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业务犹如沉重的包袱,已令昔日的日本电器巨头不堪重负。继夏普有意“卖身”郭台铭之后,昨日又有消息称,东芝正在和美的集团就“出售家电业务部门”进行最后谈判,开始加入到“去电器化”的浪潮中。
东芝业绩面临巨亏 图谋变卖家电业务
针对上述消息,尽管当事者东芝、美的均三缄其口,但市场普遍认为,东芝变卖电器资产已成定局。
2015财年,东芝整体业绩亏损额已从5500亿日元(约合314.6亿元)扩大至7100亿日元(约合406.12亿元)。“13亿美元假账”丑闻曝光以来,东芝进一步加快大规模重组补充资本的步伐。
去年年底,东芝以约合1.96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将位于印尼的电视机工厂出售给创维,同时售出的还有其冰洗产品的中国销售独家授权。上周,佳能集团获得竞购东芝旗下医疗部门的优先谈判权。
卖出家电业务有望为东芝带来数百亿日元的收入。据东芝财报显示,2014财年,东芝旗下的家电业务销售额为2200亿日元(约合125.84亿元),预计2015财年将出现亏损。
早前有传闻称,东芝的家电业务将并入夏普,夏普将液晶电视业务剥离给日本产业革新机构后变身为一家白电公司。但随后夏普同意被鸿海收购,东芝的家电业务只能转而另谋出售之路。据日本媒体报道称,东芝此次主要转让白电业务,整个转让计划将在今夏之前完成。
与东芝相比,美的可谓“财大气粗”,被视为家电行业业绩最值得期待的公司之一。此前有消息称,美的曾参与竞购GE的家电业务,但最终该业务被GE出售给海尔。“美的手上有700亿元的现金流,拿下东芝的可能性极大。双方曾在2004年成立合资公司生产空调,业务有很强的协同性。”一位家电行业人士表示。
从投资者到被投资者 日企集体玩角色转变
东芝的“窘困”并非个案,在中韩公司的夹击下,日本家电巨头近年来在消费市场节节败退,日元贬值也大大削弱了日本家电公司的盈利能力。因此,很多日本公司开始选择“去电器化”经营。
除东芝外,索尼和松下都已将经营重点转向电子零部件和企业服务。索尼刚发布的2015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影视业务、游戏及网络服务贡献报告期主要的利润增长。
今年2月底,一度雄霸液晶市场的夏普决定接受郭台铭的鸿海精密约62亿美元并购方案。但是,由于双方对“潜在债务”存在分歧,并购案仍存在变数。鸿海目前正在与夏普的两大债权银行瑞穗银行、三菱日联银行洽谈夏普未来的潜在亏损,并希望对夏普第四季度业绩进行考察。
此前,日本企业对外资并购均持谨慎态度,往往通过交叉持股来保持股权结构稳定。但是,自“安倍经济学”实施以来,日本政府希望通过降低税率、放宽门槛来吸引外资,不少日本企业开始对境外投资者打开“大门”。有日本媒体评论称,“日本企业也许要开始学习适应从亚洲投资者到被投资者的角色转变。”
用资本换品牌和渠道 中国企业弯道超车
在日本企业剥离亏损业务过程中,中国企业频繁现身,扮演了“接盘侠”的角色。但是,到底是“产业承接”,还是“得不偿失”?目前业内仍存在不少争议。
有业内人士表示,在经济下行的国际背景下,通过并购重组可以实现“弯道超车”,以更小的代价获取以前别人不愿让出的技术与市场。
家电观察家陆刃波表示,“美的选择出手,看重的是东芝的技术、品牌以及在日本与东南亚的销售网络,希望通过接盘来扩大相关地区的销路,壮大事业版图。目前美的与东芝正围绕员工雇用及维持品牌运营加紧进行磋商。”
有数据显示,美的海外销售已占销售总额40%,但其中自有品牌仅三分之一,在欧美等主流市场还很弱势。并购品牌影响力大、有技术积累、与美的业务相关性高的家电品牌是美的扩大海外影响力的不错选择。
另一方面,国内市场挥别高速增长,也让中国制造商的“出海”冲动日益强烈。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增长不可能像以前那样高速,市场需求增长也不可能像以前那么高速。去年,我们主要的产业市场总的需求增长和前几年相比都出现大幅回落。”所以,国际化成为很多中国企业的重要发展战略。
李东生认为,中国企业在全球品牌和渠道能力建设上差距还比较大,但管理能力和资本能力都比原来更强大了。“以前做一个项目要几亿美元,这都很有压力。但现在已经不是很大问题。”
李东生表示,从全球经济结构调整过程来看,并购重组浪潮仍在进行。“并购重组的机会未来几年会不断出现。我们应做好相应资本准备,有机会出现,我们就要认真分析,把握好这样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