025%Bi,双辊法浇铸2.3mm厚坯,常化和一次冷轧法制成的0.3mm厚成品B800=1.94-1.97T,二次冷轧法制成的成品B800=1.92-1.93T。AIN+渗N方案,2.3mm薄铸坯经550-650℃卷取,常化和大于85%压下率一次冷轧法,冷轧温度约200℃,B800=1.94T,0.3mm板P1.7/50=0.91W/kg,0.23mm板P1.7/50=0.8W/kg。也可先在500-1100%经小于45%压下率热轧。
美国AK公司也提出,首先以不小于10℃/S速度冷却到1150-1250℃,再以75-100℃/S速度快冷到不低于950℃,不低于800℃卷取,目的是控制MnS析出尺寸。凝固的钢带进入密闭室中通N2或Ar气使表面氧化减到最低。通过水流速、喷嘴数量和形状、喷射角以及冷却区长度控制喷水速度为125-400L/min,可保证上述冷速。喷水温度为25℃,喷水时间为4-9s。2.5mm厚×80mm宽的铸坯带无裂纹。MnS方案0.27mm厚度成品B800=1.85-1.87T。如果浇铸3mm厚带在不氧化气氛中加热到约1050℃x≥10min,经一道热轧到2mm厚,使表层1/4地区充分再结晶也可。
意大利Terni公司提出AIN+渗N方案,控制好冷速,不低于750℃卷取,以后900℃渗N处理,0.3mm厚板B800=1.94T。AIN+MnS或AIN+渗N方案,在快淬与卷取之间在线经1100-1200℃大于20%压下率热轧后再低于600℃卷取,组织和织构更均匀,并析出细小的AIN和MnS,磁性好。
3.3、影响薄带铸轧制备硅钢薄带的主要工艺因素
急冷快淬和薄带铸轧都属于超快冷却的近终成形制造技术,只是急冷快淬的冷却速度更快、带材更薄,因此影响薄带铸轧硅钢带性能的主要工艺因素相近,即:冷却辊表面的材质及冷却速度、冷却辊转速、钢水的温度及液面高度、结晶点与吻合口的高度、布流口形状、铸带厚度及二次冷却速度等。冷却辊表面加工成纹理状、提高冷却水的出口入口温度都可以提高冷却效果,提高表面质量;与铬错铜相比,被钻铜的强度高、导热性更好,表面纹理承受高温钢水的热冲击能力强。
薄铸坯晶粒大,而且由于钢水急冷(钢水与冷却辊接触时间为0.3s)收缩率大和二次冷却产生大的热应力,使铸坯中缺陷增多,这都造成薄铸坯脆化。如果延长钢水与冷却辊接触时间(如0.5s),在铸坯脱离冷却辊前就已凝固,然后立即经冷却辊压下减薄,这使铸坯内部缺陷明显减少和晶粒细化,韧性提高(即弯曲数提高)。如果在双辊与钢水接触时在Ar气下进行,由于Ar热导率高,钢水冷却更快,铸坯为混乱位向的细小等轴晶组织,成品磁性好。如果采用N2其热导率虽与Ar相近,但钢水表面吸收少量N而使热传率降低,铸坯为柱状晶组织,磁性差。
4、结论
尽管高硅钢片的脆性问题依旧存在,但采用近终成形的快速凝固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高硅钢片的应用范围也在逐步扩大。在能源日益紧张的今天,节能减排、绿色制造已成为钢铁及功能材料发展的主旋律;近终成形制备硅钢片正是最简单、经济、有效的制备工艺之一,其产业化必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收稿时间:2012年
原文链接:http://1guigang.com/news/1143.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