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围绕《巴黎气候协定》的讨论,一些专业、非专业人士将整个化石能源产业都视作行将就木的“夕阳产业”,人们会对此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激烈的争论。
我们来回顾一组数据:2016年美国煤炭产量同比暴跌17%,为6.74亿吨,创下近40年来最低,煤电在美国发电总量中占比继续屈居第二。但2017年7月16日美国能源情报署(ETA)就发布了一期《短期能源展望报告》,称煤炭产量在2017年将触底反弹,同比增加8%,同时煤电占比也将重新回到暌违两年的榜首位置。几个月后煤炭市场分析公司Doyle Trading Consultants提供的数据证实了这一展望———2017年1- 6月上市美国煤炭公司收入同比猛增19%,而2017年头两个季度美国煤炭产能、出口都有两位数的反弹。
煤炭出口大户———澳大利亚日前刚刚公布的数据同样证实了煤炭市场的强劲触底反弹:2月2日路透社公布的数据显示,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煤炭船货价格已突破100美元/吨,较2016年的低点翻了近一番,已接近2011-2012年的峰值。
Morningstar Equity Re-search2月初一份分析报告指出,在煤炭市场强劲势头推动下,少数一直致力于煤炭投资、开发的上市公司股价大幅飙升,且这种情况在许多国家普遍出现,如澳大利亚煤炭投资企业W hitehaven Coal,股价较2016年初飙升10倍以上;印尼注册的煤企Adaro Energy股价同比上升330%;著名跨国大宗商品贸易商嘉能可,也是综合性大宗贸易商中未公开表示“抛弃”电煤的少数代表之一,股价上涨290%,泰国煤企Banpu股价涨了85%。而曾被一致看好的液化天然气(LNG)投资企业,其股价同期涨幅只有18%-45%而已。
既然是公认的“夕阳”,何以骤然绽放出如此光辉?
如果说2015- 2016年的煤炭“退潮”,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巴黎气候协定》的签署、尤其奥巴马《清洁能源计划》的推出所“催熟”,那么特朗普的上台,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和《清洁能源计划》被正式中止,则为这一“退潮”狠狠踩了一脚刹车。正如许多业内分析家所指出的,刨去争议不亚于煤电的核电,被反复热炒的各种清洁能源在发电成本、热效率和稳定性上尚不足以担当大任,大多数推动“电改”、减少煤电比例的市场,实际上是用另一种化石能源(天然气、石油、油砂油、页岩气或页岩油,主要是天然气)替代煤电,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去煤化”的“减排效益”,且过于依赖石油、天然气价格的低位稳定。2017年随着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的复苏,欧佩克的冻产保价,石油、天然气价格开始从底部显著反弹,煤电低成本的优越性也因此再度凸显。
在“去煤化”喧嚣中,仍有一些先知先觉的投资机构押宝煤电和电煤,如早在2017年10月,美国经纪和投资机构Clarksons Platou就宣布,电煤和动力煤将成为其未来大宗商品投资的首选建仓品种,美国资本管理公司Farallon和专业投资机构AMCIGroup则分别增持了WhitehavenC oal的股份,AMCIGroup的董事总经理比姆(BrianBeem )指出,随着全球经济复苏,亚太等新兴市场的城镇化、电气化进程也随之回暖,而在这些市场,电煤和炼钢煤仍然是性价比最高、最适合“两化”进程提速的能源品种,在这种情况下,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煤炭需求注定有增无减,仅这一“刚需”就足以让煤炭产业这轮“夕阳”继续闪耀光辉。
尽管杠杆率远不如石油和天然气,但煤炭仍然是大宗商品市场中的“高杠杆领域”,如前所述,许多先知先觉者早在去年3季度甚至更早就悄然在期煤上增仓,为确保自己的投资安全,它们也势必为煤炭行情“保驾护航”、“嘘寒问暖”。
还应指出的是,前几年“去煤化”的势头有些过猛,很多国家和大型煤炭企业“刚性”冻结、缩减煤炭产能,造成了较大的缺口,笔者认为,一旦“夕阳辉耀”,这一巨大缺口就注定会让逆市中坚持的煤炭企业和投资者赚得盆满钵满,而那些“减得太急”和“回来得太晚”者,就只能徒呼奈何了。
一曝一寒之余,更多人开始更理智、更务实地看待煤炭产业和“去煤化”,他们开始深刻认识到,尽管实现清洁能源利在长远,但这个过程将是漫长而反复的。
不仅如此,许多业内人士也指出,作为能源,煤炭最大的问题是污染,而电煤、动力煤等大规模集约化的煤炭使用,反倒是煤炭污染综合治理效率最高、潜力最大的领域,未来一段时间,各国(尤其亚太各国)煤炭综合治理的重点,很可能转移到消除“散煤”和强化电煤、动力煤等大规模集约化煤炭使用的污染治理标准,这对煤炭这个“夕阳产业”的“夕阳红”,无疑将是个福音。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煤炭产业的“夕阳红”并非全领域的触底反弹,而仅仅是电煤、动力煤、炼钢煤等高品质、高热效率品种煤市场的回暖。素以煤炭品质高、出口比率大著称的澳大利亚煤,是本轮煤炭产业触底反弹的大赢家,而美国煤炭产业受益最大的,也是品位最高的出口煤领域。同期欧洲热效率较低的褐煤则仿佛“事不关己”。
中国是煤炭生产、销售大国,但煤炭品质参差不齐,近年来许多曾红极一时的煤炭企业、煤炭重点产区“日子不好过”,但在憧憬借此次“夕阳红”起死回生之前,恐怕要先自省一下,看看自己的产品是否符合此番市场的煤炭“口味”。来源:新浪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