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7年1月份的CPI和PPI数据。从PPI的表现来看,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涨幅回落,同比涨幅继续扩大。
具体数字上,1月份PPI环比上涨0.8%,涨幅在连续扩大4个月后出现回落。其中,石油天然气行业和煤炭行业上涨明显,分别达到了10.4%和1.7%,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的涨幅也达到了1.8%。
而从同比上来看,1月份PPI上涨6.9%,涨幅比2016年12月份扩大1.4个百分点。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煤炭开采和洗选、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同比分别上涨58.5%、38.4%和9.2%。
受到国际国内市场影响,能源油气煤成为去年底至今年1月PPI上涨的重要推动力量。因为它们还是目前中国化学工业最主要的原材料来源,油气煤的价格上涨势必会向下游传导,影响成品油、乙烯等下游市场。
“PPI的构成中,油气、煤炭、黑色、有色占比不到30%,但这几个上游行业涨幅较大,贡献了主要的增长。1月原油价格及黑色系大宗商品的上涨助推了PPI的进一步上行。”民生证券研究员栾稀告诉记者。
她同时向记者表示,PPI预计全年走高,但或会随着基数的抬升有所收敛。“原油和煤炭涨价预计会维持对PPI增长的贡献,但二季度之后涨幅会逐渐温和。”
不论是原油还是煤炭,抑或是它们的下游化工行业,2016年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触底反弹。通过现有的趋势,或许能够看出它们各自在2017年的表现。
原油价格反转持续
“国内的原油价格和国际价格是挂钩的,所以2016年整个国际油价的走势对中国相关行业的影响很大。”卓创资讯分析师高健告诉记者。
2016年年初油价最低下探至20余美元每桶,此后一直保持稳步上涨的趋势,尤其是自去年11月开始,受到欧佩克达成6年来首个限产协议的影响,油价从不足40美元/桶上涨至年末的56.8美元/桶,上涨幅度超过20%。
尽管2017年1月以来油价持续保持在55美元/桶左右,但此前两月油价大幅上涨仍为油气行业提供了非常可观的收益预期。“近三个月以来国际油价有非常明显的改善,超过20%的涨幅对于行业的刺激还是非常明显的。”高健表示。
同时,尽管2月份国际油价并没有明显上涨,只是处于横盘震荡状态,但从整体来看,2017年油价的供需情况改善是大概率事件。
依据IEA的统计数据看,OECD国家的原油库存已经下降到“标志性”的30亿桶以下,尽管中国及新兴国家的原油库存量正在上升,但该组织仍将全球今年的石油需求增长估计调高至140万桶/日。
“据IEA数据表明,去年11月份达成的欧佩克减产协议在今年1月份的执行水平已经达到协议的90%,特别是沙特,减产数量超过了商定的数额。”标普全球普氏原油分析师NickColeman告诉记者,“不过从目前原油市场的表现来看,对于欧佩克相关协议是否能够彻底贯彻仍持相对怀疑的态度。”
而从国内表现来看,2016年中国进口境外原油比例达到64.4%,创历史新高,同时进口极度依赖马六甲海峡,通过这一海峡到达中国的石油超过70%。因此,对于中国总体情况来说,国内原油依然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在国内原油供给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于中国相关行业来说会更加敏感,”高健表示。“除了油气开采,价格上涨导致的成本提高会传导至下游行业,这会有一些时间的延迟,但这种传导依然会产生效果。”
煤炭大反转
作为中国能源的支柱,煤炭行业在2016年一改前几年“跌跌不休”的状态,迎来了一次反转。
以山西吕梁地区低硫焦煤价格为例,炼焦煤2016年年初570元/吨,2016年年底1600元/吨,涨幅接近180%。以环渤海动力煤价格为例,2016年年初372元/吨,年底为593/吨。
而从产量来看,2016年全国原煤产量大约在33.6亿吨,降幅达到9.4%。
“从大的方面来看,煤炭行业受到去产能的影响非常明显,”卓创资讯煤炭分析师张敏告诉记者,“产量在下降,需求面却没有明显的下降,导致煤炭市场因供需关系变化出现了一大波行情。”
从近几个月的行情来看,煤炭的价格在高位调整,自去年11月的高点价格下降了接近24%。“不过这一价格与2016年的平均水平相比仍然较高,说明供应依然紧张。”标普全球普氏大中华区内容总监陆彬告诉记者。
陆彬对于煤炭行业在2017年的前景展望依然保持观望。“如果政府在冬季供应旺季后依然将煤矿的开工天数限制在276天,那么我们可以预期价格保持在较高水平。否则从供需层面来看价格会有所下降。”他表示。
化工行业进入“卖方市场”
“化工行业下半年以来行情很好,处于卖方市场的状态,产品不愁销路。”一位在山东地区从事煤炭化工的企业主告诉记者。
化工市场在去年10月底以来一直受到金融投资者的关注。而去年聚丙烯、聚乙烯和甲醇等石油化工或煤化工产品价格反弹,并在农历新年前后保持涨势。
“从官方数据反映来看,去年大连商品期货和郑州商品期货第四季度的交易量保持大幅增长。”标普全球普氏化工分析师普瑞玛·维斯瓦纳坦告诉记者。
而从另一份数据上看,去年12月甲醇进口量同比增达38%,聚乙烯进口增长78%至33万吨,聚丙烯进口增长11%至31.9万吨。“这一行情反映出需求的紧缺。”普瑞玛·维斯瓦纳坦说。
尽管中国2017年将有惠州二期炼化一体化工厂项目投产,并且乙烯等主要化工产品产能在持续扩张,但这似乎并不能直接影响到该年度国内化工市场的火热程度。“甲醇、PX产品的进口仍在不断升级,这类商品的需求依然非常旺盛。”她说。