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周末,席卷全国多地的极端大风天气成为热点话题。在气象部门的频繁预警下,人们不约而同地选择周末居家,躲避大风。
气象监测显示,自4月11日以来,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出现大风天气,阵风风力8级以上,影响国土面积超过350万平方千米;内蒙古、华北、黄淮部分地区阵风11至13级,局地14至15级;大风最强时段出现在4月12日和13日。
针对全国大范围极端天气,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根据气象预报加强电网巡检力度,动态调整抢修物资和人员,全力以赴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可靠供电,目前本轮大风强对流天气主要影响的20个省份主网总体运行平稳。
电力系统运行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气象作为关键的影响因素,深度参与可再生能源发电功率预测、电网防灾减灾与安全稳定运行、用电负荷预测与电力市场交易以及储能容量配置、控制策略优化等电力生产、输送、消费全环节。
当前,我国能源绿色转型步伐持续加快,可再生能源发电在电力系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8.89亿千瓦,同比增长25%,约占我国总装机的56%。
干旱水电出力削减,强风容易损毁风机设备,阴天光伏发电效率降低……可再生能源发电“靠天吃饭”,气象因素对电力生产的影响日益显著。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多发、频发、强发、并发的态势,显著影响水电、风电、光伏发电出力,给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更大挑战,亟须创新发展电力气象技术。
不同于传统的气象技术,电力气象技术主要针对电力系统需求开展定制化的研究研发,突出“定时、定点、定量”预报,而非公共气象服务针对大范围区域的定性预报。电力气象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提升气象资源的利用水平,降低恶劣气象条件对电力设备和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国家电网公司高度重视电力气象技术发展,去年8月,国家电网与中国气象局在京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加强气象观测站网共建,增强气象灾害防御应对能力,提升新能源发电和负荷预测服务能力,深化电力气象关键技术攻关,积极开展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共同推动“电力+气象”深度融合,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电力行业需要更有力的气象保障和服务。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应加强合作,借助新型雷达和卫星观测资料,深化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快研发电力气象服务专业大模型,面向多应用场景提升智慧气象服务能力,精准预测各类气象灾害,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