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企业须从扩规模的传统思路向提高技术含金量转变,通过整合资源和优化管理,控制整体成本。更多关注风光互补、光伏和农业互补、光伏和水电互补等多种能源形式,实现互为补充。
光伏产业在历经近两年的一路高歌后,似乎又有产能过剩的隐忧。今年以来,从产业链上游硅料到下游组件,均呈跌势。近期虽略有上升,但与年初相比仍相去甚远。
资本市场率先释放信号。近期,不少光伏上市公司发布了半年报,业绩虽然亮眼,股价表现却背道而驰。阿特斯发布半年报称,上半年净利润19.2亿元,同比增长321.75%,但阿特斯股价却较两月前已下跌近三分之一。天合光能股价较年初更是几近腰斩,晶科能源等上市公司也创下年内新低。
对于光伏产业来说,今年本是收获之年,光伏发电装机超过水电,成为我国仅次于煤电的第二大电源。但种种迹象表明,产能过剩又一次击中了光伏产业。对此,业内已有表态。晶科能源半年报直言,行业扩产已带来了阶段性产能过剩风险。
国际能源署2022年报告显示,我国在全球光伏组件市场份额超过80%。有预计称,2025年全球光伏装机需求约386吉瓦,不过到今年年底,我国各环节产能将达到全球光伏装机需求2倍之多,而未来规划产能甚至在3倍以上,其中硅料产能过剩最为严重。
分析来看,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大量资本涌入光伏产业,使产业链各环节产能急剧扩大。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今年上半年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同比增长幅度均在60%以上。需求虽然受政策影响一路上扬,但短期内难以消化如此巨大的产能增长。
回顾整个光伏产业发展历程,对这一问题会有更加清晰认识。本世纪初,在欧美市场补贴带动下,我国光伏企业迅速成长并“走出去”,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使行业暂入低谷。此后,在国内补贴带动下,产业重获生机。2012年以后,受欧美“双反”制裁,行业又入低谷。此后在政策支持下实现反弹,但2018年随着度电补贴取消,又出现下行。2020年开始的大规模发展,则是受“双碳”目标引领。
在这些起落中,伴随着企业倒闭和市场出清,产能过剩之忧始终如影随形,其中深层原因包括在市场前景向好情况下,企业扩张过快。这种扩张不少有地方政府助力,正是在企业和地方政府短期绩效目标共同驱动下,才上马一些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一旦市场波动,这些没有太多核心竞争力的项目很容易败下阵来。
要注意的是,此次波动和以前有很大不同。随着国内外补贴政策退出,产业更多转向市场驱动。在这种情况下,技术上胜出和成本控制成为关键。
为此,相关企业须从扩规模的传统思路向提高技术含金量转变,同时通过整合资源和优化管理,控制整体成本。在当前多能互补的背景下,更多关注风光互补、光伏和农业互补、光伏和水电互补等多种能源形式,实现互为补充。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黄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