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慢的步伐不是跬步,而是徘徊;最快的脚步不是冲刺,而是坚持。工业城市的绿色转型是一场马拉松,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系统变革与创新突破。
时间回拨到2020年9月,中国对世界作出的“双碳”承诺掷地有声。五年来,这场关乎人类未来的绿色革命在中华大地上蓬勃展开。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制造业最发达的省份之一,浙江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时代变革。让我们以工业城市转型为窗口,看浙江如何迎答“时代三问”。
一问转型之变——烟囱倒下后,何以论英雄?
“和丰纱厂锭子响,太丰面粉灰尘扬,永耀发电灯笼亮,通利源榨油放炮仗,‘三支半烟囱’可怜相……”这首民谣中的“三支半烟囱”,曾是宁波工业的全部家当,也透印着浙江工业的瘦弱身板。
浙江的工业发展是一条典型的“内源式”道路。它自上世纪50年代孱弱起步,经历了改革开放时期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并在90年代初确立了民营经济的主体地位。
彼时,温州模式、宁波模式、义乌模式等各具特色的区域工业模式蓬勃发展,各类工厂与热电厂伴随着干事创业的热情,遍野之江大地。富春江边,曾有三根120米高的烟囱一字排开,被当地人称为“三支清香”,供奉着经济增长的神坛……烟囱曾是浙江工业化的骄傲象征,在看重工业规模、产能、实物产量的“规模导向”下,烟囱林立一度被视为经济繁荣的标志。
工业发展就如钻井取油,到了一定深度就要换种钻头。到了21世纪初,以民营经济、块状经济为特色的粗犷工业发展模式给环境带来了巨大而直接的压力——江河失色、雾霾锁城、垃圾围村,“江南水乡”的生态底色面临严峻考验。
“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21世纪初至2010年期间,浙江工业便逐渐打破“坛坛罐罐”,开始强调绿色发展。
“规模论英雄”“亩产论英雄”“亩均论英雄”……忆往昔,英雄何其多。浙江工业城市的转型并非缘起“双碳”,但“双碳”目标的提出为工业发展划定了清晰的时间表和总量目标,也倒逼浙江工业评价体系发生根本性转向。而与“烟囱”一同倒下的,除传统工业模式,还有其所根植的土壤——高碳能源系统。
“双碳”目标旨在构建一个全新的绿色低碳能源系统,要求能源结构从化石燃料为主转向风、光、核、水等非化石能源为主,这必然要求工业用能方式与之匹配。因此,工业必须转型,变得更高效、更灵活、更智能,才能适应并支撑新型能源系统的运行。工业转型成为了实现“双碳”目标的“主战场”和“核心引擎”,最大的减排潜力、最重要的技术创新都发生在这里。没有工业的绿色转型,能源的绿色转型将失去意义和落脚点。
于是,在这五年的“双碳”时间里,浙江找到了一套更具绿色内涵的评价体系——“能效论英雄”。浙江能以全国5.7%的能源消耗总量,创造全国6.7%的GDP,其背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节能技术改造、能源精细管理,在降碳的同时实现降本增效,绿色低碳成为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刻度。
截至2025年6月底,浙江省内电源总装机突破1.65亿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8567万千瓦,占比突破50%,光伏超越煤电成为浙江第一大电源。
新评价体系的重构深刻反映了发展理念的转变,当人们开始深入追问“一度电能创造多少绿”,“烟囱”也悄然定格为绿色转型的历史画面。
二问步履之变——峰回路转,花明何处?
但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即使是绿色转型的“优等生”,浙江工业城市也曾在此过程中四顾而难落足。
把视线聚焦一些,用两位各行其道却殊途同归的“课代表”来讲述路径的故事——宁波和绍兴在浙江的工业版图中,扮演着截然不同但都至关重要的角色。
2020年9月至2021年底,宁波主要着眼于“1+N+X”的顶层设计与体系构建,工业方案作为“N”中的一环,在总体要求下进行细化出台;而以纺织、化工等传统产业为主导的绍兴,则在此期间出台了《绍兴市全域能效综合创新行动方案》,着手淘汰落后产能,为后续城市工业“腾笼换鸟”打下基础。
具体路径虽不一,但其转型总体目标通以“产业结构与用能结构优化取得积极进展”起笔。这二者正是工业城市“强身健体”和“吐故纳新”的根本:如果城市经济一直依赖高耗能、高排放、低附加值的传统重化工业,就像一个人的血液“高血脂、高血糖”,机体不可能健康。产业结构和用能结构的“含绿量”和“含新量”成了不同工业底色城市的共同选择。
那么,它们都是怎么做的呢?
