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亚马逊首家无人便利店AmazonGo正式对公众开放时,人们发现凭借传感器融合、视觉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实现“无需现金,无需排队结账,拿着想要的商品直接出门”的购物体验。
早在2017年之前,资本市场对无人零售领域的单笔投资一直维持在千万元级别。直到2017年2月,无人便利店便利蜂在A轮融资中,获得斑马资本共计3亿美元的融资,创造了2017年无人零售领域单笔融资规模纪录。
2017年,获得过亿融资的企业不在少数。2017年3月份,每日优鲜C+轮融资中,获得Tiger老虎基金和元生资本等共计2.3亿美元投资;同年6月份,友宝在新三板上市时获得海尔投资和凯雷亚洲基金共计5.3亿元战略投资。此外,无人零售领域融资过亿的企业还包括获得1.4亿元的小e微店、3.8亿元的猩便利、4亿元的天使之橙和1.2亿元的小麦铺。
2017年被称为无人零售元年,艾瑞咨询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1月底,中国自助售货机存量达到40万台,开放货架累计落地量2.5万个左右,无人便利店累计落地200个左右。全年交易规模保守估计接近200亿元。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19年这一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大关,2021年将达到万亿市场规模,而到了2022年,无人零售市场规模将达到1.8万亿元。这一潜在万亿市场,不仅有大量创业企业在资本的护航下积极涌入,也吸引了永辉、沃尔玛等传统零售,京东、苏宁等电商巨头以及娃哈哈等实体企业的介入。无人零售市场还受到了阿里巴巴和腾讯等资本大鳄的青睐,2018年1月份,微信支付联手EasyGo、ELLE等品牌在上海万象城落地了首个无人快闪店。几乎同一时间,蚂蚁金服首家无人体验店WithAnt也正式上线。
无人零售的雏形为自助贩卖机,早在上世纪末已经进入国内。2016年之前,所谓的无人零售业态大多数为自助售货机,如友宝自助、两杯咖啡、天使之橙、甘来等。直到2016年底,各种类型的无人零售创新企业开始集中涌现。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在传统零售业中,租金和人工是最为庞大的两项成本,尤其是人工成本,占总成本比接近一半,租金成本占比也超过40%。相比传统零售,新零售在成本上大幅降低,尤其是无人售货机,毛利率可达40%左右。据艾瑞咨询测算,投资10万元的无人便利店回本周期是10-14个月。据E栈多总裁付凯透露,无人售货机日交易流水从400元到1000元不等,通常情况下,一台无人售货机8个月后即可收回投资。此外,微信、支付宝等手机支付方式的兴起,以及AI人脸识别技术的不断进化,也为无人零售提供了技术支撑。
新风口受资本青睐
与无人零售相关的技术企业也受到了资本市场的青睐和追捧。其中,个性化导购平台TrueFit获得5500万美元融资,AI解决方案公司Aibee获得1.65亿元融资,人脸交互智能硬件公司Rokid获得1亿美元的融资。
与其他消费升级相关的行业一样,新零售行业也是腾讯和阿里巴巴两大巨头战略布局的重心。在线下领域,阿里旗下已经汇集苏宁、盒马鲜生、新华都、新华联、银泰等,腾讯则有华南城和永辉超市。在电商领域,阿里有淘宝、天猫、苏宁易购,腾讯系旗下有京东。此外,在物流、生活服务、技术应用等领域双方也均在大规模布局。在对线下零售、电商、生活消费、物流等各个领域进行广泛的布局和资源抢占后,战火现已延伸至无人零售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连李嘉诚旗下的屈臣氏,也有通过无人店改变发展困境的打算。相关财报显示,屈臣氏2016年开始遭遇业绩下滑,为了复苏市场,屈臣氏正努力采取一系列战略变革。近日,屈臣氏一方面宣布增加100名数据分析人才,另一方面透露了无人店随时推出市场的打算。
零售商家拥抱新技术,为消费者提供省时省力的新体验成为了中外业界共识。华映资本认为,无人零售,单纯强调“无人”不是关键;价值在于围绕用户的需求,提高C端购物效率、满足细分场景需求、转变消费模式,同时帮助B端提升效率和回报率。
