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未分类

南方电网:数智赋能 锻造绿色电网硬核支撑

从特高压直流到柔性直流,二十载技术破冰织就坚韧绿色电网,让清洁能源跨越山海高效传输;绿色科技全方位赋能电网发展,贯穿规划、建设、运营全周期,推动电力行业全链条绿色转型;依托电力市场技术支撑、电碳耦合技术及虚拟电厂模式,通过资源灵活互动,激活分布式资源,提升新能源消纳与碳排放管控能力,让电网成为绿色转型助推器……

二十年来,南方电网公司的关键核心技术多点突破,创新生态加快形成,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效能,以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助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地生根。

攻克技术 增强电网韧性

二十载栉风沐雨,从高压直流到特高压直流,从传统直流到柔性直流,从国外引进直流控制保护技术到相关技术的国际引领,南方电网一步步的技术破冰,促进了电网发展的巨大进步。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不仅筑牢了电力输送的“钢筋铁骨”,更让清洁能源跨越山海,一张坚韧牢固的绿色电网“越织越密”。

2010年,楚穗直流作为世界首条特高压直流工程拉开了特高压技术赋能大电网的序幕。这条西起云南楚雄、东至广东增城的“电力大动脉”,以±800千伏特高压直流技术实现1300多千米的电力传输,0.00526秒的传输速度,破解了能源资源与负荷中心逆向分布的难题。保障粤港澳大湾区电力供应的同时,又让云南的绿水青山通过“电”转化为发展动能。

世界首个特高压多端柔性直流工程——昆柳龙直流工程创造了19项“世界第一”,跨越1452公里的电力线路将乌东德水电站的清洁电能送往负荷中心。柔性直流技术不仅提升了主网输送能力,更能为送受端电网提供稳定支撑,让大规模集中式新能源的超远距离送出从构想变为现实。

而世界首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量子电流传感器在昆柳龙直流工程的应用,则让电网在极端环境下的运行精度实现突破,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有了极高的测量可靠性保障,我国直流输电系统进入“量子精度”时代。

如今,阳江三山岛海上风电柔直工程正在加速推进。作为世界首个超大规模、海陆一体超高压柔直工程,它将破解未来大规模海上风电基地接入等难题,投产后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约60亿千瓦时,开创远海风电输电新模式,为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开发再添“关键一棋”。

从楚穗直流的稳定运行到昆柳龙直流工程的技术引领,再到三山岛破解深远海风电送出难题,南方电网以关键技术创新为大电网注入韧性,让清洁能源高效消纳。2025年,南方五省区新能源总装机容量突破2亿千瓦,新能源成为第一大电源,抽水蓄能装机规模突破1000万千瓦,新型储能装机超百万千瓦,达世界同等规模电网领先水平。

二十年来,南方电网公司倾注全力打造安全可靠的绿色电网,在保障电力供应的同时守护着绿水青山,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写下了属于中国的技术答案。

科技赋能 推动绿色转型

南方电网公司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双碳”目标贯穿于电网建设的各个环节,利用最新最前沿的科技创新手段,覆盖规划、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的企业标准体系逐步完善,从设计源头到设备能效,全方位落实绿色低碳发展,全力打造促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绿色工程。

在粤港澳大湾区,广州500千伏科北变电站是全国首座“近零能耗”500千伏变电站、“双碳”示范变电站。该站在建设之初就将绿色低碳转型贯彻其中,采用预制装配工艺、应用3D打印技术等措施提高主体建筑的节能率,获国家近零能耗建筑认证等多项荣誉,同时配套出台《绿色低碳智能变电站设计标准》等规范,积极推动行业技术升级发展。

2024年印发的《南方电网公司关于加快绿色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实施方案》提出,全面实施绿色电网建设和评价标准,强化绿色设计和施工管理,积极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和新工艺,聚焦电网本质安全提升、节能增效提升、绿色环保升级等五个方向,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推动电网绿色转型。

在广西,崇左电厂一期崇左站Ⅰ、Ⅱ回220千伏线路工程建设运用重载无人机开展物资运输等工作,采用“大型运重、中型运量”协同策略,工程建设物资搬运告别传统方式,整塔组装材料全部通过无人机运输,较常规工期整整提速3个月,科技手段助力工程施工更标准更绿色化。

