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对于整个电视行业来说是消极的一年,根据奥维云网的《2017年三季度中国彩电市场总结报告》显示,三季度彩电市场零售量规模为1041万台,同比下降12.9%,可谓是近年来最差三季度。同样的数字在一季度和二季度分别是下滑5.2%和9.6%。
然而在整体消极的环境下,被富士康纳入麾下的夏普则喜事连连。去年2月份夏普公布的2016第三财季财报显示,夏普获得了42亿元的净利润,实现了十九个季度以来的首次盈利;夏普也正式在2017年12月7日,重返东证主板,比预期提前了三个月。
在销量方面,根据市调机构WitsView和奥维云网的数据显示,夏普电视在2017年上半年分别在海外和国内市场获得了70%和93%的销量攀升。
激进的扩张策略也伴随着质疑,2017年6月,号称“100%液晶面板自产”的夏普也爆出了使用富士康旗下的群创光电屏幕,随后品控、芯片的选用也遭到了网友的质疑。
被富士康接收的夏普成功在2017年把这个日薄西山的品牌重新做大了,但做大不等于做强,依靠8K、5G的技术能否把这位液晶之父带回黑电产业之巅,仍是个问题。
收购夏普不是捞一笔就走
时至今日,富士康在过去长达数十年的时间一直在消费电子后方进行生产的,也就是说,代工是企业营收和利润的主要来源。
根据此前业内的一些说法,在为富士康贡献了近半营收的苹果代工业务中,富士康财报显示,其利润率仅为3%。而且,其收入也易受到影响,例如2016年,受苹果全球销量下跌影响,富士康当年的收入也随之下滑2.81%。
富士康一直都在试图摆脱对低利润率的组装业务的依赖。而想从幕后走向台前,重建一个新的消费电子品牌,困难巨大。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便夏普在前几年的发展不尽如人意,但品牌仍在世界范围内存在一定影响力。
除了夏普在电子消费领域的影响力外,收购夏普还可以极大提升富士康在面板领域的地位。
首先,夏普在液晶电视领域技术实力雄厚,包括领先其他液晶面板厂商的IGZO技术等,这可以补足身处第二梯队的群创光电在高端面板领域的缺陷。收购后可以通过夏普打高端,群创低价走量。
其次,夏普手中扔拥有大尺寸OLED生产的技术氧化物薄膜电晶体(Oxide TFT) ,在液晶面板逐渐逼近天花板的阶段,是未来几年在液晶面板拼争的基础。
最后,对夏普面板的收购,还可以侧面围堵三星、LG等韩国企业对尖端液晶技术的获取,进一步拉开与富士康的距离。
根据IHS数据显示,2017年群创和夏普合并后的大尺寸面板出货量达到5300万片,已经超越行业的领头羊LG Display的5100万片。
富士康改革三板斧
六十五岁的戴正吴,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然而作为仅次于郭台铭的富士康二号人物,主导了夏普收购案的戴正吴却重披战袍,从富士康调遣到了日本夏普,担任夏普百年来首位外来社长。
刚一上任,戴正吴便给四万七千名夏普员工发出两封公开信,从经营方针、组织架构、薪酬制度到品牌之路。
面对夏普此前的巨额亏损,戴正吴首先做的就是裁员。根据日媒2016年5月报道显示,处于重组期的夏普公司已开始研究,把先前考虑的裁员规模从1000人左右扩大至2000人以上。随后郭台铭的夏普员工内部信,则证实了这一消息。
最终,日本日经新闻报道显示,裁员的最终数字锁定在7000人。
依托富士康体系,戴正吴将复兴夏普的首要方案变成了重点发展家电业务。而背靠群创、夏普两大面板供应的基础,裁员之后的第二板斧,则落到了电视的价格战上。
2016年双十一开始,夏普在国内市场推出了“买大送小”的促销策略。购买70寸电视,将获赠一台60寸夏普电视产品。
根据中怡康数据显示,2017年第二季度夏普45英寸、50英寸、60英寸电视,均价分别为1933元、2652元、4671元,而彩电行业年累平均价格却是2122元、3540元、6151元。夏普电视的整体均价也从2016年初的6000元左右降至2017年5月的3800元。
