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开局之年。根据《中国家用电器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到“十三五”期末(即2020年),我国要进入世界家电强国行列。
由大到强,我国家电行业应该怎么做?家电人的心中有着一个近乎标准的答案:必须由成本驱动、规模驱动全面转向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而在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工匠精神不能缺位。
今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便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在制造业引发了广泛而持久的讨论。
谈及“工匠精神”,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德国和日本。
德国是当之无愧的“制造强国”,这个只有8000万人口的国家,却拥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目前,在机械制造业的31个部门中,德国有17个占据全球领先地位,处于前3位的部门共有27个。支撑起德国“制造强国”地位的便是工匠精神。
德国汽车的品质一直为国人所称道,宝马、奔驰、奥迪等世界知名汽车品牌均出自德国。在德国慕尼黑以东100公里的小镇丁格芬,是宝马最大的汽车制造工厂,这里有1.85万名员工,每天出产1500辆宝马车。在总装车间,一条组装线上有数十个员工,每一个工位由两到四人组成,分工极细。在汽车座椅装配环节,产品一到,两名工人在五六秒内就可完成安椅子、矫正、拧螺丝等工序。而从装上底盘、发动机、轮胎,到下线成一辆可以出售的成品车,只要两分钟时间。宝马对安装环节要求非常严格。如果某一颗螺丝没有拧上,或没有完全拧紧,整条安装线就得停止。
在青岛,德国人100年前留下的地下排水系统,雨污分离,设计合理,无论多大雨量都能正常运行。对此,青岛市民至今仍津津乐道。
专注、严谨、苛求细节、追求完美,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这就是让“德国制造”声名显赫的“工匠精神”。
在邻国日本,坚守“工匠精神”的例子同样不胜枚举,其中林内就是家电制造业的一个典型。
从上世纪20年代建立至今,林内一直专注于燃气具领域的研发。拥有97年历史的林内,如今已成为全球燃气具行业的领导品牌,探究林内的成长轨迹不难发现,其基业常青的密码便是“工匠精神”。
林内把“品质就是我们的生命”作为企业座右铭,苛求品质、视质量如生命是林内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自品牌创立伊始,林内一直坚持三个原厂自制的原则:电子基板、燃烧器、热交换器、传感器等关键电子部件内制,燃烧核心技术原厂研发,关键设备原厂研发自制,通过高内制率来确保产品的品质。正是凭借林内的三个原厂自制原则,林内人可以骄傲地说,“你可以看懂我们的加工方法,但你不知道怎么去实现它。哪怕实现了,也达不到这个精度。”
林内在选材方面也非常讲究,绝不因为成本而牺牲部件的材质。正是由于在产品设计、部件选材和生产工艺等细节方面精益求精,林内产品才能始终保持卓越品质。
为了追求好的品质,林内还制定了一个“零不良”的追求目标,即每天做一个改善,把所有产品做成零不良的产品。
事实上,林内的“工匠精神”更多地体现在人的元素上。在林内,每名员工上岗前都要经历严苛的培训,即便是像铆螺丝这样一道简单的工序,员工必须需要经过三万次零失误操作,才算通过测试,才有资格上岗。
在林内人看来,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都有可能成为决定产品质量乃至公司命运的因素。通过对每名员工素质的培养,林内全面形成了一种以人为核心的工匠文化,并最终将这种文化渗透进了企业运转的每一步中。
据日本调查公司东京商工研究机构数据显示,全日本超过150年历史的企业达21666家之多,在明年又将有4850家迎来150岁生日。这些长寿企业均有着一项共同的基因,就是“工匠精神”。
奥维云网助理总裁张彦斌认为,中国家电产业发展至今,已经到了一个质的飞跃阶段,而支撑这种飞跃的动力就是“工匠精神”的回归。在他看来“工匠精神”是中国家电业的一个短板。我国家电行业要由大到强,必须补齐这块短板。
自古华山一条路,对我国家电行业来说,要实现由大到强,必须在转变发展模式中坚守“工匠精神”,只有如此,才能登上“华山之巅”,屹立世界家电强国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