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中国家电行业刚从过去两年里的高库存、产能过剩、科技含量偏低、同质化严重的的困境中颠簸而过,近年来家电巨头开始大规模涉足智能制造领域,顺利进入“伪智能”时代,一路伴随的还有保护伞:“规模化”。对于“好大喜功”的中国家电业,有业内人士调侃道:“成也规模,败也规模。”也有家电人士反驳称,规模化本身没有错,是有部分好大喜功的家电企业过于信奉“规模化”。
中国家电产业发展的过去30年里,规模化曾是其崛起和穿透障碍的矛,也曾是支撑产业走过转型寒冬的盾,驱赶过日韩欧美等家电品牌的入侵。规模化本意不是贬义,但一些企业尝到了其带来的甜果之后,盲目贪大,固执认为单一的“向规模必然有利润”就能财源滚滚,一生平安。
一件事物的存在有其多面性,规模化之所以被一些家电企业认为是包袱、拖累,原因很简单,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产业中出现多路径发展,从前的“套路”被打破,规模化不再成为唯一支撑企业走下去的利润保障。
“做大做强”一直是国人的一个固有观念,凡事都要做到最大才算成功,然而该语境并非适用于所有企业。规模化可以使其盈利,也可能拖累一家不需要规模化或无力承担规模的企业,找准适合自己的才能使利益最大化,所有企业都共同显而易见的增收项目,很难再趟浑水从中赚取利润。
业内人士认为,抓住自己最容易抓到手的东西,才是胜利,否则会陷入为了规模化而规模化的窘境,当规模化带来的盈利期限超出企业所承受的期限范围,企业终将崩塌。
家电行业中不乏规模千万级的巨头,但其中一些企业以分拆事业部的方式,将其各个业务做到大而不乱,广而不泛,各个事业部内部形成一个良好沟通的小团队,与外部又能够合理协同。但巨头往往很难再出现,学习其规模不如学习其管理经验。
克制不了不谈企业发展你乱来你就乱了
在家电下乡大潮的几年里,在政策利好刺激下产业商机频现,众多企业投身其中,在短短的一年内极度扩张产能。整个市场预期普遍乐观,厂商和供应商盲目扩张。家电产量出现的极限规模化增长,导致现在整个家电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政策轮番刺激后的市场需求疲软,目前已进入自然淘汰状态。对于长期喘息在家电巨头之下的企业们而言,一旦规模化投入,如何解决过量积压的产品成为他众多伙伴共同面临的问题,如果难以承受规模带来的负担,不如找准适合自己的,伺机转型。许多二、三线品牌在家电下乡那一轮涌现,经过这几年市场洗礼、行业变革,这些品牌想生存只能通过低价策略或贴牌、或代工,在市场空间不足中寻求生存。据HEA翻阅往年资料,在家电下乡、节能补贴政策的风潮下,仅浙江地区冷柜品牌就能冒出了五六十家,空调品牌出现了上百家。
一直以来,中国家电产业快速发展和崛起离不开规模化策略。千万出货量、千亿营业额成为门槛,达到这些目标规模似乎才算半只脚踏上家电产业合格线上,规模化成为家电厂商面临外敌入侵的矛和盾,但一旦产能过剩,人工、物流运输成本都会被庞大的规模放大。一言不合只好价格战,催促市场洗牌,排挤其他厂商的市场份额。
随着家电行业进入新常态,家电企业为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纷纷步入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多元化是一个企业规模的壮大,却并非对每个企业有效,企业的自然生长便是从有序到无序发展的过程,盲目的扩张业务不仅不能起到创新点的效果,反而还会带来负能量。企业的发展便是克制。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如今的规模化正在向智能化和新型管理运输、销售终端智能化等方面转变。一些企业规模很大,却没什么利润。并非规模化成为负担,而是一家企业面临增长乏力、尚未寻求到其他产业增长点、无法再承担其原本的规模化带来的成本等困境时,不能再以规模化来作为首要策略。
虽然当前中国的制造业已经进入工业4.0,但其最基本的一个特点还是规模化生产,脱离了规模化的智能化优势从何谈起。而由于种种现实复杂因素和外界压力,企业和最高决策者们不得不做出痛苦选择,即便这个选择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如作为国家战略的京东方,即便烧钱也要做规模,但不是每个企业都能效仿和耗得起。
在消费升级的驱动下,家电业迎来高端消费群体,定位高端产品是否产生利润抵消成本的首要条件便是能否量产、形成规模。规模在前利润在后成为业界一致认同的标准,然而过去几年,家电业规模越来越大,利润却越来越小,低价战收场。规模不一定带来效益和利润,但利润最大化的路径却是企业不能停下的目标,一家企业还需根据自身的实力、规模和行业地位,建立起"多梯队、差异化"的盈利体系和商业模式,向规模要利润的单一时代已经过时。近年来许多品牌一夜之间靠着一件单品爆款瓢满钵圆。
规模并非常胜将军
从中国的家电产业兴起至今,家电厂商都被烙上了深深地“规模制胜”的烙印,技术创新不是中国家电产业最善长的本领。在海外市场上的杀手锏,靠的就是“大规模化的低成本制造能力”。规模化只是积累用户量的手段,是盈利的工具,而非诉求。规模化只是一个门槛,而非完全克敌制胜的法宝。
规模能不能支撑和推动整个中国家电产业是一个巨大的疑问,或许高端是一个新的支撑点。未来家电市场发展的趋势和竞争格局,是所有的市场资源会向大品牌、大企业身上集中,对于弱小企业的问题是,规模适用性才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