这一招在其他厂商为应对上游面板涨价而提出消费升级的大环境下,是颇为奏效的。夏普电视在国内外销量均呈现一路攀升的状态。根据市调机构WitsView和奥维云网的数据显示,夏普电视在2017年上半年分别在海外和国内市场获得了70%和93%的销量上涨。
配合着价格战,夏普祭出的第三板斧则是减配。在占据电视成本70%的液晶屏幕方面,夏普在中低端产品中并未采用原装的夏普屏,反而使用了富士康旗下成本更低的群创屏幕。这就是去年6月份爆出的“台湾屏”事件。
在机身选材方面,行业中金属边框已经基本成了各尺寸段的标配,然而夏普主推的多个型号依旧是塑料边框设计。此外产品品控也出现了一定问题,有一部分网友在网络上晒图,其电视的边框缝隙甚至可以直接插入银行卡。
而在芯片方面,夏普仍然没有选择业界主流MStar、MTK的解决方法。为了成本控制,夏普电视也投向了华为海思的怀抱。
夏普在被富士康接手后,喊出了“高贵不贵”的口号。富士康集团副总裁陈振国在接受新浪科技采访时,也反复强调低价和高端并不冲突。实则从夏普电视的配置上却很难看出高贵所在。
夏普已经做大 但做强更难
夏普电视的2017年,从咸鱼翻身进入了高歌猛进的阶段。然而,背后输血的富士康的利润却出现了下滑。
富士康财报显示,2017财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净利润为178.7亿新台币和210亿元新台币,分别同比下滑36%和39%。财报中指出,运营成本的提升是造成利润下滑的主因。
家电行业分析师、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对新浪科技表示,价格战这种商业模式是无法长期持续的,随着夏普电视销量的攀升,即便是背靠富士康旗下庞大的面板产业,对母公司的利润冲击也会越来越高。
特别是富士康收购夏普是为了将其变成造血业务,在扩张阶段对其输血可以理解,但这种商业模式并不会持久。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夏普财报显示,公司虽然连续多个季度实现了盈利,但增长并非主要由销量攀升支撑,反而是富士康的削减成本措施。
东京Ace研究所分析师Hideki Yasuda称:“富士康对夏普进行的削减成本措施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将来,夏普能否继续成功,取决于能否推出有吸引力的产品,以及其他公司无法复制的产品。”
夏普给出的答案是8K和5G。富士康集团副总裁陈振国在接受新浪科技采访时表示,从内容的拍摄、制作、传输到最终的显示,富士康和夏普在所有环节均有涉猎。而在产品端,夏普电视去年在国内也高调推出了8K液晶电视。
然而纵观今年的CES,整个电视发展的趋势并非8K,而是继续探索液晶以外其他屏幕材质。LG Display的OLED屏幕已经渗透到索尼、创维、长虹、康佳等多个品牌;三星Micro LED原型机成功展出;海信、长虹、索尼纷纷推出4K家用激光投影……有关8K的消息则是少之又少。
分辨率的提升对于电子产品来说更依赖于内容的发展。以智能手机为例,自2013年手机分辨率提升至主流的1080p至今,1440p和4K分辨率仍未能成为行业主流。同样的情况放到生命周期更长的电视上来说,普及速度将更加缓慢。同时,行业技术的发展也并非一两家公司可以推动的。
而除了技术上过于超前,夏普在市场上仍处于纠纷状态。
实际上,夏普在卖身富士康前已经将部分海外业务出售给了其他公司运营。2016年12月,通过对斯洛伐克电视机制造商UMC的收购,夏普取回了欧洲市场的品牌使用权,而美洲市场却一直无法与海信谈拢。
2015年7月31日,夏普与海信联合宣布,后者获得夏普墨西哥公司100%股份,并同时获得夏普电视在美洲地区(巴西除外)的品牌使用权和所有渠道资源,为期5年。
富士康想发展夏普品牌电视,重要的美洲市场被竞争对手把握始终是个隐患。夏普曾表示想提前收回品牌授权,却被海信拒绝,双方也就此引发了一系列口水战。
虽然在2017年看到了夏普诸多利好消息,然而富士康想让其成为集团的造血业务,依旧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