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空调行业最大的国别市场,我国也是全球空调市场的制造中心,每个年度的出口量都稳定在5000万套以上,不仅如此,在强化全球化经营的同时,许多的企业也都把自有品牌的国际化作为了战略方向,在这方面海尔空调表现得尤为卓著。
国内市场的产销规模更大,2018冷冻年度所有企业的出货总量超过了9000万套。如此巨大的规模,是建立在中国空调产业无出其右的生产能力的基础之上。过去几年内,我国空调市场出现了明显的结构化升级趋势,智能化、高能效产品需求量快速提升,这牵引了一些企业进行了产能的扩张,2017年海尔空调在合肥、武汉等新建工厂以及现有工厂互联升级、精益提效等新增1500万智能空调产能。
当然,受2016年度和2017年度高增长行情的影响,一些企业投入巨资进行了产能扩张,奥克斯空调就是其中的代表企业,除了宁波本部的工厂新增产能之外,还分别在马鞍山和郑州新建制造基地。MBO美博空调在芜湖新建500万套规模的基地同样也是如此。
还有一些品牌,出于自身多元化发展的需求,也在进行了空调生产基地的建设,这在康佳、韩电等等企业的身上体现的较为明显。从2016年开始,一些新品牌对空调行业的进入,也推动了行业产能的增加。
中国空调产业产能的提升,并不是完全由基地数量、生产线数量决定,机器人的大范围应用、制造体系的精益化改造、工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等等也都是产能提升的重要力量。
就整体趋势而言,尽管多数主导和主流品牌都弱化了固定资产投入,但是中国空调行业的产能在过去几年内依然呈现出往上走的态势,而且,未来数年这种趋势还会延续下去,奥克斯在郑州、马鞍山的基地还没有完全建成,MBO美博在芜湖的基地也在建设之中,还有一些新品牌的制造工厂也处于大兴土木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度国内市场库存量的创历史新高,让巨大的产能略显尴尬。从简单的供求状况来看,眼下空调产业的产能给市场带来了一定的泡沫;而且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类似于2016年度和2017年度的断货行情不会再现。但是,就国内市场的基本需求存量和国际化发展态势来看,全球市场庞大的需求可以给中国空调行业的产能提供支撑。
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建设上这么多年以来一直比较稳定,近年来的产能扩张热潮完全是由国产品牌所推动,外资品牌松下、日立、三菱电机、三菱重工、大金等等总产能约为800万套左右,其中日立在中国拥有两大制造基地,分别在上海和芜湖。
以格力、美的、海尔为主代表的主导品牌如同其在市场上的地位一样,产能总量非常可观,三大企业的总产能达到了1.5亿套左右,其中仅格力的产能就可以超过6500万套。
奥克斯这几年在国内外市场的销售规模提升速度迅猛,以往的产能已经无法满足其自身的需求,2018年底,奥克斯提出了2022年5500万套的市场目标,没有足够的产能就无法达成这一指向,这也是其为什么在郑州、马鞍山新建基地的原因之一。所以,按照当下的趋势来看,未来几年,奥克斯空调的产能也将达到5000万套以上。
产能在1000万套以上的品牌也较多,TCL、长虹、海信科龙、志高就是其中的代表。另外,扬子、新科、夏宝、月兔、韩电等品牌的产能也都超过了100万套。如果再加上其他有制造工厂的品牌,中国空调产业的产能大约在2.6亿套。
在市场出现丰富外部机会、需求资源相对充沛的时候,充足的产能则是一种优势;但是,当市场遇冷、库存量偏高的时候,产能太大就会成为一种压力。当然,这种压力体现在各个企业身上则有所差别。
国内空调的品牌数量超过了300个,其中相当一部分没有自主型制造能力,完全是依托于OEM或ODM方式实现产品供给,这给部分拥有较大产能的企业提供了丰富的生产订单。轻资产运营模式成为行业当下大量中小品牌的生存之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产能压力的释放。
国际市场也是产能释放的重要方向,全球化经营已经成为了主导品牌的核心诉求,在以海尔为代表的企业全力推行创牌战略的同时,很多企业则是自主品牌出口和贴牌生产并行。海外市场的空白点要比国内更多,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而且,我国的空调企业也都在把制造基地向海外进行布局,格力、美的、海尔、奥克斯、长虹等等都有所建树。
需要指出的是,很多企业的产能具备一定的弹性,笔者在统计企业产能的时候,并没有完全按照工厂的高峰值数据核算,单班、两班倒、满负荷运转下,生产数量肯定都不相同。大型家电企业还在通过物联网技术不断改造生产线,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即便是企业停止固定资产投入,生产能力也会进一步增强。来源: 艾肯家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