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未分类

煤炭去产能:优胜劣汰 格局渐清晰

2012年,煤炭行业生产煤炭36.6亿吨。在煤炭黄金十年的尾巴梢上,煤炭人对这个数据充满自豪——没有这份能源保障,哪有遍布全国的灯光与温暖。

但随之而来的寒冷,让一直沉浸在“为祖国提供光与暖”自豪感之中的煤炭人意识到,埋头生产、生产、再生产,已不再是一份简单的社会责任,更不会成为一个行业的救命稻草。黄金十年的成绩掩盖了很多矛盾:企业大而不强、盲目扩张,“一煤独大”造成产业雷同,错失转型机遇……当光环褪去,现实有些残酷。

供给侧改革拉开去产能大幕

2013年,全国煤炭产量约37亿吨,增加量从前10年年均2亿多吨,首次降至5000万吨左右;消费量约36.1亿吨,增幅由前10年年均9%下降至2.6%左右。2013年前11个月,大型煤炭企业利润同比下降37.03%,亏损面达36.7%,且仍在继续扩大。

煤炭行业犹如一辆大型货船,超载加剧,问题重重,吃水线不断上升,若不尽快减重、调结构,随时面临沉船危险。

如何减、如何调?船不会变,开船的人要调,船上的货要卸,该丢的要丢掉。

2014年开始,陕西煤业化工集团主动对资源枯竭、亏损严重、煤质差且产品没有市场的三类共8对矿井实施关闭,转而重点发展陕北和彬黄地区的优势矿井。

同年,重庆能源集团分两轮制定了煤矿关闭退出计划,计划关闭36个煤矿,退出煤炭产能1165万吨。从源头上消灭亏损点,效果立竿见影。

与先行者不同,大多煤企面对动真格的结构性调整,依然观望。

从2015年开始,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后,正式拉开大幕。煤炭成为重点改革行业。

2016年2月,《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出台,治过剩、促脱困,明确九大任务……信号灯直入天际,刺眼的亮点刺通了观望者的穴脉,也刺醒了煤企多年来沉睡的身躯。让企业回归市场主体的本质、让煤价回归理性,并朝着健康的方向继续发展。煤炭人意识到,这是救行业于水火之信号。

行动是迅速的。作为去产能的主战场,2016年,各地煤炭企业退出煤炭产能2.5亿吨,超额完成任务;2017年上半年再退出1.11亿吨,完成年度目标任务量的74%。违规新增产能、违法违规建设和超能力生产等老问题得到遏制,一大批长期亏损、安全基础差的煤矿加快退出,煤炭市场秩序逐渐规范。这为优质产能发展进一步腾出了空间。

到2016年底,14个大型煤炭生产基地的产量已占全国的92.7%。产煤超过亿吨的8个省区的产量,已占全国总产量的82.9%。全国煤矿数量由2005年的2.48万处减至9000处左右,平均单井规模提至50万吨/年以上。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现代化煤矿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以上,其中千万吨级煤矿高达59处。

明确布局让优质产能更优

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虽利好于煤炭,但也打破了多年来形成的资源和运力配置平衡,给稳定煤炭供应带来了新挑战。

为保证供应,在全国煤炭开发总体布局上,我国明确了压缩东部、限制中部和东北、优化西部的总思路。大型现代化矿井和资源有后发优势的地区,成为释放优质产能的第一选择。

今年5月,内蒙古、山西、陕西三省(自治区)增加原煤产量3358万吨,占全国增量的98.7%。与此同时,以国家二类进口口岸禁止进口煤炭船舶靠泊卸货为标志,我国开始“收紧劣质煤进口的口子”,以期通过更多的优胜劣汰,达到煤炭供需的总体平衡。

围绕《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自2016年以来,煤炭政策频出:做好职工安置、发展煤电联营、调整专项奖补资金、实行“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做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保障煤炭中长期合同履行……各地煤企在坚定去产能的同时,调结构强筋骨,为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前5个月,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利润总额123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200亿元。煤炭行业开始驱散阴霾,踏上脱困复兴之路。

产能结构调整的最终目的,不仅要实现煤炭行业脱困,还要画出一幅野心勃勃的蓝图——在政策的鼓励和市场的倒逼下,煤炭企业数量减少、规模扩大、机械化程度大幅提高。安全绿色、清洁高效,成为煤炭的代名词。有限的高效生产矿井游刃有余地满足当今社会对于煤炭的需求,煤炭人体面地将自己的努力与付出转变成遍布全国的温暖与灯光。

原文链接:http://1guigang.com/industrialchain/electricpower/29780.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0
广告位招租

站点公告

网站试运行,请大家关注本站公众号,多提宝贵意见!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