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未分类

电网防灾减灾能力如何提升?江苏交卷——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各类极端自然灾害多发频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要求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各地、各行业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6月5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在黑龙江哈尔滨召开东北区域工作座谈会暨提升电网防灾减灾能力研讨会,就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推动电网高质量发展,推进电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等工作作出部署。

作为中国经济最强省份之一,2023年江苏交出了一份鼓舞人心的成绩单: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12.82万亿元、增长5.8%,连续3年跨越3个万亿元大关,占全国比重达10.2%;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全年经济运行“平开中高后稳”,回升向好态势持续巩固,发挥全国发展“压舱石”作用。

经济运行延续回升向好态势拉动江苏用电负荷的持续走高,同时叠加极端天气,给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做好防灾减灾尤为关键,是关系电网安全、能源安全的要事之一。为此,国网江苏电力切实强化底线思维,补齐防灾短板,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有效管控极端气象对安全可靠供电的影响。

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已对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了广泛而显著的影响。其中,电力系统的运行受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愈发严重。据相关官方公布,自1960年代以来,在全球191次重大停电中,天气气候事件引发了88次、占比46%。

因此,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开展精准预测预警,将有效支撑电力系统科学应对极端气候事件。以往,这项工作主要依赖于气象部门面向公众发布的天气预报,但此类预报范围通常以地市为单位,数据颗粒度大、针对性低。

那如果将颗粒度精准到“1公里空间分辨率、1小时时间分辨率”,一切会变成怎样?

2019年

国网江苏电力开发输变电设备自然灾害预警系统,针对江苏省11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和50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提供雷电、强风、强降雨等多种气象灾害综合预警。

2022年

国网江苏电力深度整合内外部气象数据,建成江苏电力气象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全省电力气象数据一个源。

2023年

国网江苏电力成功打造电力气象工作体系,成立江苏电网防灾减灾中心,由国网江苏电力设备部牵头、依托国网江苏电科院开展工作,进一步了降低极端天气对江苏电网带来的影响。

同年,国网江苏电力升级迭代系统功能,建成江苏电网设备防灾减灾统一门户——电力气象微应用,并将其应用在新一代设备资产精益管理系统(PMS3.0)。

为了走稳、走实、走好这条“预测”之路,国网江苏电力耗费近5年时间。

成效到底如何?今年初以来,依托电力气象微应用,江苏电网防灾减灾中心累计发布江苏电网气象专报50余期、发布短期临时预警报告近数百次,同时服务极端天气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处置复盘,提高电网应对气象灾害能力。

领先全国,放眼世界。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公布的“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增多,雷电活动日益频繁。全球雷电活动近10年增加了12%,预计本世纪末将增加50%,是气候变化下的世界难题。近年来江苏沿海地区雷电灾害较之前发生频次也持续走高。

为此,围绕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聚焦全球气候变化下的雷电防护问题,国网苏州供电公司员工童充带领“电博士•动态防雷”团队,创新建立世界首个“动态防雷”技术体系,主导“雷震子计划”国际合作,并带动实施青年SDG创新加速项目,为全球防雷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为提升中国在国际防雷领域的话语权,团队还主导制定了世界首个动态防雷国际标准,成为气候变化下全球动态防雷的“标准制定者”和“技术引领者”。

还记得刚刚过去的那场“极寒”吗?2024年1月29日开始,全国出现大范围持续性雨雪冰冻天气,是2009年以来冬季最强雨雪冰冻天气。江苏省内宿迁、徐州、连云港等地都遭遇了雨雪冰冻天气,部分配网线路发生舞动。

线路发生舞动的成因主要与导线覆冰情况、线路结构参数及气候有关。当空气湿度较大时,在零摄氏度左右环境下,空气中的水滴极易在电线上形成迎风侧较厚、背风侧较薄的翼状覆冰,并在风力作用下产生非对称动力,引发导线持续大幅振动,容易引发相间短路跳闸,损伤配电线路。

