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海尔中央空调互联工厂正式宣布竣工。这也是世界上首个中央空调互联工厂,可生产的中央空调产品覆盖10个系列,年产能为33.8万台。海尔希望以此来显示自身在大型工业产品方面的智能化制造能力。
据海尔中央空调总经理王利介绍,在此之前,海尔曾在去年年初投建过第一家智能工厂,主要用来生产冰箱。后在郑州、佛山、胶州等地,建设了空调、洗衣机、热水器等行业的智能互联网工厂。中央空调互联工厂的竣工,则让海尔在商用大型机组领域实现了从大规模制造向定制生产的转型。
在这座工厂里,安装有6万个探测器,每天产生大量的生产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很快了解到制造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实现生产销量的增加和不良率的下降。
而在定制化生产方面,海尔在工厂内设置有一条压力容器的生产线,该生产线的每个供需环节都是自动化生产,可以根据生产的具体情况来自动调整设备参数,以实现大规模的定制。整个生产过程可以保证换行时间缩短50%,半成品库存减少80%,用人则可减少85%,最终实现产能效率翻番。
“我们还在生产线上使用了大量机器人来检测设备,例如机器人的检漏、电子胶片自动弹射等等,这些可以保证在高效生产下提高制造品质。”王利强调,为使外界同步了解工厂的具体生产情况,海尔还搭建了一个全球并联的实验云数据中心,可实现生产的检测研发实验以及用户实际的使用数据,从而有效提升研发效率和用户体验。
通常中央空调这样的B2B制造行业,惯用的营销模式是先有产品再找用户,产品销售完成后,和用户的关系基本上就结束了。但是现在,借助于互联网,海尔可以先找到并了解用户的想法,再进行生产。即使是产品卖了出去,用户还可以随时反馈使用体验,根据这些体验再对生产线进行升级迭代。
在传统的研发环节,研发和过程和进展,以及工厂的整体状态都处于封闭状态,害怕被外界所知晓。互联工厂则改变了这种现状,使得用户在研发阶段也能参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实时了解产品进展到哪一步。
除了研发设计和生产,最终的出库发货也相应发生改变。原来的情况是,按照生产计划进行生产,生产完成后放入仓库,再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发货。现在按用户订单生产后,该订单可以同步传送到供应商、设备管理商,以及物流运输的各个环节,加快各个环节的响应速度。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想要实现整套系统的有效运转,仍需要不断对软硬件设备进行改进。但海尔方面认为,这种改变代表着未来制造业的趋势,是“不得不做”。
“我们现在有两类用户,一类是大型工业产业用户,这部分用户背后,建筑的复杂程度、楼宇控制的多样性等方面对整个中央空调产品不断进行细分,个性化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而对零售用户而言,大家更重视产品带来的自我认同感,特别是逐渐变成消费主力的80后,开始逐步主流高品质和高端产品。”王利表示,原有的行业传统做法已经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用户的需求,这也是海尔选择建设互联工厂的重要原因之一。
海尔的这种改变,也与其自身的发展战略相关。从1984年海尔成立至今,已相继完成了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全球化战略,2012年至2019年是这家公司所指定的网络化战略阶段,,通过小微、创客等方式,在组织、员工、用户等方面打造互联网时代的管理模式。
但显然,中央空调这种专业、大型的产品制造,仍需要海尔从集团层面进行规划和支持。
据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樊高定介绍,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央空调在中国才有了比较大的发展。最初以离心机组螺杆机组为主机,后多联机也进入中央空调系统。由于离心机组的制造和系统应用难度很高,在这一领域一直由几家比较大型的外资品牌所主导。
为打破这种局面,海尔选择磁悬浮离心压缩机作为突破点,开发了磁悬浮中央空调的冷水机组系统。这种系统在调节范围、节能和低噪声方面有比较显著的优势。这使得海尔在冷水机组整体销量下滑的情况下,反而实现了磁悬浮离心式冷水机组的大幅增长,并出口至发达国家。
随着全球城市工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中央空调在工业建筑节能改造、商业大厦暖通系统智能优化、建筑节能绿色普及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据界面新闻记者了解,中央空调的能耗可以占到建筑总能耗的60%以上。如何更好的降耗是未来中央空调企业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另据王利透露,目前海尔磁悬浮中央空调已占据中国磁悬浮中央空调81%的市场份额。智能互联工厂的建成有助于海尔进一步将磁悬浮中央空调的产业优势进放大,彻底释放产能,并针对用户柔性需求进行大规模定制,从而带动海尔磁悬浮实现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