南方电网公司在无人机巡检领域致力于模式创新与技术升级,从高压到低压、从东部到西部,全网逐渐形成“机巡为主,人巡为辅”的线路运维模式,已实现输、配、变三个专业巡视工作的全面覆盖,构建了全域无人化智能巡检体系;11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的机巡覆盖率、三维数字化通道建设覆盖率以及无人机自主巡检线路覆盖率均达到了100%。

氢能作为清洁、高效的能源载体,正逐渐成为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电网公司广州供电局将无人机技术和氢能技术相结合,自主研发氢动力多旋翼无人机“氢旋Ⅱ”,在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保供电线路巡检中成功完成首次实战化应用。“氢旋Ⅱ”只有不到9千克的机身重量,单瓶氢气可达80分钟超长续航,相较锂电无人机提升270%。

氢能无人机只是氢能技术其中一个应用场景。当前,氢能已发展为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今年6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用户侧燃料电池微网集成与主动支撑电网关键技术”项目示范工程在广州国际氢能产业园正式开工建设,预计2026年投产,建成国际领先水平的氢热电高效联供燃料电池微网,热电联供综合效率超90%。

资源互动 铸造柔性防线

6月28日,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启动连续结算试运行,这是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初步建成的重要标志性成果,背后的技术支撑正是公司研发国内首套全自主可控求解器——“天权”。其计算效率超国外最顶尖同类软件14%,日均降低总发电成本7000万元,减排二氧化碳1.86万吨。自7月1日起至9月15日,超20亿千瓦时来自广东、广西、云南的电量,将通过闽粤联网工程及相关联络通道全天候输送至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一次跨经营区市场化电力交易,有力支持当地迎峰度夏电力供应保障。

在用电占建筑用能80%以上的深圳,用电数据与碳排放数据息息相关。依托电碳运营服务平台与政企数据共享机制,实现了用电数据与碳排放数据的实时互通。电碳耦合技术的突破,搭建起碳排放监测的“透明桥梁”。在华发工业园,深圳市工信局通过平台精准掌握企业能耗与碳排放动态;在东莞康源电子,电碳融合计量表成为企业绿色转型的“碳导航”,实时显示用电对应的碳排放数据,推动绿电消费占比从零跃升至32%;南网能源院在全国率先开展电碳耦合技术研发攻关,首创了涵盖电碳监测、核查、认证等全链条的电碳耦合技术体系……电碳耦合技术让抽象的“碳足迹”转化为可量化、可调控的具体数据,既为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依据,还可持续提升碳排放管控水平和新能源消纳能力。

同样在深圳,1200万千瓦的虚拟电厂总装机容量领跑全国,61家运营商聚合6万余个可调资源。在秒级智能调度的精准调控下,充电桩、空调、新能源汽车、储能设备等海量分布式资源被迅速激活并协同调用,既能高效平抑电网峰谷波动,又为电网的稳定运行构筑起一道灵活可靠的柔性防线。不仅如此,前海供电园区还通过核心装备电鸿化改造,让储能站、光伏站、能源冷站等资源实现即插即用,指令响应速度提升至分钟级,累计创造超百万元共同收益。

这种“源网荷高度灵活互动”的模式,让分布式新能源从“零散分布”变为“有序聚合”,释放出规模化减碳效能。南方电网公司积极推进“以电带碳、以碳促电”的耦合机制,探索推动电力市场与碳市场协同,深化碳计量等电碳耦合技术研发应用,以电碳耦合技术打通碳排放管控全链路,将电网从传统输电载体升级为绿色转型的“助推器”。

南方电网公司深入践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新型直流输电、人工智能等技术,建成结构复杂、技术先进、清洁电力占比高的绿色电网,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塑造能源电力生产力新质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可靠更优质更绿色的电力供应,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能源支撑。

原文链接:http://1guigang.com/industrialchain/transformer/85594.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0
广告位招租

站点公告

网站试运行,请大家关注本站公众号,多提宝贵意见!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