未来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消费模式是大势所趋。抛开喧嚣的投资风口,技术和商业化落地是关键。野村中国电讯及科技行业分析师应重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零售行业中目前图像识别应用的体量仍不大,同时面临着多重挑战,对算法的要求比较高,比如能否识别双胞胎、物品开口使用后再放回等情况都会影响实际中的推广。“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这些技术在很多行业都在应用,但不会有非常快的大规模变现机会。”他说。
专注于智能无人零售系统研发的北京卓唯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任飞翔则认为,无人零售备受青睐的原因是趋势、流量和入口。“在经过百货商店、连锁商店和超级市场三次变革后,目前零售业正经历第四次革命,它将把人类带入智能商业时代。”他说,如果错过,等到“第五次革命”还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所以这次是个非常好的机会。
火爆之后迎“倒闭潮”
“现在线上流量越来越贵了,线下流量正成为入口争夺的新战场。零售是线下流量一个巨大的入口,也是兵家必争之地。”任飞翔说。然而,貌似炙手可热的无人零售,却已感到一阵寒意。作为无人零售的业态之一,无人货架在火爆后迎来了“倒闭潮”。
在肖毅看来,此前无人货架的大量倒闭主要是因为货损率高,“因为它(所处的环境)是开放的,(商品)很容易被拿走。”肖毅分析,相对而言,处在封闭或半封闭场景下的无人零售更合适,比如设置在办公区域、众创空间等场所的无人便利店。此外,能否及时补货对无人便利店也很重要。至于占地面积更大的无人超市,肖毅说,其技术和系统研发需耗费大量资金。
所以,在肖毅看来,无人零售目前还处于概念阶段。“不管是什么零售,本质是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目前来看无人零售还做不到。”他说。
相比之下,投身这一领域的任飞翔坚定看好无人零售。他分析,无人货架的技术门槛低、无防盗损措施,商业模式没有经过验证,失败是正常的。“无人商店是无人零售最主要的形式,它对技术和运营要求都比较高,所以难突破。”任飞翔说,零售实现盈利的核心要素之一是控制盗损率,不光是无人货架,很多大型超市也是因为盗损率较高导致利润低,“无人超市可以借鉴的是,用技术手段有效控制盗损率”。
在任飞翔看来,无人零售只是一个概念,只要能减少人工、提高运营效率都是无人零售,也可叫智能零售。短期内完全无人的零售还不是一个大趋势,上货、补货需要人,解决这些技术问题所花的时间和金钱成本非常高,也没必要去解决。所以,短期内智能零售更容易普及,消费体验也更好。
虽然他也认为无人零售大规模普及还需解决技术规范标准等问题,但任飞翔强调,这是大势所趋,智能化、数字化也是一个大方向,无人零售是实现智能化的重要场景之一。
家电厂商无需着急上马
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家电作为大宗商品,售价动辄上千上万,在普通的场景下,消费者购买家电依然需要经过深思熟虑。一旦无人零售的结算环节出现差错,不管是多扣费还是少扣费甚至是不扣费,对商家而言都是损失,一来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信用体系崩溃,二来商家还要承担商品损耗的风险。从成本上看,削减的人力成本能否填补商品损耗所带来的缺口仍然尚待商榷。
无人零售的到来,意味着导购的消失,这一点对于小宗商品来说几乎不成问题,甚至消费者也已经厌倦了屈臣氏式的导购。但家电零售却不能失去导购,对于消费者而言,导购尽管不太靠谱,只是为了让消费者购买更贵的产品的存在,但更多是消费者获取商品信息的最快途径。消费者在购买家电的场景里需要通过体验来确定这款家电是否贴合要求,而与导购的“互动”消失之后。消费者只能自己摸索,在无人值守的场景下,家电用电及消防安全将会成为一大隐患。从这一点来看,无人零售很难说是提升了消费者的用户体验。
无人零售时代,售后依然是家电业绕不过的一道坎。快消品可以做到随用随扔,商家完全无需顾虑售后。而家电在离开店门之后就立刻与售后扯上关系,从家电的安装到维护修理,这些都需要厂家指定的企业承担服务,就家电业而言,无人零售的背后依然需要人,所去除的收银和导购成本占比实际上不高。
综合来看,目前家电业对无人零售采取的态度应该是静观其变。从零售的本质出发,无人零售对家电业效率的提升并不明显,其次,家电行业是一个竞争比较充分的行业,在经过多年的沉淀之后,已经形成了一套良好的销售模式,而无人零售目前尚未成熟,不必急于上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