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要发布iPhone8的消息早就在朋友圈刷爆,而9月13日凌晨苹果出其不意地推出iPhoneX,更让苹果粉倾心不已。
一款新品发布能聚焦全球消费电子迷的眼光,这个品牌的巅峰状态为何能延续这么久?值得我们反思的是,这种情形为何在电视领域难上演?是品牌影响力不够,还是市场话语权不够?
电视缺少强大的“粉丝效应”
这几年有个很火的词,叫粉丝经济。在这之前,我们对品牌号召力比较熟悉。即对某个品牌持续着迷,成为该品牌的老用户,这样的老用户越多,基本就是某品牌最成功标准之一了。
然而与品牌号召力略有不同,品牌号召力偏向用户开发后对其进行维护,而粉丝经济优势在于通过别人或圈子里朋友的口碑宣传形成购买力。
如果再加上产品过硬,那么越来越多的粉丝变成品牌老用户的可能性就大增了。比如苹果能维持这么多年的巅峰状态,一方面与其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同时不断吸引新粉有关联;另一方面也与其稳定的产品质量有直接关系。
看看电视产业呢?却找不出这样的品牌。无论是索尼三星,还是强调粉丝经济的小米和乐视,他们都很难形成广范围的粉丝效应,只是有限的市场形成自己的一些优势。出现这种情况并不难理解,由于这几十年的彩电市场,时刻都存活着超过50家的品牌,而每个时代引领行业发展的企业又不一样,谁都措施过机遇,所以导致这些品牌都走过弯路,以至于没有形成长久持续的竞争力。
比如在CRT时代,索尼赢得了市场,并创造了特丽珑(Trinitron)画质调校技术,应该说开了一个好头,但在转型平板的时候,由于固守CRT思维,让其错失了好机遇,被三星和LG反超。虽然其靠独特的画质调校技术还能赢得一方市场,但在最为核心的零部件面板方面却没有话语权,液晶倚仗三星,OLED依靠LGD。由于品牌没有强悍到让面板厂商不得不与其合作,同时对新技术又不敢大笔投入(三进三出OLED),造成了索尼的影响力没有持续性,一度有段时间是巨亏消沉甚至被数次传言要出售电视业务。
而三星虽为平板技术的主推者,早期凭借贯通全产业链的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其他厂商当时难复制的优势。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在内容方面却落后了。由于乐视小米前两年发动,后来大部分国内彩电厂商参与的彩电内容建设,已经让海量内容成为彩电买卖的标配,而三星却没有跟上“软硬结合”节怕,也面临新的难题。
很多品牌也不值得消费者着迷
如果说品牌方面没有持续表现外,在产品稳定性方面也是很大的问题,这与苹果相对稳定的手机质量相比,确实有很大的差距。
我们看看凡是单品王的市场,首要条件是这个品牌的产品质量很过硬。比如在空调市场一枝独秀的格力,在产品质量上确实要领先其他品牌一大截。这个一直强调技术的品牌,牢牢占据市场第一,并超过第二名美的十几个点的份额,而在净利润上与集空调、冰箱、洗衣机、小家电及厨电于一身的美的、海尔相差不大。这不是单凭降价或促销就能换来的成绩,而是通过技术和质量形成的稳定的品牌销量。
客观讲,电视市场缺少这样的品牌。现在海信、TCL等国内龙头彩电企业正在努力,比如海信一直在技术和内容方面的投入,并开始一些成效,不断发布一些新技术,期待用新技术新产品影响全球消费者;而TCL贯通面板整机的产业链优势正在形成,并有望发力半导体领域。
相比之下,三星、索尼等外资品牌并没有更多新技术出来,比如索尼依旧凭借画质调校技术吸引它的粉丝,而在中低端产品上质量的不稳定(有部分是代工造成)导致在很多公开平台上,对索尼三星表示失望的消费者并不在少数。这种情况发生,与它们给消费者心目中的高大上形象极不匹配,也让它们的品牌受损。结果就是造成了新增粉不够多,而老粉也有流失的迹象。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苹果、格力虽然名气大,但并没有滥用品牌,而是一如既往地为消费者提供稳定可靠的产品,而经过时间检验,这些产品又是可靠的,这是它们巅峰状态能够维持更长时间的根本原因。
相比之下,现阶段有不少彩电厂商,因为欠缺技术沉淀,又缺少上游面板或更上游芯片半导体的研发实力,更倾向于采用赚快钱的方式来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而正是这样,也造成了目光短视,让其先前积累的优势并不能延续、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