去年,宁波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总数达到104家,第二产业用电量达823.22亿千瓦时,占宁波全社会用电量比重高达71.14%。
但当走进这座城市,映入眼帘的却是蓝天下转动的风电叶片、屋顶成片的光伏板以及马路上电动集卡无声穿梭。全国首个“百冠之城”与全国分布式光伏第一城的头衔落在了同一座城市的身上,当“制造基因”遇上“双碳时代”,“钢铁丛林”与“绿色设备”在此成为鲜明对比。
为实现工业领域的低碳转型,宁波在推动城市新能源化转型的路上越走越深。归结其做法大概有以下这些:系统性引导城市能源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绿电码头、海上风电集群、氢电耦合直流微网等清洁能源项目加速建设;挖掘工业企业节能增效潜能,为高能耗企业提供分布式光伏+储能建设、空压机改造等综合能源改造服务;建设宁波市能源大数据管理中心,推广应用虚拟电厂、电碳表等设备、产品、技术平台,数智引领工业企业系统性减碳;指导工业企业开展碳排放管理,引导企业主动寻求绿色发展。
与宁波是面向全球的“单项冠军”与集群高地不同,绍兴则更专注于传统产业转型,走的是“价值升级”路线。在新的评价体系下,绍兴开展针对传统产业的大规模跨域整合、腾笼换鸟,即把存在“两高一低”问题的传统产业搬迁集中、综合治理,同时腾退出的上万亩土地用于发展芯片、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高效益的新兴产业。
曾被称为“印染之乡”的绍兴,却为转型开展了“史上最严”的印染行业整治,近百家印染企业被予以停产整治,许多小而散的企业则搬迁至柯桥区蓝印时尚小镇。集群发展的成果却是喜闻乐见的,公开数据显示,越城五大印染组团在新园区全面投产后,生产效率平均提高了25%,能耗却降低了20%。
腾笼换鸟,腾出的不仅是土地空间,更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新赛道。绍兴以“地等项目”的魄力,精准绘制产业地图,推动产业格局从“三缸”(染缸、酱缸、酒缸)向“三片”(药片、芯片、刀片电池)的跃迁。
无论是宁波的系统化推进还是绍兴的场景化突破,工业城市的绿色转型没有标准答案,但有着共同的方向——数字化与低碳化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有机结合,这也是从追求规模速度转向追求质量效益的必然趋势。
三问未来之变——如何平衡阵痛与新生?
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产业结构、不同的工业基因,面对转型过程中的阵痛,浙江工业城市走向“双碳”目标的方式或有差异,但根本目的都是平衡短期压力与长期发展。
浙江工业城市的转型不是简单的产业淘汰,而是产业形态重生、能源结构重构、聚焦传统产业升级。业内认为,五年来,浙江工业转型最宝贵的经验,正是找到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点,实现了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双碳”目标提出五周年之际,浙江工业城市转型的答卷是亮眼的。宁波和绍兴的转型实践,是浙江工业发展历程中的典型样本。它们印证了浙江工业经济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低小散”走向“高精尖”,从追求规模速度转向追求质量效益的必然趋势。
除了政策牵引,工业企业追求智慧低碳,也有强烈的内生动力。在浙江迎丰科技的5G工厂里,“织造印染产业大脑”构建的“数字孪生工厂”正在实时模拟、优化生产全过程,提升产业质效。
宁波爱柯迪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经理梁晖说:“去年我们向全球市场供应了超过5亿件产品。尤其是欧洲客户,对产品的绿色属性要求很高,有些甚至提出了绿电的占比要求。”欧美市场日益抬头的碳壁垒,也促使企业从被动合规到主动布局。
它们证明了,实现“双碳”目标并非要抛弃传统产业,而是要通过技术创新、数字赋能、循环经济、结构优化和精准治理,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并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条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的路径,为浙江乃至全国许多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地区和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转型范式。
浙江的实践揭示:工业转型不仅是技术和政策的变革,更是发展理念的重塑。这条路注定漫长,但方向已经明确,步伐正在加快。
城市工业转型不是要抹去历史的痕迹,而是要在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和精神象征之上,建造一个更可持续、更富有人文关怀的绿色未来。让怀旧成为通往未来的桥梁,让人们既能安放乡愁,又能满怀希望地拥抱一个由新能源、新技术和新社群构成的“新工业时代”。这正是在“双碳”目标下,旧工业精神最崇高的落脚点。
在这场绿色革命中,浙江工业城市正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贡献着浙江智慧和浙江方案。
供稿:宁波公司 邵哲文 绍兴公司 陆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