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以来,江苏等地区工业生产拉闸限电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近期东北多地在没有预兆的情况下突然停电,更有地区停电时间超过12小时,严重影响到了居民的生活,引起大众的高度关注。
缺电的原因众说纷纭。一些观点认为原因是电力系统结构调整导致的火电发电能力不够,不能应对新能源发电不足的局面。也有观点认为当前的缺电是由于高位运行的煤价和僵化的电价机制之间“煤电顶牛”限制了火电企业发电的积极性。还有一种看法是部分地方政府以缺电作为幌子,推进激进的限电政策来实现更好的“能耗双控”考核成绩。
在不同的省份,原因可能有所不同;甚至同一个地方,可能不止一种因素在起作用。由于电力短缺和政府双控行为交织在一起,很难厘清电荒背后各种因素,从而模糊了政策调整的方向。
东北为分析全国缺电问题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样本。东北三省的能耗双控能源考核成绩在全国处于中上水平,政府没有限制能耗的压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显示,三省的能源消费总量以及吉林的能耗强度指标都是绿色,仅黑龙江和辽宁的能耗强度指标未达标(黄色预警)。而经济上来讲,东北地区并非我国核心的出口基地,疫情导致的国际供应链重组以及出口激增对东北地区的影响应该相对较小。在季节上,东北地区当前也不存在高温等极端天气带来的异常需求。
排除了需求和双控考核因素,东北缺电的主要原因还是归结到电力供应不足,但这种不足更多表现为生产不足,而不是发电能力不足。虽然辽宁和黑龙江报告8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9%以上,但是,这样的增速对现有系统的影响较为有限。据相关报道,近日用电紧张期间,辽宁的火电出力仅为装机容量的一半左右。
煤炭供应紧张导致的过高煤价是东北电力生产不足的真正动因。
在煤炭去产能政策的推动下,东北三省退出了较多煤矿产能。2020年三省原煤产量合计0.93亿吨,较2016年的1.13亿吨下滑约17.7%,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比例也由3%下滑至2.4%。当面临较大的入冬补库需求时,主要依赖于蒙东煤矿的调入。
此次缺电提醒我们,煤炭仍旧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压舱石。煤炭产业政策事关国计民生,其作用的弱化在能源转型过程中虽然不可避免,但是实现路径需要谨慎探索,并勇于调整。应该以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标准为抓手,确定煤炭产能退出的标准。限制煤炭消费任务应该从消费侧多发力,而对于符合标准的煤炭产能建设,应该由投资主体决定。要多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利用碳市场、用能权交易和产能许可证交易等市场化手段,进一步降低煤炭产业转型的总成本。
(施训鹏系悉尼科技大学澳中关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张大永系西南财经大学经济管理研究院教授;姬强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三位都是国际能源转型学会执行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