“覆冰舞动现象此前多在主网线路发生,配网线路并不常见。因此,原有的配网线路防灾抗灾反事故措施中,一直未有较成体系的防治方案。”据国网江苏电力配网部汤智超介绍。

为全面提升线路防舞动能力,今年以来,国网江苏电力组织国网江苏电科院和地市供电公司专家,结合主网防舞动治理举措,编制出台了《江苏配电线路覆冰舞动治理指导意见》。

为了论证抗冰防舞动举措实际效果,国网江苏电力选取了去年冬季曾发生舞动的宿迁10千伏同龙线,开展典型改造,全面提升供电配网线路抵御恶劣天气能力,打造配网“防舞动”示范样板。

咬定青山不放松,在全面攻克极端天气给配网路线带来风险的基础上,国网江苏电力对江苏省内输电通道隐患识别算法升级,并在超高压、特高压线路上广泛覆盖应用,大幅提升了输电通道异物隐患智能识别能力。

随着高温季到来,保障区外来电通道的安全至关重要。这些重要输电通道周边环境复杂,风险隐患较多,依靠传统人工巡检、现有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较难满足需求。

去年起,国网江苏电力组织国网江苏电科院、江苏电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开展关键算法攻关,先后突破了微小目标、多形态目标、复杂背景目标等多项识别技术,将隐患识别算法能力逐渐延伸覆盖至防尘网、彩钢瓦、游离异物等隐患物,平均识别率由38.1%提升至82.8%。

在此基础上,国网江苏电力设备部构建了异物隐患“远程监控、主动告警、工单闭环”处置机制,进一步压缩隐患发现周期,大大降低通道外力破坏风险。

目前,新算法已在镇江落地应用。“原本以‘天’为时间单位的异物处置流程压缩至分钟级,更多隐患被精准排查和及时清除。”国网镇江供电公司设备部输电运检专职张翔说。

与此同时,国网江苏电力还充分借助卫星技术在电力行业广泛应用的优势,建立了以“周期普查+季节特巡”“监控派发+终端闭环”为手段的卫星隐患标准化处置机制,推动“卫星+无人机+可视化+气象”等多种技术手段融合,构架通道协同巡检体系,全面保障重要输电线路安全稳定运行。

今年迎峰度夏前,国网江苏电力已通过此手段,针对育秧地膜、防尘网、大棚等季节性异物、易漂浮物隐患开展分析,共发现重点潜在异物隐患点4632处,为夏季强对流活动高发期平添一份保障。

不仅是卫星技术,电力大数据、AI等先进的科技手段也被广泛应用到国网江苏电力的日常电网运维工作中,进一步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有效管控极端气象对安全可靠供电的影响。

在苏州

国网昆山市供电公司电力大数据被接入昆山城市生命线综合监管服务平台。该平台具有安全状态感知、风险预测评估、预警信息发布、应急资源调度等功能,可以对电力设施外力破坏等场景开展实时监测。而电力大数据的接入,为该平台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实现了城市基础设施运行的“‘一揽子’统管”。而海量的市政数据资源也进一步为电网运维提供助力,借助施工范围、易涝区、线路沿线隐患点等市政数据,电网安全分析管控更全面、更精准。

在南通

国网南通供电公司自主研发的输电线路三维全景智能测量装置目前已实现规模化运用。该装置在现有的输电线路高清摄像监控基础上,创新融合AI图像识别、双目立体视觉、边缘计算等技术,并研发了针对外力破坏危险源的三维高精度测距功能,一旦超过安全阈值随即触发告警,准确率超95%,在40至500米范围内测距误差不超过0.5米。

在宿迁

日前,全省首个蓄滞洪区变电站综合防汛能力提升工程在宿迁竣工。该站在入口位置新增了一套水动力全自动防洪闸,类似于车辆限速带,无水时车辆、行人可无障碍通行,遇水倒灌时就会在浮力作用下自动抬升近1米高度,实现全时段自动挡水。此外,该公司还拆除了黄墩站原有的老旧围墙,新建了长198米、高2.5米的专用防洪墙,并新增了集水井1座和固定排水泵4台,将站内排水能力提升至500立方米/小时。同时,新设立了一座微型气象站,可实时对站内水位、温湿度、雨量、气压等气象数据进行监测、告警和远传。


原文链接:http://1guigang.com/industrialchain/transformer/59170.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0
广告位招租

站点公告

网站试运行,请大家关注本站公众号,多提宝贵意见!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