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手可热”“如日中天”“一飞冲天”……翻开2021年资本市场的储能板块,“阳”味十足的字眼频现。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万得储能指数收报于5699.92点,年内涨幅约52.4%。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储能产业风口来了吗?未来最大的看点在哪里?
储能产业驶入“快车道”
“我个人认为,储能产业现在已经在风口上了。”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储能销售中心副总裁陈翔说。
“从2018年开始,业内伙伴们就说储能产业的春天来了。但若说今明两年是风口,我觉得差不多了。”广州智光储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新宇告诉记者。
在赣锋锂电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许晓雄看来,“风口”跟“爆发”紧密相连,就储能产业当前的发展态势而言,还差点火候。
记者调查了解到,尽管储能是否迎来风口,业界目前尚有争议,但“储能产业步入快速发展期”已成共识。
“储能产业确实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铁锂电池板块,这一趋势可能持续两到三年。”许晓雄说。
储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不只反映在相关指数的大幅上涨上,还有实实在在的项目落地。
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统计,2021年上半年,国内新增的新型储能项目达257个(包括规划、在建、运行项目数),储能总规模为11.8吉瓦,分别是2020年同期的1.6倍和9倍。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抽水蓄能电站累计装机规模达到3479万千瓦,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超过400万千瓦。这意味着2021年我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规模超过历史存量的五分之一。
2021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的目标。据此测算,未来4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以年均65%左右的增速增长。
在抽水蓄能方面,国家能源局2021年9月发布的《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抽水蓄能投产总规模较“十三五”翻一番,达到62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抽水蓄能投产总规模较“十四五”再翻一番,达到1.2亿千瓦左右。规划的发布也被业内视为国内抽水蓄能产业步入“快车道”的标志。
“储能是助力可再生能源开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支撑,也是催生能源新业态、抢占能源战略新高地的重要领域。”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二级巡视员刘亚芳说。
成本问题仍制约新型储能扩围
走进陕西汤姆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坐落于西安的厂区大院,看似普通的路灯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一个60瓦的小灯泡、一块太阳能光伏板、一块储能电池,就凑成了一个小型的“微电网”。白天太阳能发电,电池储电;晚上电池放电,自发自用,工作人员还可以通过开关自由调节亮度。像这样的路灯,在这座厂区里大概有十几座。
“我们的厂区在市区里,其实通市电挺容易的,我就是想试试‘光伏+储能’这种模式到底好用不。”陕西汤姆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连营告诉记者,公司安装了226千瓦的BIPV(建筑光伏一体化)光伏屋顶,也考虑过安装储能电池,给厂区路灯装储能电池,算是他为下一步安装更大规模储能电池做的一些准备工作。
但是否加装更大的储能电池,张连营还没有想好。虽然对安全问题也有担忧,但是鉴于路灯系统运行情况较好,他的顾虑还不算大。目前他的第一顾虑是成本问题,按照常用的储能电池价格计算,给BIPV光伏设备配装储能的投入,约是BIPV设备本身的三倍,这个成本是无法接受的。
“‘新能源+储能’肯定是未来新型电力系统的主流趋势,我们想提前做一些布局,但还是希望储能技术能快些发展,成本能快点降下来。”张连营说。
他的想法,代表了不少新能源企业和用户的心声。
“目前,我国抽水蓄能、磷酸铁锂和三元电池储能的度电成本分别为0.22到0.27元、0.5到0.7元、0.7到0.9元,抽水蓄能在度电成本方面仍有明显优势,但其发展受到地理环境、投资成本、建设周期等因素的制约。”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说。
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统计,2020年,我国储能项目共516个。其中,抽水蓄能项目38个,电化学储能项目463个。
“单从项目数量看,电化学储能在我国新型储能领域是主体。”刘勇说,就储能企业而言,相对于以国企为主力的抽水蓄能赛道,以电化学储能为主体的新型储能赛道有更多机遇。
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母基金研究总监邵元骏则认为,电化学储能未来最大的应用场景应该是微网、分布式电网。大规模电网往往需要兆瓦级的储能电池,采用电化学储能电池成本太高。
综合多位受访专家测算的结果,未来电化学储能需要度电成本下降到0.3元以内,才能确立根本优势,或将有大量参与电网调峰调频的机会。
“长时储能”或为未来储能产业最大看点
未来储能产业的最大看点在哪里?关于这个问题,记者在调查中听到的较多的关键词是“长时储能”。
“最大的看点或许是长时储能得到更快的发展。这样的话,储能产业技术路线图或许有更新的气象,能源需求不平衡不匹配的状态亦将得到更大的改观。”刘勇说,目前新能源侧配置储能系统通常以1到2小时功率型或能量型应用为主,主要起到平滑功率波动的作用,未来将逐步过渡到4小时以上的长时储能,为电力系统提供削峰填谷的容量型服务功能。
据中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局副局长陈海生介绍,目前我国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长时储能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产能和项目的规划都在紧锣密鼓进行当中,随着可再生能源占比不断提高,我国电力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
但也应该看到,长时储能的快速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刘勇认为,下一步储能产业应扎实走好以下几个阶段:
短期看,重点开发非调峰功能的储能电池技术和市场,包括移动储能、调频储能等;当储能成本低于峰谷电价差的度电成本时,利用峰谷电价可以套利,行业进入良性循环。
中期看,储能成本低于火电调峰和调度的成本,传统发电厂退役,储能装置将加速部署,新能源发电和储能之间的协同作用日益增长。
长期看,长时储能将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一阶段储能方式将以长时储能为主;2050年前,产业发展到较完善的阶段,储能成本低于同时期风光发电的成本。
(参与调研:陈云富、雷肖霄、侯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