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公司在铜仁供电局220千伏太平变电站首次开展了远程工作票许可办理试点,远程实现对工作票的在线审核确认。一方面,确保了全流程作业风险可控、在控、能控;另一方面,打破了过去需要变电巡维人员“跑现场”填票的僵化流程,相较之前节约了60%的作业时间。
太平变是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在贵州省内布局的首座智能化试点变电站,部署了行业专用5G通信基站,实现了单一变立体、粗放到精准、试验转实用的探索实践,肩负起了数字化转型“先行”重任,引领贵州电网智能变电站快速发展,提升变电设备数字化、运行智慧化水平。
立体足不出户全方位掌控
“传统的设备管理、巡视、维护等主要靠人工完成,由于管理环节多,易造成设备巡检和安全管控不到位,给设备运行带来安全隐患。”铜仁供电局变电管理所总经理杨华介绍。
随着铜仁电网规模不断扩大,变电站数量与新技术新设备不断增加,人员缺、任务重、检修水平不足等成为变电运维的瓶颈。
面对现实短板,向数字要效益成为变电站发展的必由之路。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太平变构建起了“两观一测”的巡维能力体系,即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观察、外部与内部相结合的观察以及“点线面”同步测温。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观察,让站内全景和细节一览无余。太平变引入了AI视觉识别系统,系统通过“鹰眼”摄像头,不仅能俯瞰站内全景,还能对局部进行精细化定点查看,对于人员未穿工作服、未戴安全帽等行为进行智能识别和实时跟踪。外部与内部相结合的观察,让3800个巡视点一清二楚。为解决巡视效率与精准度问题,太平变引入5G巡检机器人以及中载双光云台摄像机,不仅可搜集设备外部各类参数,还可实时对设备风险进行识别和缺陷定级。
“不仅如此,太平变还在南方电网范围内首次采用了红外双光高压开关柜测温功能,在人工、机器人、红外双光的结合下,实现了‘点线面’的同步测温。”周敬余说,温度能够有效反映设备的运行状态,让测温更加精准高效。
精准站内实现全面感知
4月,太平变引入了北斗定位人员位置信息交互功能,实现了智能安防技术的又一次突破,这标志着该站已实现了对人员信息和违章行为的全面感知与识别。
侵入带电区域、未佩戴安全帽、未系安全带……自太平变推进数字化转型以来,智能安防技术也在逐步升级,引进的北斗信息交互技术,更是让该站智能安防技术获得了提升。据智能安防技术推进负责人罗显跃介绍,北斗定位技术可准确获取作业人员在站内的位置信息,对作业人员未戴安全帽、未穿工作服等违章行为进行识别,并推送语音告警提醒。
除利用北斗实现人员、行为的灵敏感知,该站还通过“神经元”传感器实现对设备的灵敏探知。
在传统变电站,获取设备状态数据需要运检人员定期开展检测和巡视。受限于数据采集密度,运检人员难以及时掌握设备健康状态的变化趋势,执行状态检修时只能在基准周期基础上进行较为保守的调整,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检修工作。
太平变在设备上安装了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神经元”传感器,全时段、高密度、全维度地采集设备状态数据,实现更为全面、准确、及时的设备状态感知。
实用运维生产实现“双优化”
“线路间隔由运行转至冷备用状态,全程仅用时2分30秒。”近日,太平变开展110千伏8回出线间隔程序化操作测试,实现调度监控端人工直接对刀闸图像状态进行判断,省去了变电运维人员的参与和介入,图像智能识别所用时间压缩一倍,标志着太平变在智能化操作上又向前迈了一大步。
截至去年10月,太平变正式从场景试验阶段进入了成果转换的实用化阶段,实现了智能运行支持系统、智能巡视、智能操作、智能安全等7大方面的成果应用。
据铜仁供电局生产技术部总经理陈奂介绍,太平变已从传统“人工”运维模式向“机器”运维模式转变,即将实现由智能化设备完全替代人工运维。
当前,太平变已配置了一套智能运行支持系统,主要包含5台行为分析服务器、3台超脑、5台NVR和1套北斗定位系统等设备,完全具备了由智能技术全面替代人工的硬性条件。
数字变电建设带来的是精准运维,一方面通过站内智能设备巡视、传感器感知,可以在线诊断设备健康状态;另一方面,还能够及时捕捉设备缺陷初期症状,快速判断缺陷的位置与性质,大幅缩短抢修时长。
“我们不断推进变电专业智能化、数字化建设,虽然提升生产效率是重点,但生产组织模式的优化才是根本。”罗显跃表示,太平变智能化水平的逐步提升,可节约约70%的变电运维人员。
据了解,变电集约化人员的工作包括常态化的维护保养、工作票远程许可等内容。同时,集中开展智能运维和集中监控等专业管理,起到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充实其他业务领域人才力量的作用。
智慧变电,数字赋能。如今,贵州电网正以35千伏西坪变为点、八一巡维中心为面、辐射遵义全域,开启探索变电数字化转型的规模化效应之路,着力打造贵州电网数字变电示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