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国家大力提倡“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发表的题为《深入谋划“十五五”能源发展 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的文章,也提出要引导高载能产业、灵活调节负荷等向可再生能源资源富集地区有序转移,推动“西电西用”。因此,研究“产业西移、西电西用”发展展望对“十五五”电力和产业协同规划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甘肃承接产业转移加快西电西用步伐
随着国际碳贸易壁垒持续加深及国内碳双控实施,西部地区新能源资源优势逐步凸显,甘肃省作为西部重要老工业基地,“双碳”目标提出以来,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均有所加快。
从经济指标来看,甘肃省转入产业的数量、规模均有所扩大。整体上,2023年甘肃GDP和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分别为0.94%、0.85%,较2020年分别提升0.05个百分点、0.13个百分点。转入产业数量方面,“十四五”以来,有25个工业大类表现出明显的产业转入,较“十三五”期间增加16个;4个工业大类表现出明显的产业转出,较“十三五”期间减少9个百分点。转入产业规模方面,“十四五”以来,甘肃规上工业企业营收份额和平均用工份额分别提升0.13个百分点、0.06个百分点,较“十三五”期间分别提升0.21个百分点、0.09个百分点。转入产业速度方面,“十四五”以来,甘肃年均规上工业企业营收份额和平均用工份额分别提升0.04个百分点、0.02个百分点,远高于“十三五”期间。转入产业类型方面,以能源、矿产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具体包括石油化工、矿产采选、医药制造、农副食品加工等。此外,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新能源相关产业链转入趋势明显。
从电量指标来看,甘肃省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用电量明显增加。甘肃省用电量与其工业发展强相关,工业用电占比维持在70%以上,一直高于全国平均工业用电比重。从行业用电量来看,甘肃省制造业整体呈转弱趋势。具体来看,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计算机和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等行业用电量占全国份额明显增加;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和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等行业用电量占全国份额有所降低。综合来看,因产业转移带来的甘肃年均增加电量约10亿千瓦时。
甘肃新能源利用率提升明显
考虑到甘肃新能源95%的技术可开发量及80%以上的装机均分布在河西地区,而负荷主要分布在中东地区,研究将甘肃省划分为河西和中东两个区,依托国网新能源云平台消纳计算模块,以2023年为基础,对甘肃2025年、2030年基础规划情景与强化产业转移情景下新能源利用情况进行测算,具体结果分析如下。
产业转移对甘肃新能源消纳的促进作用在2025年相对不明显,2030年比较显著。2025年强化产业转移情景下,当产业转移增加电量为20亿千瓦时、40亿千瓦时,新能源整体利用率较基础规划情景分别提升0.2~0.4个百分点、0.5~0.8个百分点,新能源发电量分别增加1.6亿~3.9亿千瓦时、4.9亿~8.6亿千瓦时。2030年强化产业转移情景下,产业转移电量随时间推移增加量相对显著,对新能源消纳的促进作用相对明显。当产业转移增加电量为70亿千瓦时、140亿千瓦时,新能源整体利用率较基础规划情景分别提升1.0~1.9个百分点、1.7~3.8个百分点,新能源发电量分别增加18.7亿~34.6亿千瓦时、31.0亿千瓦时~70.2亿千瓦时。
转移产业布局对甘肃新能源整体利用率影响显著。2025年情景分析结果显示,当产业转移的增加电量规模较小时,布局中东地区对新能源消纳的促进作用略高于河西地区。随着产业转移电量规模增大,转移产业布局河西地区对新能源消纳的促进作用明显优于布局中东地区。2030年,转移电量增加70亿千瓦时、140亿千瓦时,全部布局河西地区新能源利用率较全部布局中东地区分别增加0.9个百分点、2.1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因为转移产业以传统高载能产业为主,产业负荷24小时稳定供电需求矛盾与新能源发电波动性矛盾突出,再加上长时储能技术尚待突破,新能源与产业适配性还存在技术瓶颈。当转移电量规模较小时,布局负荷聚集区更能充分利用大规模负荷的互补效应;随着转移电量规模增大,受河西和中东电网通道容量约束等因素影响,布局新能源聚集区更能有效促进新能源利用。
“点线面”多重发力推动产业西移、西电西用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推动新能源与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建立省域产业规划与新能源的对接和协调滚动修编机制,坚持以负荷需求为导向,推进产业布局与新能源配置协调发展。合理引导具备较强调节潜力的工业负荷向新能源富集区布局,推动要素、项目、产业向新能源富集区集聚,积极构建新能源富集区大型清洁能源基地与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融合体。
二是发挥区域力量,协同打造西北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联合体。西北区域已开启新能源率先转型,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进入“无人区”,相关产业发展进入提速期,亟须强化区域纽带,发挥区域力量,实现协同发展。加强区域产业和电力协同谋划,推进构建区域坚强主网架,完善区域电力市场,促进西北科研共建、成果共享,有效支撑西北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三是积极探索“新能源+”融合发展,打造“西电西用”典型模式。主动挖掘负荷侧绿电需求和灵活性改造潜力,积极探索新能源与电解铝、钢铁、建材等传统高耗能产业及算力中心、电工装备制造、绿氢生产等新兴用能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推动“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技术”等融合发展。
(作者单位: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