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以技术协同中心打造产业生态圈 依托区域人才和市场激活发展动能
四川“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版图成型
前不久,川投集团全资子公司川投信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川投信产)与成都宏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宏明电子)签约,宣告川投信产控股宏明电子,这是四川省国资国企加速布局电子信息产业版图的重要一步。
电子信息产业在四川起步较早。1959年,中国第一只黑白显像管在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诞生。四川正是在“第一只黑白显像管”的基础上,聚集起英特尔、德州仪器、京东方等大批知名企业,逐渐发展起如今迈向“万亿级”的电子信息产业。
规模迈向“万亿级”大关
成都东郊一片苏式红砖厂房,记录着当年红光厂的红火,这被视为四川电子信息产业的滥觞。“第一只黑白显像管诞生的时候,我们刚刚建厂,一边抓基建,一边抓科研创新。”曾担任红光电子管厂工会主席的雷代华回忆起那段艰苦创业的岁月,仍激动不已。
红光厂、宏明电子、长虹、电子科技大学……从上世纪50年代起,四川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电子工业、科研体系,筑牢了如今电子信息产业迈向“万亿级”的基础。
据四川省国资委主任徐进介绍,宏明电子是国家“一五”时期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之一,也是我国领先的大型电子元器件综合性研发生产企业。四川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川投集团为代表的国企全力布局,一批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成都市极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钟波从电子科技大学毕业10年后,回到成都创业。如今,在成都高新区一片造型时尚的写字楼里,极米无屏电视在这里研制。从红砖厂房到现代化写字楼,电子信息产业的“外设”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不变的“内核”是科研创新。
“我们每年在研发上投入大量经费,不断地开发新技术,给用户带来许多新颖且实用的功能体验。”钟波说。
走进位于成都双流西航港经济开发区的成都海威华芯科技有限公司,上百位研发人员正熟练地操作软件,静静地进行芯片研发。与之相比,距离海威华芯几分钟车程的地方,我国首条以金属氧化物为核心、面向8K以上超高分辨率电视市场的液晶面板生产线——中电熊猫8.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则在身穿白色、浅蓝色连体工作服工人不断操作下,热火朝天地生产着。像这样的研发、生产场景,在四川的电子信息产业相关园区里随处可见。
电子信息产业是四川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5”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等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1”是数字经济。
四川省经信厅厅长陈新有说:“我们的‘5+1’产业都是有基础、有优势、有支撑的,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是最有可能率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万亿元’大关的产业。”
四川坚持以“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强配套”的发展思路,以电子信息重大项目为突破,依托国家级“芯火”双创基地、中移(成都)产业研究院、超高清视频(四川)制作技术协同中心等打造和激活一系列产业生态圈,实现产业的链式聚集和联动发展,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集聚区,目前已形成涵盖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与数字视听、终端制造环节、软件研发、移动互联网应用等较为完备的电子信息产业链体系。
其中,军事电子装备整体实力居全国第1位,网络信息安全产业规模居全国第2位,大数据应用指数居全国第4位,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居全国第5位,大数据发展综合排名全国第6位。
世界一半的笔记本电脑芯片在四川封装测试,全球50%的苹果平板电脑在四川生产,微型计算机年产量超过全国的五分之一。四川是五大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之一,已成为中国第三大游戏产品研发和运营中心。四川省经信厅数据显示,2018年,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258亿元,居中西部第一。今年1-8月,四川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长12.7%。
10月20日,四川正式被确定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试验区先行先试,催生了一批新场景、新业态,将为四川数字经济乃至整个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
市场和人才优势助产业突破
记者从四川省经信厅了解到,四川正着重瞄准“一芯一屏”,即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实现重点突破。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人才、市场两大优势是四川的底气。
四川有电子类专业综合排名全国第一的电子科技大学。同时,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一批在电子信息领域实力很强的高校,也在源源不断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并且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撑。四川还拥有中国电科9所以及中科院成都光电所等以电子信息领域为主要研发方向的院所。全省拥有与云计算、大数据产业上中下产业链相关的120余个研究所、企业技术中心及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联积电子是四川今年上半年新增的72家台企之一,目前正在自贡市建厂,预计年底电子墨水屏项目将投产。四川联积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家禄说,四川辐射的市场非常大,最先要面向的市场是西南各大卖场的电子标签,未来可以布局全国。
电子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产学研办公室主任袁俊榆说,高校与企业一是共建联合科研平台,开展技术研发;二是联合承担科技项目,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三是共同引进和培育产业界的高端人才;四是进行研发人才的定制化培养和工程师继续教育。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桑楠说,电子科技大学和四川长虹开展产学研合作,高校和企业深入交流,明确了产学研合作的方向。桑楠教授的团队为长虹设计了一款在数字电视上运行起来效果非常好的浏览器,产品得到了广泛应用。
凭借市场、人才等优势,四川“一芯一屏”实现了产品、规模的快速发展。以新型显示为例,四川已建成以中电熊猫8.6代线为代表的液晶显示面板生产线,以及成都京东方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目前,正在建设信利(仁寿)5代和绵阳惠科8.6代液晶显示面板生产线,以及绵阳京东方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逐渐形成以成都、眉山、绵阳为基地的新型显示产业集群。
同时,良好的营商环境让企业能安心搞科研、谋发展。信利(仁寿)高端显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魏赵奕说,自2017年12月开工建设以来,厂房和生产线建设进展非常顺利,这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以及优质服务。
加大投入瞄准“自主可控”
在瞄准“自主可控”的产业发展趋势下,四川“国产操作系统+国产CPU”替代路径明确,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企业成长空间巨大。华为鲲鹏生态基地落地成都,将助力四川打造全国一流的数字经济先进核心技术生态高地。
然而,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并非没有困难和短板。成都一家企业拥有目前国内先进的集成电路生产线,其产品在我国手机、移动通信基站、物联网等电子信息领域中广泛使用。但是,这个公司生产线设备零部件约50%从美国进口,基础材料从美国进口份额也达到了三分之一。
“我们必须坚持这么做,如果不是自主可控的产品,我们的产业可能会‘被瘫痪’。”中国电子科技集团30所副所长祝世雄说,我们要全面掌握核心技术,包括关键零部件,实现从软硬件到云端的自主研发、生产、升级、维护等全程可控。
研发投入是反映创新的核心指标。2018年四川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737.1亿元,比上年增加99.2亿元,首次突破700亿元大关,增长15.6%。
“四川研发投入再创新高,得益于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一系列鼓励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政策取得良好效果。”四川省统计局社科处处长李力说,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例,2018年享受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政策的企业数为626家,减免税15.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1%和30.4%。
成都申威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霍旭东说,目前基于申威处理器的电脑终端整机产品,可满足日常轻量级的办公需求;今年5月,申威处理器作为国产处理器,首次进入中央国家机关采购目录。
祝世雄说,在2013年以前,国产芯片的市场份额只占10%,结构严重失衡。经过近年来的努力,目前自主可控产品已初具规模,一批自主可控产品已在示范项目中成功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